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水、生態銀行、水美經濟……
朱子文化、建盞建本文化、武夷茶文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文化強國。新年伊始,《在南平,看見美麗中國》《在南平,看見文化中國》兩部公益宣傳片精彩亮相,在央視各大頻道持續滾動播出。「高顏值」「高素質」的綠色南平,又一次驚豔四方。那靈秀的山水、厚重的人文,讓人們看到了「美麗中國」「文化中國」的「南平樣本」,也從中再度領略了「中國魅力」、增強了「文化自信」。
一
「山圍八面綠,水繞二江清」。
作為全球同緯度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南平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的囑託,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兩山」理念,創新探索生態高顏值、發展高素質的綠色發展新路。
積澱的生態優勢越是厚重,轉化的資本才越發寶貴。不僅要建美綠水青山,還要做大金山銀山,這是時代賦予南平的使命,也是南平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抉擇。
實行最嚴生態保護機制,特別是從集中整治畜禽養殖汙染入手,南平強力整治生態環境汙染突出問題,跟進茶山整治、人居環境整治,強化責任落實、法治保障等機制,在生態建設上打出一套組合拳,著力治山理水、顯山露水,讓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空氣更清新——今天的南平,森林覆蓋率達78.85%,空氣品質連續五年全省第一,全域水質均為優,生態環境質量持續領跑全省全國。
既要爭做生態保護的優等生,更要爭當綠色發展的先行者。為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發展動能,南平在加快「兩山」轉化之路上勇毅先行,探索形成「選產業、補短板、延鏈條、強保障」的思路,選準做優與生態資源相得益彰的七大綠色產業,建立綠色發展考評導向,率先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在全國首創「武夷品牌」「生態銀行」「水美經濟」三項創新,持續深化、系統集成,讓沉睡的山水林田湖草茶「醒」過來、「活」起來,用綠色創新推進點綠成金。
多年的接續探索,南平走出了一條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綠色發展創新之路。5個縣(市、區)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中國工程院生態文明發展水平評估報告評價南平生態文明指數居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前列。閩北大地,生態屏障更加牢固,綠色發展積厚成勢,一幅「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如詩畫卷正徐徐鋪展。
二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千年古邑,閩越文化、朱子文化、武夷茶文化、建盞文化源流於此,熠熠生輝;理學大師朱熹、法醫鼻祖宋慈、婉約派詞宗柳永、民族英雄李綱、太極宗師張三丰等歷史人物從這走出,光耀華夏。
「雙劍化龍」「夢筆生花」……一個個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傳承著南平珍貴的文化遺產;雕版印刷博物館,薪火相傳的制茶、點茶、剪紙、版畫技藝,挑幡、儺舞、南詞曲藝、四平戲、戰勝鼓等傳統民俗,鐫刻著南平悠久的歷史文脈。
「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近年來,擁有豐厚文化積澱的南平,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弘揚、開發、利用」的囑託,堅持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積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歷史文化資源成為彰顯城市軟實力的靚麗名片。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南平加快建設「全國朱子文化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打造全球最具特色和影響力的朱子文化遺存寶地、研究高地、交流基地和產業窪地,積極推動武夷茶文化固本開新,讓朱子文化的崇德向善、武夷茶文化的「清、香、甘、活」,成為閩臺融合的重要紐帶、對外開放的重要橋梁,在新時代綻放迷人光彩。
文旅融合,以文促旅。南平將豐富的文化遺產轉化為創意資源和文旅產品。印象大紅袍、考亭水美城、延平問海等富含文化符號的旅遊新產品層出不窮,富有閩北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加快建設。南平,正朝著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邁進。文化與旅遊的融合,為融入新發展格局注入了強勁的新動能。
三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立足新階段,開啟新徵程,南平站在新的起點。
貫徹新理念,融入新格局,南平要有新的作為。
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生態最具競爭力,文化最是軟實力。面向未來,生態優越、人文薈萃的綠色南平迎來了新的春天。立足南平優越的生態資源和豐厚的文化積澱,南平人堅守建設美麗南平、文化強市的孜孜追求,堅持系統觀念固根基、揚優勢、再出發,以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以守正創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綠色成為發展最動人的色彩,讓文化成為文明最豐厚的滋養。
砥礪奮進春潮湧。進入「十四五」,南平將加速向生態文明跨越。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南平將發揮「綠」的優勢,強化「文」的支撐,做出「創」的特色,體現「新」的作為,朝著打造綠色發展的「示範」、美麗中國的「典範」揚帆啟航!
來源:閩北日報(南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