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打造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拓展『智能+』,為製造業轉型升級賦能」。中國特色的工業網際網路是什麼?今年,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兼CEO孫丕恕就工業網際網路短期發展與長遠規劃提出系列建議,給出打造智能工業的「路線圖」。那麼,浪潮給出的這個路線圖對症下藥了嗎?
行業龍頭玩「高定版」,中小企業數位化如何接地氣?
這裡是國家首批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濰柴一號工廠:螺栓緊固都靠大數據來監控,數據可顯示加工誤差並糾錯,供應商零部件質量優劣也能通過數據反映出來,在這裡,智能數據採集分析系統在當「監工」。
在濟南二工具機,價值上億的全伺服高速自動衝壓生產線,採用全球最先進的數字孿生技術。這樣的生產線,被福特裝配在武漢工廠汽車生產車間。
浪潮在濟南生產伺服器的智能工廠,因為裝配了自家的「企業大腦」,兩條柔性生產線能生產上百種定製伺服器,並且良品率高達99.6%。
全自動化流水線、無人(黑燈)工廠、企業大腦、大型軟體系統、私有雲和混合雲……行業龍頭的數位化配置,對於中國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是過於遙遠的「頂配」,而他們同樣迫切渴望降本增效。
根據智研諮詢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國中小企業總量2934.8萬家,佔全國企業總數77%。實現中小企業數位化智能化,這才是工業網際網路要達到「工業強基」目的的價值所在。
2018年全國兩會,孫丕恕提交的建議中提出打造工業網際網路的兩條路徑。
一個是針對製造業行業龍頭,要支持他們與ICT領軍企業創新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合資建設並運營企業級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滿足企業內部構建智慧企業大腦及產業鏈上下遊協同發展需要,逐步發展為行業級平臺。
對於中小企業,他建議面向區域產業集群搭建中小企業工業網際網路公共服務平臺,發展設備共享,眾包設計等共享經濟模式,推動工業網際網路普及應用。
今年的全國兩會,除了再次強調上述觀點,孫丕恕建議,以開源模式推動工業PaaS平臺建設,培育海量APP,提高企業上雲意願。
對比2018年建議,此次更聚焦於工業網際網路如何落地。
從去年開始,工業網際網路推進政策持續升溫,工信部提出要在2020年前,推動30萬家以上工業企業上雲,培育30萬個面向特定行業、特定場景的工業網際網路APP。到2025年,形成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實現百萬工業APP以及百萬企業上雲。
這裡面的產業機會在哪裡?
工業網際網路邁不過去「三座大山」
在浪潮的工業網際網路實踐中,和山鋼、首鋼、雲內動力等行業龍頭合作,輸出自己的ICT能力,共同打造行業平臺,浪潮拿的是一個「以別人的成功為成功」的劇本。
這些位於產業鏈核心的大企業雄心勃勃,他們想做行業平臺,把上下遊企業都拉進來;同時,它們更需要一個大的產業平臺支撐其戰略轉型,從自己用到賣數位化解決方案,把這套模式跨界複製到其他行業,典型代表就是美的、海爾。
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已成為全球競爭焦點。2018年6月,工信部公布了包括浪潮、海爾、阿里、東方國信、徐工、三一等8家工業網際網路「雙跨」平臺;到2025年,形成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
這意味著一場淘汰賽已經開始。
要構建一個有行業影響力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有三座「大山」繞不過去。拿衡量一個國家製造業實力的汽車行業來講:
騰勢汽車是比亞迪和戴姆勒聯手成立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在遇到車體這樣的核心設計會找德國設計師,只有他們才有戴姆勒資料庫使用權限。戴姆勒資料庫裡數十年經驗積累,都是從無數次失敗中摸索出來的;在寶馬工廠,幾乎每天都在進行各種撞擊實驗,這些極度碎片化的生產流程、工藝、連接件的數據都會錄入到資料庫。
這也是網際網路巨頭在深入傳統製造業腹地時,邁不過去的一座大山。就像工業大數據的有效埋點,如果沒有老司機指點,阿里的大數據構架師摸得著門道?
同樣,企業信息化水平,也是ICT企業數年來不斷升級優化,一點點積累的。全球最大企業應用軟體供應商SAP做了四五十年,浪潮核心業務之一,面向企業級市場的浪潮雲ERP做了30多年,這些ICT企業對工業的理解和經驗,服務企業信息化的能力,也不是對手一天可以跨越的。
三是強大的雲計算能力,為各行業提供動力與能源。
SAP瞄準中國數位化轉型紅利制定「中國攻略」,依據的正是經濟學家的統計數據:未來3年中國消費會從2018年的4萬億美元上升到6萬億美元,光這2萬億增幅,就相當於SAP的發祥地德國整個消費市場的全部。
SAP奔著中國的「全球500強」而去,但即便在由浪潮提供信息化服務的茅臺集團、東阿阿膠這些傳統產業的佼佼者而言,這些國貨精品想用區塊鏈搞原材料追溯,想急迫擁抱工業網際網路嚴控品質,也得先補信息化的課,把傳統工藝流程一點點數位化,再打通內部孤島,設備上雲後,再去談大數據分析挖掘,談智能化。
那麼,工業網際網路該怎麼落地,才符合中國國情?中國的創新企業能否摸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
百萬APP如何供給?改變草根的力量最具生命力
GE曾預測2020年全球工業APP市場規模將超2250億美元,相當於再造一個數控工具機市場。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規模最大、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市場機會多大?按照工信部規劃,2025年整個工業網際網路市場需要百萬級APP。
來看一款根植於中國最底層場景的APP——浪潮雲會計。
在全國最大的優質黃瓜種植基地濟南曲堤鎮,這裡的蔬菜批發市場年交易量13億斤,產值近15億元,黃瓜單日交易量最高達140萬斤。
此前傳統人工結算方式耗時耗力,蔬菜質量檢測追溯難。現在,在曲堤蔬菜批發市場,通過一桿帶傳感器與銀行雲直連的智能秤,以及一款浪潮雲會計APP,改變了傳統蔬菜批發交易場景。蔬菜過磅後,錢款自動劃到菜農銀行卡上。價格公開透明,菜農一手賣菜一手拿錢,不收白條,也不必擔心壓價。
對收購商來說,這種電子化交易能減少大量人手,並實現蔬菜質量全追溯。農產品流通涉及物流、商流、資金流,食品安全……現在,整個進銷業務全部自動結算,自動生成採購單、銷售單、經營報表等。這樣的數位化轉型,靠一款浪潮雲會計就撬動了。
這個賣黃瓜用上雲計算用上APP的中國故事,也是實實在在的數位化轉型。花錢少,好操作,技術門檻不高,卻能讓菜農再也不用大冬天一大早在寒風中排隊領錢。在中國,有多少根植於中國最底層的碎片化場景,等著像浪潮雲會計這樣一款有溫度的APP去解決痛點?
