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蘋果品質的要求也逐漸提高,採摘晚、糖度高的「霜後果」和「雪後果」開始受到市場青睞。
「霜後果」的觀念好理解,就是霜降之後採摘之後的蘋果。不過,關於「雪後果」的概念,卻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法是小雪節氣之後採摘的蘋果,有的說法是下雪之後之後採摘的蘋果。嚴格來說,後一種解釋更有說服力。但每年下雪的時間有早有晚,而蘋果最晚一般是11月底採摘。因此,下雪之後採摘蘋果的機會,可遇不可求。
還好天公作美,昨天(11月28日),煙臺剛剛迎來一場比較大的降雪(下雪的圖片可以看這裡:煙臺迎來今冬首場像樣的雪,到南山公園棲雲閣上看一看),有些收穫比較晚的農戶就趕上了這次名副其實的「雪後果」採摘的機會。下面這組圖片是煙臺市福山區張格莊鎮一位朋友今天在自家果園拍到的採摘場景。
這位朋友介紹說,他們家去年留了一棵樹,在入冬之後採摘,吃起來口感很好,今年就多留了幾棵樹,也沒有套袋。「主要不是為了賣,給自己家人和親戚分一分也挺好。」
說起來,福山其實是一個老牌的蘋果產地。只不過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大櫻桃種植興起,風頭逐漸壓過了蘋果。現在當地農村還有一定規模的蘋果種植,這片果園位於門樓水庫旁邊,在圖中遠處也能看到水庫。
由於昨天下的雪在今天上午基本融化,很多朋友可能看不出「雪後果」。但是不是11月底採摘的蘋果?相信懂行的朋友通過果皮的色澤就能看出個大概(這個果園的品種主要是老富士)。通常來說,越晚採摘的蘋果,色澤越深,用方言來說就是「色老了」。而經過霜降、小雪之後,果實內的糖分增多,在表皮上也能顯現出來,這時的蘋果看上去有一種「天然打蠟」的效果。剛摘下來的蘋果,在手中擦一擦,就會非常亮。
不過,畢竟是不套袋的蘋果,在外面被風吹雨打,就賣相來說,它們比不過套袋蘋果。但論口感,顯然是它們更勝一籌。
雪後果收穫之後,果農會把一部分留著自家吃和送親戚,一部分就近拿到集市上去換點零用錢。在福山大集、門樓大集等集市上,都能看到賣特色蘋果的攤位。想吃的朋友,這段時間路過不妨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