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華僑華人:身在異鄉非異客 他國拓荒創實業

2021-02-18 客家精英手機報

南宋末年,(廣東省梅州市)梅縣鬆口人卓謀領十餘士兵逃難到婆羅洲(今印尼西加裡曼丹),從此開始了客家人移居印尼的歷史。離開祖國,異國闖蕩,更添生活的艱辛與不易。但勤勞聰明的客家人具有極強的適應能力,不論走到哪裡,都能開墾出一片家園。

▲印度尼西亞咖啡園中的華工

曾有人這樣描述華工:不信教的中國人頭腦特別發達。他們有美國北方人的衝勁和機智,有猶太人的理財和經商能力,有蘇格蘭人的冷靜和獲得欲,有土耳其人的忍耐和中庸秉性,可謂集大成於一身。在眾多華工當中,就有從梅州走出去的客家人。

百年雲煙已消逝,但客家華人華僑在世界各地的足跡仍清晰可辨。從最初的「落葉歸根」到後來的「落地生根」,他們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先進的科學技術等帶到了國外,並在當地發揚光大,與當地人友好相處,為當地社會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墾荒闢地 異國建設城鄉

19世紀以前,東南亞、大洋洲,甚至美洲不少地區還尚未開發,荊棘叢生,曠野連綿,客家華人華僑下船以後,與當地人一起辛勤勞動,鬥毒蛇猛獸,歷盡艱辛,艱苦創業。經過努力,有的地方成為富庶的鄉村,有的地方出現繁榮的市鎮,客家華人華僑功不可沒。

黃競初先生所著的《華僑名人故事錄》中記載:南宋末年,元軍進入江西、福建、廣東一帶,宋右丞相文天祥先後在贛州、梅州客家人集中之地徵集義軍,起兵勤王。

▲梅州鬆口古鎮

1277年3月,文天祥率勤王師收復梅州。勤王師經梅縣鬆口時,受當地群眾熱烈歡迎,自願參加勤王者,僅卓姓就達800人。1278年12月,文天祥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北)被俘,部分義軍隨抗元將領張世傑、陸秀夫退至崖山(今廣東新會縣南)。第二年,崖山兵敗,陸秀夫抱著宋帝趙員在崖山投崖墜海殉國,從者死去十之八九,南宋覆滅。

不願做俘虜的卓謀帶著其他人駕舟闖海,當他們的船隻漂抵婆羅洲北岸時,當地首領即集結眾人前來,欲劫奪他們的財物。卓謀率眾奮戰取勝,並生擒其首領,但是,卓謀沒有殺首領,而是放他回去。首領念其不殺之恩,劃出部分土地給卓謀等人營建房舍,休養生息。

「當地經常有海盜藏匿深山,出沒劫掠,威脅當地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卓謀便率眾建築堡壘,協助當地首領抵禦海盜,平息了賊患,並參與建設美好家園,使當地人過上太平日子。卓謀等人以客家人開拓創業的銳氣,從一片原始蠻荒中闢出新的家園。」梅州市外事僑務局副局長鄧銳表示,至今在北婆羅洲還可以發現中國式的堡壘建築遺址。

前有卓謀開疆拓土,後有姚德勝建城設街,在新的土地上,客家華人華僑總是不予餘力建設家園。

在馬來西亞怡保市有一條以客家人命名的街道——德勝街。祖籍梅州的姚德勝,赴馬來西亞錫場當礦工,不久,他開了一間德和店經營雜貨生意,除做生意之外,他還向錫礦業投資,逐漸成為華僑經營礦業的龍頭。

▲姚德勝

當時的怡保市還是舊式市場,範圍狹小,市容衛生差。怡保殖民當局為擴大市區、改進市政,規劃了一片新市區,但因地處偏僻,很少人肯去投資建設。1892年6月1日,恰保發生了一場大火災,百餘間店鋪被燒毀過半,需要重建,但是當時的怡保人口稀少,物質條件不具備,怡保殖民當局只好請姚德勝出資協助建設新市,姚德勝欣然答應。

