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設藍皮書:建立多種文化「走出去」渠道 講好中國故事

2020-12-19 荊楚網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許文秀、齊一璇 通訊員吳珊、何奇)12月17日,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中華文化發展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湖北文化建設研究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機構聯合發布了《文化建設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20)》。

《文化建設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20)》發布。記者 齊一璇 攝

「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 活躍基層民眾的文化生活

藍皮書指出,我國對基層文化建設逐年加大投入,基層文化投入的利用率不高。要改變這一狀況,從根本上提高基層文化建設的成效,就必須做到「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

作為我國文化建設的基礎性部分,基層文化建設首先是「送文化」,是在黨和政府相關文化政策的指導下啟動的,需要專業的基層文化工作團隊落實相應的文化目標,由此要精心設計群眾文化活動的各個環節,指導活動的順利開展,以引導群眾形成中國新時代的文化價值觀,培育積極健康的群眾文化生活方式。要在了解群眾文化心理的基礎上予以適當引導,激發群眾文化參與的自覺性和積極性,讓我們要「送」的文化在群眾心中生根發芽,得到內心的認同。在此意義上,「送文化」只是就外在的表現形式說的,就其實質內容而言,基層文化建設應該是要在群眾中「種文化」,是給群眾「送」文化種子。我們的文化建設要切實有效,就應該讓這個文化的種子健康而富有活力、富有吸引力,從而能夠得到群眾真正的認同。有了這樣的認同,群眾就會自覺地參與,發揮其主動性和創造性,讓這個種子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而我們的基層文化建設也就能夠真正活躍基層民眾文化生活、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多樣化文化需求。

助力文化精品的生產 必須堅持政府管理與市場機制相結合

藍皮書指出,要為生產文化精品力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有效的支持,就必須堅持政府管理與市場機制相結合,通過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和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協同發揮作用。只有加強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的引導,才能培育優良的文化價值觀。這對於文化精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是至關重要的:生產者只有對此有充分的自覺,才能設計相應的文化精品;消費者只有認同這樣的價值觀,有相應的文化需求,才能選擇文化精品,通過市場投票為文化精品的生產提供實質性的支持。

書中提到,促進文化精品生產的另一面是要打擊假冒偽劣的文化產品。「假作真時真亦假」,如果不能建立切實有效的文化市場規範,不能對那些偽劣產品予以有力的監管而任其泛濫,文化精品的生產就得不到保護,就不能發揮其應有的優勢。

建立多種文化「走出去」渠道 講好中國故事

藍皮書指出,作為我國文化建設的一項長期戰略,文化「走出去」要持續健康發展,就應該至少把握好三點。

第一,建立文化「走出去」的多種渠道。文化本身是多個層次的複合體,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在國際舞臺上發揮積極影響,就必須從多個層次展開,尋求多種適當的傳播渠道。從大的方面說,可分為官方的正式渠道和民間的交流渠道,前者包括建立各種中外文化合作機制、文化學者之間的交流對話機制、作為經濟合作基礎的各種文化溝通機制等,後者包括我國文化企業的國際經營、非政府組織的中外文化活動、民間傳統藝術的中外交流項目等。只有通過多種渠道協同發揮作用,才能從整體上把握好文化「走出去」戰略,使之井然有序地展開。

第二,設計切實有效的具體方案,鼓勵有針對性的創意和辦法。中國文化「走出去」,實質上是進行多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對話,需要克服彼此的「文化差異」而實現文化的和諧共存乃至融通,要讓文化「走出去」產生令人滿意的效果,有針對性的創意和辦法就顯得至關重要。這裡的「針對性」,一方面是要針對我們的交流對象,也就是要了解對方的文化,考慮以對方易於接受的方式進行交流與合作,讓我們的文化能夠真正「走進去」;另一方面是要針對具體文化實踐的特點,也就是要結合我們的文化渠道來選取恰當的交流與合作模式,力求達到預期的實踐效果。比如說,如果是文化企業的國際經營,那麼我們的交流與合作方式就應該與各種經濟考量相結合。

第三,弘揚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走出去」戰略的主體是中國文化,是要建立中國文化的健康形象,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這一基於文化自信的中國文化主體性,是我們推進文化「走出去」戰略的根本目的和基本方向。就此而論,我們首先要講中國故事,然後結合具體情況選擇恰當的實現方式來講好中國故事。在推進「走出去」的戰略過程中,我們必須對此保持充分的文化自覺。

