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京城最大「綠肺」——北京溫榆河公園的一期示範區將正式開園,示範區面積2平方公裡,包含5大景區,這裡有森林、花海、湖泊、梯田,藍綠交織,清新明亮,開放後市民可在園中遍覽山水林田湖草。
規劃面積約30平方公裡的溫榆河公園,地處朝陽、順義、昌平三區交界處,有京城最大「綠肺」之名。按照「一年啟動、兩年示範、五年成型、十年成景、多年保育」的目標,分批建成開放。2019年1月,位於朝陽區佔地約2平方公裡的溫榆河公園示範區動工,經過一年多施工,一處可遍覽山、水、林、田、湖、草的大尺度藍綠空間,已由藍圖變為現實。
來廣營北路一路向北,道路盡頭,兩側一望無際的綠意豁然展現眼前,百日草、紫薇、千屈菜、馬鞭草等各色花朵開的正盛,高樹矮叢層次分明,這裡便是溫榆河公園示範區,面積約2平方公裡的公園被來廣營北路一分為二,形成了東西兩園。
公園面積雖大,可從設計到施工、運營,都極盡精細。率先開放的示範區,分為森林樂谷、梯田溼地、花溪錦田、活力東湖、探險森林五大景區,設置了松芸華蓋、棲鳳谷、鳳鳴臺、月影泉等20多處小品,更是在造林、治水、打造生境、智慧管理等方面做出了示範。
位於西園的芸上梯田景區是一片佔地約5公頃的梯田,田間種植油菜花(又名蕓薹),每逢油菜花盛開之時,芸上梯田一片金黃,吸引如織遊人體驗鄉間美景。油菜花的種子可以用來榨油,是很好的經濟作物,該處景點的設計注重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
跨過來廣營北路來到東園,與芸上梯田遙相呼應的是一塊「水繞花田、林田交織」景象,是為花溪錦田。花溪錦田的水畔林緣物種豐富,田間花草又可以成為小動物重要的蜜源、食源地,是溫榆河公園示範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骨架中重要一環,同時也是溫榆河公園控規二十四景之一。
飛瀑疊翠是整個溫榆河公園的活水之源,因其高差錯落,形成了公園水源點標誌性景觀,既具有觀賞性,又讓活水充分經過曝氣過程,增加含氧量,提升水質。示範區的水域生態環境面積約10.2公頃,在「四區雙點、一軸一脈」空間布局下,一條水脈串聯起了生態溼地、淨水西湖、花溪錦田、探險森林等景點,也成為園區的淨水廊道。在溼地、湖泊裡種植的蘆葦等水生植物長得比人高,其根系過濾後,可將水質進行有效提升。
徜徉園中,水的靈動處處可見。清河橫貫起步區的北側,把清澈的再生水引入溫榆河公園。這道活水一路流過蜿蜒的河渠,越過疊水瀑布,在東西兩園的人工湖裡暫時歇歇腳,再流往下遊的北京城市副中心。
溫榆河公園示範區還是一塊大「海綿」,可在下雨時「吸水」,起到削減洪峰的作用,為城市副中心攔蓄雨洪,暴雨過後,又能充分利用珍貴的水資源。據介紹,光是東西兩園人工湖的面積就達到了43萬平方米,再加上可透水路面、下凹式綠地等「海綿」設施,整個示範區的年徑流總控制率在90%以上,年利用雨水達29萬立方米。
2019年1月開工建設,短短一年多,溫榆河公園示範區就躍然而出。設計師介紹,隨著公園建設完善,平常總能跟與白鷺、鴛鴦、野兔、刺蝟打照面兒,十幾天後,溫榆河公園示範區就要正式開園,希望能有更多人來這裡體驗野趣美景。
智慧化管理將為遊客帶來全方位的遊園新體驗,公園智慧景區管理系統共有六部分構成,分別是綜合業務管理系統、景區預案管理系統、手機APP和微信公眾號服務系統、景區官網、景區遊客管理系統、AR科普。市民遊園不但可以欣賞實景,還能通過AR科普系統的增強現實技術,將計算機生成的虛擬植物、動物、微生物形成的溫榆河公園疊加到真實場景中。這種增強現實感觀的互動體驗,能夠方便遊客獲取環保知識、觀看感知溫榆河公園多樣化物種。
溫榆河公園示範區建設用地是朝陽區孫河鄉騰籠換鳥的留白空間,這裡原來是以出產優質河砂而聞名的沙子營村,最多時曾有30多家砂石廠扎堆兒,砂料生產帶來了環境汙染,也帶來了出租大院、廢品回收站、廢機油窩點等安全和環境問題。
孫河鄉以溫榆河公園建設為契機,全面開啟地區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動,關停35家非法砂石料場、騰退土地1980畝、清理出租大院19個、關停各類公寓24處……2017年提前完成了大尺度綠化的留白空間,用「孫河速度」推進了溫榆河公園建設。
在溫榆河公園建設住宅騰退過程中,12663名群眾、430名黨員需在外周轉三年半左右時間,周轉期間存在諸多不便。孫河鄉黨委啟動了「聚力歸心」工程,在百姓周轉集中區域成立臨時黨支部、服務驛站,在群眾身邊做好服務。
疏解後,五個騰退村2000餘戶村民收到了一份孫河鄉的「新年禮物」——《家和萬事興——村莊記憶》VR多媒體相冊。相冊製作歷時3個月的實地取景,通過無人機航拍、三維全景建模等多種方式,實現了每家每戶專門訂製,每家的相冊都獨一無二。相冊扉頁上還有一張二維碼,用手機一掃便能在屏幕上看到家中各個角落360°全景照片,如果再戴上一副VR眼鏡,配合手機使用,可瞬間進入虛擬情景,仿佛身臨其境。
「孫河速度」建溫榆河公園是朝陽區疏解整治促提升、大尺度留白增綠、打造和諧宜居環境的縮影,徹底根治了困擾地區的民生和環境頑疾,美麗鄉村回歸山青水綠,大大提升了地區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足感。
來源:北京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