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上了年紀的人來說,1993年是一個很值得留戀的年份,因為這一年,我們熟悉的糧票、布票、菜票等等戛然而止。要知道,從1953年開始,這些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票證,如夏花般絢爛了四十年,見證了我們日子的風風雨雨。
其實,隨著票證消失的,還有在其後陸陸續續實行的商品房制度,新型城鎮化醫療制度,以及9年義務教育等等。這些,都讓經歷過五六十年代的人們唏噓不已。
近年來,隨著朝鮮旅遊的持續增溫,很多中國遊客,特別是上了年紀的遊客驚喜的發現,朝鮮人生活中地各種票證濤聲依舊,陌生的城市,似曾相識的生活,很多人有了穿越般的感覺。
這些感覺主要體現在住房、醫療、教育方面,朝鮮導遊介紹說,目前平壤的市民很幸福,「生活無所羨慕」。那麼這種幸福是怎麼樣的呢?一起感受一下:
首先看房子。中國丈母娘找女婿,第一道門檻就是有沒有房子,否則,一切免談。目前的朝鮮,只要年輕人打算結婚,就可以向單位申請住房,單位會免費提供你大約75平左右的舊房子,以後隨著職務提升、孩子出生,繼續申請調換大面積的。
朝鮮人的房子是免費分配的,但並不是說不存在房屋交易。在平壤、羅先、南浦等開放性大城市,為了鼓勵投資,也對外國人開放商品房市場的。另外,朝鮮的一些有錢一族打算改善住房,也會選擇放棄福利房,從特殊渠道購買好房子。
其次看教育。不可否認,朝鮮人在這方面做得很到位。他們實行12年義務教育,其中最我們感慨的是,這裡的所有孩子都能上高中。由於持續教育推進,2013年的時候,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曾經對朝鮮的識字率進行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朝鮮的文盲率總計為0%,和美國相媲美。
高中畢業後,孩子們有三種選擇:一個是上大學,一個是當兵,一個是直接參加工作。在這三個選擇中,上大學不是最讓人羨慕的,朝鮮女孩子最佳對象是兵哥哥。
還有一點讓人羨慕,朝鮮的中小學生只上半天文化課,那半天就是興趣愛好了,吹拉彈唱都能選擇,並且學校、少年宮提供免費培訓。走在朝鮮街頭,我們看不到一個戴眼鏡的學生,從一個側面說明人家的學業負擔不重。
最後看醫療。對於這一點是見仁見智的,雖然看病不要錢,但受各種因素影響,這裡的醫療水平不高,特效藥品也不多。在我們身邊很平常的一些疾病,到了這裡或許就是撓頭的。(配圖部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