湖北大學哲學學院阮航副教授做總報告。記者 齊一璇 攝

湖北大學教育學院張智敏教授做報告。記者 齊一璇 攝

《文化建設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20)》。通訊員供圖

相關焦點

  • ...2020)》指出——應建立多種文化「走出去」渠道 講好中國故事
    原標題:《文化建設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20)》指出——應建立多種文化「走出去」渠道 講好中國故事 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中華文化發展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湖北文化建設研究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機構聯合發布了《文化建設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20)》。
  • 文化產業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
    文化產業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走出去」是當代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格局下我國文化產業在全球文化市場的總體份額小、綜合影響力弱,沒有在講好中國故事、構建良好國家形象方面發揮應有的主力軍作用。從文化產業的創意、生產、傳播、消費各環節具體分析來看,中國在信息技術、數字傳媒和網絡基礎設施等方面已取得了巨大進步,產業化運作能力和文化市場機制日趨完善。
  • 用彩燈傳播文化講好故事
    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示範提升行動對外文化貿易項目啟動  本報訊(記者 秦勇)10月15日,全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示範提升行動對外文化貿易項目啟動儀式在自貢舉行。自貢彩燈文化「走出去」是示範提升行動對外文化貿易項目,主要聚焦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 古井貢酒:用中國文化講好中國白酒故事
    近年來,古井集團逐步確立了「打造國際化的新古井」戰略目標,把國際化上升為企業戰略,以「站在月球」的高度建設品牌,逐步開拓海外市場,頻繁亮相國際活動,打造「中國白酒文化符號」,加快推進國際化新古井的徵程,探索中國傳統品牌的國際化路徑。
  • 推動中原文化走出去!「中華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叢書正式亮相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如何推動中原文化走出去,講好河南故事?6月18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中華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叢書發布會,河南商報記者從會上獲悉,該叢書首批十個分卷《少林功夫》《中醫》《焦裕祿》等已完成出版,如今正式亮相併對外發布。
  •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故事
    福州全力推進全國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建設,積極構建全市域、全體系、全要素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格局,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範例。  堅定文化自信是文化遺產保護應有的態度  歷史和現實都充分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充滿信心,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充滿信心,才能有堅持堅守的定力、奮起奮發的勇氣、創新創造的活力。
  • 文化十分丨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近日,在陝西省宜川縣宜川中學,一場別開生面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在高中英語課上展開,同學們將自己熟悉的中國經典故事用英語講述出來,既提高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主講 斯明誠:我覺得從一個教育者的角度,通過學習你自己非常熟悉的內容,熟悉的故事來學習外語,其實本身是一件很有價值,而且很有效果的一件事。希望更多學生意識到,通過學習英語,可以把中國文化傳遞給全世界。
  • 全國政協「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中國故事」專題協商會發言摘登:用...
    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故事,關鍵在於講出和講清這個理論的「中國特色」。今天,我們要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故事,一定要深入發掘和闡釋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所具有的優秀傳統文化內涵。主要有幾個方面:  用「中國夢」形象概括的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
  • 《中國故事》傳承文化經典 講好中國故事
    原標題:《中國故事》傳承文化經典 講好中國故事 發布會現場   搜狐娛樂訊 作為國內唯一的專業衛星頻道,旅遊衛視以旅遊、時尚、高爾夫、藝文為主要內容,倡導綠色、健康、人文的生活方式,始終致力於講好「中國故事」、助力中國文化傳承
  • 《失戀33》天成國禮 大眾文化也能講好中國故事
    原標題:《失戀33》天成國禮 大眾文化也能講好中國故事   近期,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出訪拉美,帶去的國禮之中有一套DVD光碟,光碟中包括了趙寶剛執導的兩部作品《北京青年》、《老有所依》和滕華濤執導的《失戀33天》等,引發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 對外文化交流打開新格局_文化_中國西藏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  近幾年,特別是不平凡的2020年,我國對外文化交流探索了新路徑,打開了新格局。各新聞出版單位走出去的腳步在世界格局的不斷變化中,越發堅定。
