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周王朝日益衰微,各諸侯紛紛興兵爭霸。王官貴族壟斷文化的權利喪失,私學紛紛興起。一些士人,或撰作史著,或編纂歷史文獻,為當權者提供政治借鑑。社會空前繁榮又空前動蕩,從而形成了歷史散文的繁榮局面。
我國第一部歷史散文集是《尚書》 ,它以記言為主,所記基本是誓、命、訓、誥一類的言辭。《逸周書》本名《周書》,向來被視為《尚書》的餘篇或逸篇,但文字表現與春秋戰國的史家之文接近。
《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經孔子修訂。以類似今天新聞標題的形式,簡括記錄魯國及周王朝、其他諸侯國的歷史事件。孔子修訂《春秋》頗有深意,他以謹嚴的書法和微言大義,暗寓褒貶,表達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維護統一等思想。因《春秋》微言大義,一字定褒貶,就有了《左傳》的出現。《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是配合《春秋》的編年史。《左傳》所記史事止於魯哀公27年,比《春秋》多13年。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作者傳為左丘明,後世頗有爭議,但其應是戰國初年或稍後的人。
《左傳》記事祥贍生動,是先秦時期最具有文學色彩的歷史散文。《左傳》採用全知敘事視角,富有文學表現力的剪裁功夫。通過史料的取捨、敘述的詳略,使歷史事件故事化、情節化。從而增強事件的故事性和意趣,避免流水帳式的史事記述,敘事藝術的文學色彩濃厚。
《左傳》的人物描寫十分成功,奠定了史傳文學寫人的基本藝術規則。以言語、行為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把人物置入矛盾衝突的環境中塑造。這樣不僅能夠寫出某人某一方面突出的性格特點,而且注意刻畫人物性格的多側面,有的甚至可寫出人物性格的發展。《左傳》善於敘寫外交辭令,理富文美。
先秦歷史散文中,還有較為出色的是《戰國策》 ,雜記東周西周及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240年。記載當時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鬥爭及其策謀或說辭,所記以戰國時縱橫家的事跡、言論為多。經西漢劉向編整理訂,成33篇,定為現名。它的作者以難以確考,一般認為非一人一時所著。
《戰國策》記載當時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鬥爭及其策謀或說辭,所記以戰國時縱橫家的事跡、言論為多史學價值雖不及《左傳》、《國語》,但在文學上自有其獨到的特色。鋪張辯麗,誇飾恣肆的風格,對後來辭賦的產生和發展有很大影響。把握對方心理,循循善誘,以情理服人。引譬設喻,善用寓言,使文章形象生動,饒有趣味而富於文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