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汕頭的印象,一是遙遠,不止是一、兩千公裡物理空間距離上的遙遠。文化、語言、飲食等等方面都很有距離。可能是普通話和方言的距離。
一個是食物。消除距離感最好的方式,去吃頓好的。從食物開始的理解最容易也最親切。恰好汕頭美食非常多。
還一個印象,就是汕頭老城有大量的騎樓街道。它們的形成和汕頭在1860年被開埠有很大關係,騎樓街是當時比較先進能很好應對各種天氣的商業模式。
前段時間,確切的說是2020年10月13號,汕頭上了RS。萬人空巷,看了下新聞照片,就在老城區,小公園那裡。
這裡的騎樓街與其它南方城市騎樓不同的是,獨特的街道分布結構,主要街道以小公園亭子為圓心,呈「大」字形向外擴散。
前幾年去的時候,很多有住戶的騎樓已是危樓,生活設施也跟不上需求。還有一些住戶搬遷了,建築現狀相當破敗,近代建築的細節很模糊的留在殘垣斷壁上。
剩下為數不多的商鋪,經營手打魚丸、蠔烙、粿之類的特產。(這個粿字明明念半邊音「果」,就對了。但不知道為什麼,一直念成「科」,進店還要老闆給我來幾個「科」,來碗「科」條。)
即使僅存一點點商業氛圍,即使整片街區都接近停滯狀態,它街道獨特的結構和趣味,依然很明顯。這種歷史留下的,別的城市想有而沒有的特質,是拆掉了很可惜,沒改造好很浪費的寶貴財富。
從前幾天新聞照片上看,騎樓建築有明顯改造翻新痕跡,但新顏對比它獨特的舊貌而言,過於平庸。在150多年後,在原本90分的底子上,最多算及格的改造設計,真是拉胯,缺乏對歷史的探索,缺少對未來的想像。
好在,街區改造本身,就是重啟的信號。讓人依然期待這片曾經停止生長的獨特街區,在人們的經營下,會不斷增加人文細節和新意,煥發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