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為深入貫徹落實鹽城市委七屆十次全會部署要求,動員全市上下堅持人民至上,建設幸福鹽城,抓好「六穩」「六保」,深化「兩海兩綠」,堅決打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戰,以新發展理念推動鹽城高質量發展走在蘇北蘇中前列,東臺市委副書記、市長商建明在鹽城市新聞發布廳介紹了東臺市近年來,經濟發展、城市建設、民生保障、社會事業等方面的有關情況。東臺市副市長孫高明,市發改委主任錢曉斌出席「決勝全面小康」新聞發布會,共同回答媒體提問。
東臺地處鹽城南大門,是鹽城接軌上海的橋頭堡。近年來,東臺市聚焦「六個高質量」和「兩海兩綠」「四新鹽城」發展要求,科學組織,統籌推進,經濟社會保持良好發展勢頭,高水平小康實現程度在蘇北蘇中名列前茅,成為省首批高質量發展先進縣(市),獲得省落實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幹成效明顯地方8項表彰、總數位居全省縣(市、區)第一,列全國縣域經濟百強榜第40位。
把加快產業發展作為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支撐。東臺以製造業為立市之本、興市之基、強市之源,大力培育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新材料、大健康等新興戰略產業,加快建設先進位造業基地。電子信息產業連續保持30%以上的高位增長,高端裝備產業形成數控機械、工程機械、造紙機械等10大整機系列。工業開票銷售首超千億元,入選首屆全國製造業百強縣(市)。大力實施「來東臺贏未來」招才引智計劃,和「10條人才新政」,積極構建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近200家。大力發展科創、文創、總部經濟等「能上樓的產業」,深度接軌上海,康養基地項目加快推進,服務業增加值增速連續多年高於GDP增速,增長貢獻率近50%。
把提升城市品質作為高水平全面小康的載體。東臺大力實施城建攻堅和交通會戰,「一城四區」框架在東臺全面拉開,構建外環貫通、內環成網、暢通便捷的城鄉路網跑出了奔向小康的「加速度」,泰東河、通榆河水綠交融風光帶和在建的串場河、何垛河休閒風情景觀帶彰顯生態東臺「新顏值」。鹽通高鐵即將通車,東興高速快速推進,逐步形成「一個樞紐、兩個覆蓋、三個通聯」的大交通格局,全方位融入上海、南京「都市圈」。完成城鄉客運一體化改造,公路總裡程達到4209公裡,創成省四好農村路示範縣(市)。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得到提升,開展老舊小區改造、交通堵點整治、違章建築拆除等專項行動,完善城鎮口袋公園、社區服務中心等便民設施,建成一座宜業宜居城市。
把推進鄉村振興作為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根基。東臺每年實施農業結構調整10萬畝以上,西瓜、繭絲綢、蔬菜、苗木等「四個一」特色產業年產值超120億元,創成省級示範園區2個,三倉園區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在全國一流、全省領先。精心打造「好味連臺」區域公共品牌,入選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5個。圍繞讓農民住得更安心,生活更舒心,精心打造了一批省級以上美麗鄉村、水美鄉村、森林村莊,高標準建成一批特色田園鄉村和新型農村社區。低收入農戶全部脫貧,經濟薄弱村全部摘帽,提前完成脫貧攻堅戰目標任務,建立長效幫扶機制,選派30多名機關幹部擔任村黨組織書記,選聘202名退役士兵擔任村幹,確保高水平小康路上「一個不少、一戶不落」。
把放大生態特色作為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內涵。東臺在全省率先編制《濱海溼地修復概念規劃》,全力打造平原森林、沿海溼地、候鳥天堂三張「金名片」。每年新增成片造林2萬畝以上,森林覆蓋率提高至18.3%。自然溼地保護率穩定在64%以上,「世界遺產地、東臺條子泥」的知名度、美譽度、關注度不斷提升。高水平推進「全域旅遊·全景東臺」建設,培育世遺旅遊、研學旅遊、工業旅遊等新業態,探索人文尋根、濱海風情、田園休閒等新模式,打響森林音樂節、溼地觀鳥節、西溪七夕節等新品牌,創成3家國家4A級旅遊景區,旅遊業年收入突破100億元,年接待遊客數量保持30%以上增長,創成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堅決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今年上半年,空氣品質優良率達86.8%、PM2.5年均濃度下降17.8%,獲評首批省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
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底色。東臺大力推廣「八大富民模式」,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41400元、25400元,社會存款超1000億,城鄉居民收入、人均居民儲蓄繼續蟬聯蘇北第一。各項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大救助」體系建成,391家「救急難」互助會實現村居全覆蓋。聚焦「均衡化、優質化、特色化」,教育現代化水平進入全省第一方陣。公立醫院改革受省政府表彰,智慧養老服務水平全省領先,村文化綜合服務中心、城鄉「15分鐘公共服務圈」實現全覆蓋。深化平安東臺、法治東臺建設,紮實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和「疏網清格」會戰行動,本質安全度逐年上升,公共安全感位於全省前列。(楊毅 孟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