擔任這麼大的建築工程,人家都替他擔憂。但他有氣魄,有毅力,一下子拿出數百萬元的資本,到數十裡、數百裡外招集工人,購置材料。」鄧銳講述,1904年動工之後,姚德勝又親臨指揮監督,工程進行得很順利。最終,他在怡保投資巨款新建店鋪300多間後,又重建數十間店鋪和一所戲院。

人們由當初的擔憂變為信服,就連本地土人和英國人,也為之敬佩。怡保議會為了紀念姚德勝的功績,將後來重建的曉羅街市場命名為「姚德勝公市場」。1908年,馬來西亞政府為表彰姚德勝出資興建怡保新街的功績,特將新街場的直街命名為「姚德勝街」,並在市場中心為他鑄像樹碑。

除了卓謀和姚德勝,還有在泰國先後捐巨資興辦21項公益事業的謝樞泗,把民主共和國的立國精神帶到東南亞的羅芳伯等等,他們都是對當地城市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的傑出客僑。

勤勞肯幹 成就商業巨子

客家華人華僑到了異國他鄉以後,憑著「三把刀」過硬的技術和踏實肯幹的精神很快在當地立足,闖出一片天地。

在東南亞地區,客家華人華僑帶去先進的農業和手工業技術,通過辛勤勞動,經過幾十年甚至幾代人的努力,在先輩的基業上逐漸發展壯大。」萬隆客屬聯誼會副主席徐晉鴻說。

▲在馬來亞錫礦工作的華工

客家華人華僑在南洋有的從事礦產的開發,使不毛之地變成繁榮的區域,荒山野嶺變成富庶之地;有的種植甘蔗製糖;有的經營椒園,試用各種方法增加胡椒產量;有的墾荒種田,使荒地變成沃土良田。還有的客家華人華僑從事商業,他們從祖國運去各種貨物,滿足當地人民的需要,其中有瓷器、鐵器、銅器和絲綢羅緞等,從南洋運回胡椒、穀米、藥材和棉花等,滿足祖國人民的生活所需。

據統計,明朝萬曆年間進出口的貨物,品種達一百多種。這既促進了中國與南洋的貿易,也促進了南洋地區商品經濟的繁榮。在採礦、石油、皮革、種植、農副業產品加工、印刷、製衣、建築器材等各個領域都有梅州籍華僑的創業史跡。他們對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對南洋地區的開發起了重大的作用。

▲張弼士

近代著名的華僑資本家張弼士,15歲到印尼的巴達維亞謀生(雅加達)。初來乍到的張弼士既缺乏資金又沒有技術,只好在一家米店裡打工。由於他幹活麻利又聰明,結果被鄰店一位姓溫的老闆招為女婿。後來他涉足酒業、種植業、藥材業、採錫業、船運業,生意擴展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菲律賓,尤其在葡萄酒業大有作為,發展成為東南亞的首富,美國人曾把他稱為「中國的洛克菲勒」。

▲泰華農民銀行

從松口鎮南下村走出去的伍氏家族,在泰國從事商業做得風生水起。「伍森源之子伍佐南繼承父業,逐漸拓展商務,經營碾米、鋸木、輪船、保險和長途汽車運輸等,進而經營進出口貿易,其分公司或代辦處,遍及吧城、星洲、印度、古巴、南非、倫敦和國內的廣州、汕頭、香港、上海等城市。」居住在伍氏家族的通奉第內的一位後人伍叔說,伍森源的孫子伍柏林,把商務擴展到金融行業,創辦泰華農民銀行,成為泰國第二大銀行。

客家華人華僑充分利用自己學到的手藝,謀求生計,有的還經營關係國計民生的產業,發展當地經濟,解決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需要。

飲水思源 辦學傳承文化

在東南亞生活著許多華人華僑,為了把文化的根留住,他們往往把下一代送到華文學校就讀,有條件的則把孩子送回國體驗祖國文化。

雖然遠隔故土千萬裡,但飲水思源的客家人從沒忘記把「祖宗言」代代傳承下去,客家人把崇文重教的傳統帶到了住在國,深深地影響了當地的教育,宣傳了儒家思想,並通過多種形式促進了當地文化事業的發展。