  • ...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專訪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館長...
    新華網就博物館如何講好傳承文化基因、講好中國故事等方面的問題,對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館長馮乃恩進行了獨家專訪。八十年代開始了恭王府作為待恢復的文化遺址,逐步啟動了搬遷騰退工作,一直持續到2008年實現王府和花園的整體開放。  全面開放以後,恭王府明確了博物館建設基本職能,通過我們的不斷努力和提高,獲得了國家一級博物館的稱號,實現了突破發展。從建設發展過程,可以看出恭王府博物館是建立在恭王府遺址基礎之上的博物館。這是恭王府的特點,也是目標。
  •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服貿會助文化企業走出去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8月7日訊 用好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下簡稱:服貿會)這一全球服務貿易領域綜合型展會平臺優勢,充分展示公司資源優勢和走出去領域的服務成果。在8月6日的服貿會第三批最佳實踐案例採訪中,受訪企業負責人表達了對本屆服貿會的期待。
  • 塑造品牌形象 講好中國故事
    我們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領會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乘勢而上,在新徵程的道路上不斷推進中國品牌建設,講好中國品牌故事,為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展現我和平發展的負責任大國形象作出更大貢獻。在這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時刻,大家匯聚一堂以「中國自信品牌力量」為主題,深入交流研討,恰逢其時,很有意義。
  • 我國首本海洋文化藍皮書出爐
    來源:中國海洋報中國海洋報訊(記者 崔鯨濤)日前,我國首本海洋文化藍皮書《中國海洋文化發展報告(2019)》於近日出版發行。藍皮書以落實中央建設「海洋強國」的號召,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海洋文化傳統,提升全民族的海洋意識為宗旨,致力於對當代中國海洋文化發展情況進行連續性的跟蹤研究及總結,為中國特色海洋文化理論建設做好基礎性工作。該藍皮書由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福州大學、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編。
  • 講好石雕故事 振興石雕產業 中國青田石文化發展大會舉行
    、縣長周和平以「講好石雕故事,振興石雕產業」為主題,作了《青田石雕文化產業發展》主旨演講。 周和平認為青田石雕的趕考之路關鍵是要回答好「五個之問」。一是要答好「原石材料從哪裡來?」。打造世界原石交易中心,成立世界玉石原產地戰略合作聯盟,建設世界原石博物館和研究院,實現「世界石頭、青田成器」。二是要答好「產品供給怎麼改革?」。做精高端珍品,做優中段藝術品,做大生活文創用品,打造高中低門類齊全、適合不同消費層次的產品供給。三是要答好「生產方式如何組織?」。
  • 國圖集團:從圖書走出去到文化走出去(華音環洋)
    之前,中國已有了推動文化「走出去」的出版工程、翻譯工程,卻沒有國家級的國際渠道建設。國圖集團承接了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國出版物國際營銷渠道拓展工程」中兩個子項目的建設任務:2010年啟動全球百家華文書店圖書聯展,至2019年已舉辦到第10屆,活動範圍覆蓋32個國家和地區,參展海外華文書店達102家,每年配套主題活動達數十場;2011年與亞馬遜多次溝通洽商後確定合作方式,通過在平臺上設立特色書店的形式在美國本土發行中國圖書。
  • 講好紅色故事 傳播紅色文化
    12月13日,全國紅色旅遊五好講解員培訓班在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開班。培訓班為期四天,通過專題教學和小組交流的形式展開,邀請紅色旅遊領域知名專家擔任講師,旨在鞏固紅色旅遊五好講解員建設行動成效,為紅色旅遊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 優秀電影走出去促進文化交流互鑑 中影集團在海外舉辦「中國電影展」
    2018拉丁美洲中國電影展放映現場中影集團落實關於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指導意見,積極配合中國大國外交政策,響應中國與非洲、拉丁美洲攜手前行、共同進步、世代友好的倡導,以電影為紐帶,通過優秀中國國產影片和自主智慧財產權電影設備向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製造,促進遠跨重洋的不同民族文化交融、民心相通,協助夯實「一帶一路」偉大藍圖的基石,助力構建中非
  • 全球化條件下引導和支持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
    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面臨諸多挑戰 我國文化產業「走出去」近年來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但距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提高文化開放水平、擴大對外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標和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會遭遇市場、制度以及意識形態等各種各樣的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