在滕州這個「中小工具機之都」,工具機製造企業330餘家,鑽銑床產量佔到全國總產量80%,但滕州工具機檔次不高,這也是整個中國工具機產業蟄伏於中低端的縮影。
去年,魯南工具機、威達重工等多家滕州當地工具機龍頭企業籤署服務協議,浪潮依託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構建了工具機雲平臺,連結上研華、斯木信息等這樣的平臺服務商,著力於設備聯網、上雲、遠程監控、故障預測、能源管理等。未來要通過工具機雲建設營造一個開發者生態,為滕州當地企業提供高粘性、高價值工業APP,這對滕州工具機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意義重大。
在工業大省山東,像滕州工具機、煙臺汽車製造、寧津電梯這樣的省級產業集群有152個,營收過百億的235個,過千億的20個。這些產業集群聚集了大量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做數位化改造,工業數據能被監測已經很不錯了,投資也很大,更遑論開發自己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
用工業APP以小博大,去優化每一個工藝流程、連接件、每一個碎片化場景,以降低能耗,提高加工精準度,這是最具實操性路子。這些工業APP需要個性化量身訂製,軟體廠商沒有精力去做,這就要打造一個作業系統,一個開源的PASS平臺,吸引更多開發者去解決個性化,碎片化問題。
目前,手機上的APP大約有500萬個,而國內工業APP不超過1萬個,6年後要形成百萬量級APP,這無疑是一場急行軍。誰能供給這百萬量級的工業APP?這需要強大的軟體生產能力,需要強有力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
這不光是一場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它更需要一場以工業網際網路這樣的「新基建」為抓手,來培育和發展中國在物聯網+人工智慧時代的創新要素、創新生態。
工業網際網路關鍵突破口在哪?浪潮拿出「開源方法論」
2018年11月,在廣州工業網際網路大會上,阿里雲啟動首屆工業APP創新大賽,有消息曝出,阿里巴巴在內部秘密制定了「百萬APP計劃」,旨在挖掘開發人才,為進入工業網際網路深水區積蓄力量。
百萬工業APP如何突破?浪潮給出了能快速提升軟體生產力的「開源方法論」。
孫丕恕在今年兩會建議中寫道,以開源模式推動工業PaaS平臺建設,培育海量APP,提高企業上雲意願,同時完善工業網際網路安全保障體系,提升工業網際網路安全防護能力。
孫丕恕說,軟體是工業網際網路的關鍵,工業PaaS作為工業網際網路的核心,是未來製造業的「作業系統」,也是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的聚焦點和關鍵突破口。
2018年4月,浪潮雲ERP和全球最大開源ERP廠商Odoo成立合資公司,致力於開源雲ERP產品PS Cloud的開發和推廣。
2018年6月,在中國開源軟體推進聯盟指導下,浪潮雲ERP聯合15家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北京發起成立中國開源工業PaaS協會,大力開發開源工業PaaS平臺。
開源工業PaaS平臺關鍵是構建生態,通過開源技術推動IT技術不斷演進。圍繞算法、模型的開發,部署、維護、服務構建起完善的生態系統,將大量技術原理、行業知識,模型工具沉澱到平臺上。原來開發軟體必須懂資料庫,懂界面,現在開源工業PaaS平臺要降低門檻,提供低代碼開發,甚至無代碼開發,這意味著即便你不懂軟體開發,但只要懂行業知識,在這個平臺上也能自己造一個APP。
2018年,浪潮雲ERP承擔的國家重點專項「面向智能製造的軟體自動構造」項目,就是指向這個普適化功用。
這跟手機拍照一樣,它通過算法秒殺了單眼相機需要手動調整各種參數的麻煩,把拍照這種專業行為變得傻瓜化,人人都可以成為攝影大師。
2018年3月,蘋果公布ios系統上180萬中國開發者2017年獲得1120億元收益。按照30%抽成,蘋果收割480億元。
這是一個開發者決定贏家的時代。如何在一片空地上造出熱帶雨林?創造什麼樣的環境、土壤、氣候,該有哪些新物種,讓這片森林不停地繁衍生息、變成亞馬遜森林?
這其實是下一個社會關注的問題,未來誰會成為工業網際網路的ios或者安卓系統?
但現在,最需要的是從最基礎做起,切實改變中國工業的基礎底層,為更廣泛的社會群體解決現實難題的工業APP,而這樣的開源工業PaaS平臺會因草根的力量更具生命力,這也是更多像浪潮這樣的本土化企業負擔的社會責任。
文/ 蔡宇丹
(壹點號 桔子財經)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