▲馬來西亞國民型華文中學

在商界摸爬滾打的客家華人華僑,在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時往往積極捐資辦學。在住在國,客家的華人華僑興辦和發展教育的歷史與國內是一樣的,整個華僑社會的教育,大致經歷了私塾、新式學堂和納入當地的民族教育三個發展階段。

19世紀的前中期,隨著梅州市前往海外、特別是東南亞各國謀生的青壯年的增加,華僑人口激增,出現了居住集中、職業穩定的華僑社會。「面對華僑後代的不斷增加,在崇文重教傳統的驅使下,華僑需要他們的後代讀書識字,但是,在當時殖民主義統治下的東南亞各國,教育落後,華僑後代讀書有困難。為了解決華僑子弟就學讀書問題,各僑居國的華僑社團辦起了私塾學校。」饒志強介紹說。

▲羅芳伯

1772年,羅芳伯在婆羅洲創立蘭芳公司後,廣設漢文學塾,免費招生讀書。19世紀末,康有為到東南亞各國提倡辦新學,得到廣大華僑的擁護。華僑社會中有識之士也深感華僑因文化知識落後而受盡殖民主義者統治的歧視凌辱,認為需改辦新學,私塾教育開始讓位於新學。

後來,華人辦學逐漸納入當地的民族教育。1904年,張弼士捐資8萬元,與當地華僑集資在馬來西亞檳榔嶼創建近代華文學校——中華學堂(校)。此後,近代華文學校在世界五大洲的華僑聚居地紛紛設立,蔚然成風。張榕軒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華僑實業家、印尼華僑領袖。

▲張榕軒

張榕軒、張耀軒在印度尼西亞棉蘭獨資創建敦本學校,捐建各埠中華學校校舍。姚德勝捐出巨款,創建霹靂嘉應會館、中華總商會、礦務農商總局,又為教育僑胞子女創建霹靂育才小學、中學,又資助應新、明德兩所學校。

1902年,霹靂嘉應會館成立,創辦人有平遠姚德勝、梅縣李桐生和鄭吉樓等。1913年,會館決議創辦一所明德學校,以教育華僑子弟,華僑積極響應,捐資捐物,主要捐資人有僑商謝夢池、梁璧如、陳建勳、李荔坡、戴欣園、劉少山、李德祥、利展麟及戴園領事。明德學校是一間由當地政府註冊的正規學校,開設初高等小學課程。

客家精英手機報綜合

南方日報、騰訊文化、梅州時空等

轉載請註明

|  本文轉自客家精英手機報Hakkanews  |

身為客家人,你必須清楚的客家正名之路

客家人卻以講客家話為恥,算不算一種悲哀?

客家人與廣府人:兩大民系的難解難分(上)

客家:漢民族中頗具血性的族群

孫中山三大保鏢都是元帥級別,全是客家人!

香港客家人約有200萬,誰最早到香港闖蕩?


合作推廣聯繫:

郵箱:27831854@qq.com

電話:0755-82212688

加入讀者微信群,請掃描下方二維碼

相關焦點

  • 蔡臣臣:身在異鄉為異客
    新東方網>資訊>新聞動態>正文蔡臣臣:身在異鄉為異客 2012-05-18 16:06 來源:吉林新東方學校
  • 海外華人扎堆過大年 獨在異鄉為異客已成過去式
    對於海外華人來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不假,但獨在異鄉為異客已成為過去式。  異國新春,不一樣的年味兒  在海外過春節,或許沒有鑼鼓喧天的熱鬧,沒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但中國人歡聚在一起,總能有歡樂氣氛,總能有年味兒。  新華網消息,80後外交官張磊去年4月剛派到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常駐,這是他第一次遠離家人獨自在巴基斯坦過節。
  • 身在異鄉守望相助
    遍布世界的華僑華人,以默默的付出和堅守為全球抗疫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身在異鄉守望相助 ■本報記者 張 丹 當前全球團結抗疫的歷程不斷證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而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中,海外華僑華人是一支重要力量。 一份份「健康包」、一場場防疫講座、一架架歸國包機……每一位身在異鄉的同胞都不會忘記,在海外疫情嚴重時刻祖國的關懷和惦念。遍布世界的華僑華人,不僅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而且與住在國人民同舟共濟、並肩抗疫,他們以默默的付出和堅守為全球抗疫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 身在異鄉非異客——初到金堂縣竹篙中學校支教紀實
    【初到金堂縣竹篙中學校支教紀實】從成都出發,驅車100公裡,窗外的景物越來越陌生,心裡突然有了一種「身在異鄉為異客」的感覺。我來到金堂縣最偏遠的農村高完中——竹篙中學。【初到金堂縣竹篙中學校支教紀實】身在異鄉非異客,竹中師生情誼深。這裡的領導和教職員工把我當成家人,我也成了這大家庭的一員。既然我選擇了做這一工作,我就要義無反顧地做下去,並努力做好它。他鄉即故鄉。
  • 海外華人扎堆過大年 獨在異鄉為異客已成過去式
    對於海外華人來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不假,但獨在異鄉為異客已成為過去式。  異國新春,不一樣的年味兒  在海外過春節,或許沒有鑼鼓喧天的熱鬧,沒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但中國人歡聚在一起,總能有歡樂氣氛,總能有年味兒。  新華網消息,80後外交官張磊去年4月剛派到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常駐,這是他第一次遠離家人獨自在巴基斯坦過節。
  • 華人華僑的定義
    華人和華僑的定義中國人的簡稱。亦指已加入或取得了所在國國籍的中國血統的外國公民。「華人」是「華夏人」的簡稱。華夏人是以炎黃為始祖、祖居中國之地的民族之稱,是文化認同的概念,也是一種血源認同的概念。「華人」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包含廣義華僑及華裔,成為描述廣義祖先來自中國的所有華裔之總稱。
  • (940)獨在異鄉為異客,到底多孤獨?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為何不用「吾在異鄉為異客」而突出一個「獨」字?理解此詩深厚的思親情感就需要打開這個「獨」字。作者的孤獨到底有多深?可以從以下五個層面打開。        第一層,獨身。獨者,獨身一人。獨行無伴,令人孤單。此詩原註:「時年十七。」說明這是王維十七時的作品。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
  • 科幻小說《異鄉異客》拍劇 《黑天鵝》製作人加盟
    科幻小說《異鄉異客》拍劇 《黑天鵝》製作人加盟 時間:2016.11.16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良小涼
  • 美國經典科幻小說《異鄉異客》搬上螢屏
    美國科幻文學作家羅伯特·安森·海因萊因於1961年出版的經典科幻小說《異鄉異客》,將被美Syfy電視臺改編成電視劇。小說《異鄉異客》講了一個在火星長大的孤兒用非人類的眼光來審視人類世界的故事。 《異鄉異客》的主人公是一個在火星長大的孤兒。首次登陸火星的地球探險家全部遇難,一個孤兒卻奇蹟般地倖存下來,被火星人撫養長大。25年後,主人公被另一支火星探險隊帶回了地球。
  • 尋根探底,「華人」與「華僑」的區別原來在這裡
    這一數量龐大的群體,有著獨屬於他們的稱謂:華人華僑。那麼,這一稱謂是如何得來的呢,華人、華僑又有什麼區別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華人、華僑的稱呼怎麼來的? 「華僑」一詞的由來 中國人民移居國外的歷史,源遠流長。在不同的朝代,人們對這些移民的稱謂也有所不同。
