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許文秀、齊一璇 通訊員吳珊、何奇)12月17日,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中華文化發展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湖北文化建設研究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機構聯合發布了《文化建設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20)》。
《文化建設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20)》發布。記者 齊一璇 攝
「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 活躍基層民眾的文化生活
藍皮書指出,我國對基層文化建設逐年加大投入,基層文化投入的利用率不高。要改變這一狀況,從根本上提高基層文化建設的成效,就必須做到「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
作為我國文化建設的基礎性部分,基層文化建設首先是「送文化」,是在黨和政府相關文化政策的指導下啟動的,需要專業的基層文化工作團隊落實相應的文化目標,由此要精心設計群眾文化活動的各個環節,指導活動的順利開展,以引導群眾形成中國新時代的文化價值觀,培育積極健康的群眾文化生活方式。要在了解群眾文化心理的基礎上予以適當引導,激發群眾文化參與的自覺性和積極性,讓我們要「送」的文化在群眾心中生根發芽,得到內心的認同。在此意義上,「送文化」只是就外在的表現形式說的,就其實質內容而言,基層文化建設應該是要在群眾中「種文化」,是給群眾「送」文化種子。我們的文化建設要切實有效,就應該讓這個文化的種子健康而富有活力、富有吸引力,從而能夠得到群眾真正的認同。有了這樣的認同,群眾就會自覺地參與,發揮其主動性和創造性,讓這個種子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而我們的基層文化建設也就能夠真正活躍基層民眾文化生活、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多樣化文化需求。
助力文化精品的生產 必須堅持政府管理與市場機制相結合
藍皮書指出,要為生產文化精品力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有效的支持,就必須堅持政府管理與市場機制相結合,通過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和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協同發揮作用。只有加強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的引導,才能培育優良的文化價值觀。這對於文化精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是至關重要的:生產者只有對此有充分的自覺,才能設計相應的文化精品;消費者只有認同這樣的價值觀,有相應的文化需求,才能選擇文化精品,通過市場投票為文化精品的生產提供實質性的支持。
書中提到,促進文化精品生產的另一面是要打擊假冒偽劣的文化產品。「假作真時真亦假」,如果不能建立切實有效的文化市場規範,不能對那些偽劣產品予以有力的監管而任其泛濫,文化精品的生產就得不到保護,就不能發揮其應有的優勢。
建立多種文化「走出去」渠道 講好中國故事
藍皮書指出,作為我國文化建設的一項長期戰略,文化「走出去」要持續健康發展,就應該至少把握好三點。
第一,建立文化「走出去」的多種渠道。文化本身是多個層次的複合體,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在國際舞臺上發揮積極影響,就必須從多個層次展開,尋求多種適當的傳播渠道。從大的方面說,可分為官方的正式渠道和民間的交流渠道,前者包括建立各種中外文化合作機制、文化學者之間的交流對話機制、作為經濟合作基礎的各種文化溝通機制等,後者包括我國文化企業的國際經營、非政府組織的中外文化活動、民間傳統藝術的中外交流項目等。只有通過多種渠道協同發揮作用,才能從整體上把握好文化「走出去」戰略,使之井然有序地展開。
第二,設計切實有效的具體方案,鼓勵有針對性的創意和辦法。中國文化「走出去」,實質上是進行多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對話,需要克服彼此的「文化差異」而實現文化的和諧共存乃至融通,要讓文化「走出去」產生令人滿意的效果,有針對性的創意和辦法就顯得至關重要。這裡的「針對性」,一方面是要針對我們的交流對象,也就是要了解對方的文化,考慮以對方易於接受的方式進行交流與合作,讓我們的文化能夠真正「走進去」;另一方面是要針對具體文化實踐的特點,也就是要結合我們的文化渠道來選取恰當的交流與合作模式,力求達到預期的實踐效果。比如說,如果是文化企業的國際經營,那麼我們的交流與合作方式就應該與各種經濟考量相結合。
第三,弘揚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走出去」戰略的主體是中國文化,是要建立中國文化的健康形象,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這一基於文化自信的中國文化主體性,是我們推進文化「走出去」戰略的根本目的和基本方向。就此而論,我們首先要講中國故事,然後結合具體情況選擇恰當的實現方式來講好中國故事。在推進「走出去」的戰略過程中,我們必須對此保持充分的文化自覺。
湖北大學哲學學院阮航副教授做總報告。記者 齊一璇 攝
湖北大學教育學院張智敏教授做報告。記者 齊一璇 攝
《文化建設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20)》。通訊員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