  • 蔡臣臣:身在異鄉為異客
    新東方網>資訊>新聞動態>正文蔡臣臣:身在異鄉為異客 2012-05-18 16:06 來源:吉林新東方學校
  • 海外客家籍華人華僑人物(軍政篇)
    海外客家籍華人華僑人物(軍政篇部分人物)新加坡李光耀,祖籍廣東梅州大埔,新加坡國父,新加坡首任總理李顯龍,祖籍廣東梅州大埔,新加坡總理楊邦孝,祖籍廣東梅州大埔,新加坡法律改革主導者方言群的比例以潮州籍居首,約佔56%;依次為客家、海南、廣府和福建,所佔比例分別為16%、12%、7%和7%。泰國的客家人主要來自中國的梅州及惠州、閩西、揭西地區,與其他移居到泰國的其他方言群一樣,移居到泰國的客家人為泰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成立有泰國客屬總會、泰國客屬商會等社團。2015年據不完全統計,泰國華人華僑中有客家人100餘萬。
  • 小冬從中國僑聯華僑華人春晚給您拜年
    我們風雨同舟——2021華僑華人春節聯歡晚會在42:10~42:20處有小冬的一段鏡頭《紀念周總理》《我的中國心》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完美的詮釋了我們海外遊子的心聲,在「不便回家,網絡拜年」的這個牛年新春,您在心裡是否也同我一樣,多念了幾遍呢?今天,我們以網絡的形式呈晚會所有,想您所想,思您所思,用簡單的場地、質樸表演讓您充分感受他鄉即故鄉,感受這個不一樣的年味兒和一樣的春天的美好。
  • 分論壇「日本與客家研究」:日本華僑與客家話研究
    新華網新加坡頻道3月24日電(記者 杜婉綺 左昊暢)南洋理工大學(「南大」)中華語言文化中心、人文與社會科學院主辦的「海外華人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方法、理論、視域」國際學術會議於21日舉行。會議的第二天上午,分論壇以「日本與客家研究」為主題,開展了學者研討會。
  • 令人敬佩的客家華僑,曾是孫文的背後支持,至今壟斷90%典當業
    海外華人移民雖沒有在東南亞殖民地武裝起義、革命,但透過大量的募資與網絡組織,他們暗中幫助孫文"搞革命",協助完成革命大業。02客家華僑,革命中堅份子在這當中,特別是客家移民,在孫文的革命事業推動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 尋根探底,「華人」與「華僑」的區別原來在這裡
    這一數量龐大的群體,有著獨屬於他們的稱謂:華人華僑。那麼,這一稱謂是如何得來的呢,華人、華僑又有什麼區別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華人、華僑的稱呼怎麼來的? 「華僑」一詞的由來 中國人民移居國外的歷史,源遠流長。在不同的朝代,人們對這些移民的稱謂也有所不同。
  •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佳節:美好的節日。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茱萸: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 祭祖先拜月 印尼華人華僑的「團圓」中秋節
    林永傳 攝中新社雅加達9月24日電 題:祭祖先拜月 印尼華人華僑的「團圓」中秋節中新社記者 林永傳隨著中秋節夜幕的降臨,黃印華開始張羅著晚上祭拜月娘(亮)和合家賞月的事。祭祖先、拜月亮,是印尼華人華僑代代相傳的中秋節習俗。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早上先祭祀祖先,晚上月亮升起時再拜月亮,而月餅是必不可少的供品。除了各家各戶祭祀祖先外,中秋節前後各姓氏的祭祖活動,也是印尼華人始終堅持的傳統。
  • 凝聚攜手抗疫合力 堅定共克時艱信心丨身在異鄉守望相助
    遍布世界的華僑華人,以默默的付出和堅守為全球抗疫貢獻出自己的力量——身在異鄉守望相助全球團結抗疫的歷程不斷證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而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中,海外華僑華人是一支重要力量。一份份「健康包」、一場場防疫講座、一架架歸國包機……每一位身在異鄉的同胞都不會忘記,在海外疫情嚴重時刻祖國的關懷和惦念。遍布世界的華僑華人,不僅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而且與住在國人民同舟共濟、並肩抗疫,他們以默默的付出和堅守為全球抗疫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 海外老人的愛國情感 身在異鄉心繫祖國
    海外老人的愛國情感 身在異鄉心繫祖國 2014-06-30 17:08:42作者:責任編輯:王詩堯   中新網6月30日電 據菲律賓《世界日報》報導,對於身居海外的華人華僑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