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歷史散文比較著名的有哪些?

2020-12-12 人文的透視眼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朝日益衰微,各諸侯紛紛興兵爭霸。王官貴族壟斷文化的權利喪失,私學紛紛興起。一些士人,或撰作史著,或編纂歷史文獻,為當權者提供政治借鑑。社會空前繁榮又空前動蕩,從而形成了歷史散文的繁榮局面。

我國第一部歷史散文集是《尚書》 ,它以記言為主,所記基本是誓、命、訓、誥一類的言辭。《逸周書》本名《周書》,向來被視為《尚書》的餘篇或逸篇,但文字表現與春秋戰國的史家之文接近。

《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經孔子修訂。以類似今天新聞標題的形式,簡括記錄魯國及周王朝、其他諸侯國的歷史事件。孔子修訂《春秋》頗有深意,他以謹嚴的書法和微言大義,暗寓褒貶,表達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維護統一等思想。因《春秋》微言大義,一字定褒貶,就有了《左傳》的出現。《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是配合《春秋》的編年史。《左傳》所記史事止於魯哀公27年,比《春秋》多13年。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作者傳為左丘明,後世頗有爭議,但其應是戰國初年或稍後的人。

《左傳》記事祥贍生動,是先秦時期最具有文學色彩的歷史散文。《左傳》採用全知敘事視角,富有文學表現力的剪裁功夫。通過史料的取捨、敘述的詳略,使歷史事件故事化、情節化。從而增強事件的故事性和意趣,避免流水帳式的史事記述,敘事藝術的文學色彩濃厚。

《左傳》的人物描寫十分成功,奠定了史傳文學寫人的基本藝術規則。以言語、行為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把人物置入矛盾衝突的環境中塑造。這樣不僅能夠寫出某人某一方面突出的性格特點,而且注意刻畫人物性格的多側面,有的甚至可寫出人物性格的發展。《左傳》善於敘寫外交辭令,理富文美。

先秦歷史散文中,還有較為出色的是《戰國策》 ,雜記東周西周及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240年。記載當時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鬥爭及其策謀或說辭,所記以戰國時縱橫家的事跡、言論為多。經西漢劉向編整理訂,成33篇,定為現名。它的作者以難以確考,一般認為非一人一時所著。

《戰國策》記載當時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鬥爭及其策謀或說辭,所記以戰國時縱橫家的事跡、言論為多史學價值雖不及《左傳》、《國語》,但在文學上自有其獨到的特色。鋪張辯麗,誇飾恣肆的風格,對後來辭賦的產生和發展有很大影響。把握對方心理,循循善誘,以情理服人。引譬設喻,善用寓言,使文章形象生動,饒有趣味而富於文採。

相關焦點

  • 先秦歷史散文比較著名的有哪些?
    一些士人,或撰作史著,或編纂歷史文獻,為當權者提供政治借鑑。社會空前繁榮又空前動蕩,從而形成了歷史散文的繁榮局面。我國第一部歷史散文集是《尚書》 ,它以記言為主,所記基本是誓、命、訓、誥一類的言辭。《逸周書》本名《周書》,向來被視為《尚書》的餘篇或逸篇,但文字表現與春秋戰國的史家之文接近。
  • 先秦歷史散文記載,為何達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中國歷史作家』的層出不窮、繼續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在官職設置與歷史意識先行的情況下,中國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一批以記載歷史為中心的散文作品,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為後代歷史散文的發展演變提供了範型與依據。
  • 先秦歷史散文的發展及特點
    先秦歷史散文的發展,大致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夏到春秋時期,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書》記言,《春秋》記事,文字古樸簡潔。第二階段從春秋末到戰國初期,代表作是《左傳》和《國語》,此時的創作,既記言又記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長,內容祥贍,記事曲折,寫人生動,富於文採。
  • 先秦說理散文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先秦說理散文的歷史地位和影響先秦說理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源泉。它也是我國散文創作的典範,以成熟的說理文體制、形象化的說理方式、豐富多彩的創作風格和語言藝術,影響了後世的文學創作。(1)先秦散文確立了說理文的體制。
  • 對先秦散文史框架的衝擊
    此前文學史家講先秦散文發展史,大都把先秦散文分為「先秦歷史散文」和「先秦諸子散文」兩大部分,認為這兩個部分各有各的發展線索,彼此互不相干。講「先秦歷史散文」,論者是從甲骨文、金文、《尚書》、《春秋》講到《左傳》《國語》《戰國策》;而對「先秦諸子散文」,則將其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論語》《老子》《墨子》為第一階段,《孟子》《莊子》為第二階段,《荀子》《韓非子》為第三階段。這個知識體系寫在大學教科書裡,傳授給一屆又一屆學生。如今,出土竹書對這個先秦散文史理論框架形成了有力的衝擊。
  • 青島小升初 先秦時期的散文
    先秦時期:散文(歷史散文、諸子散文、詩歌)   A、儒家經典。   「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六經」又稱六藝 ,在「五經」後增加(《樂》)。   「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 先秦詩歌——古代文學常識摘要(先秦)
    「先秦」一詞最早見於漢書,指的是漢以前,包括秦朝在內的歷史時期。現在主要是指秦朝之前,主要是春秋戰國這一段歷史時期。先秦文學主要包括神話、詩歌、散文、寓言以及文學批評等諸多方面,其中詩歌和散文對後世的影響最為深遠,今天重點說一下先秦詩歌。
  • 先秦諸子散文漫談
    諸子百家的散文與當時的歷史散文一起,組成了蔚為壯觀的先秦散文潮流,取代了詩歌的地位。先秦諸子散文包括《論語》《墨子》《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子》等,其內容極為豐富。主要闡述,諸子百家各自我政治主張和學術見解,放稱諸子散文為哲理散文。其中最重的有墨,儒,道,法四家,其形成有一個,從簡到繁臻至完整的發展過程。
  • 先秦敘事散文對後世的影響
    先秦敘事散文的體例、思想、寫作藝術等對後世史傳文學的創作有直接啟發。如《史記》體例是在先秦編年史、國別史的基礎上的創新和發展,而《資治通鑑》則是《春秋》《左傳》編年體史書的直接繼承。又如偉大的事傳文學著作《史記》就吸收了《左傳》《戰國策》的寫作技巧,對其中一些史實略加改動,便加以運用,少數特別精彩的篇目,甚至不加改動就直接錄入。而它的奇譎文風,顯然與《戰國策》辯麗恣肆有直接關係。
  • 【散文專題複習】——先秦說理散文
    一些比較純粹的議論文字,注重邏輯推理,常運用演繹歸納等邏輯方法,層層推論,但邏輯上並不嚴密。如《馬蹄》。四、詩意的語言:如行雲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躍,節奏鮮明,音調和諧,具有詩歌的特點。方東樹:「大約太白詩與莊子文同妙,意接而詞不接,發想無端,如天上白雲卷舒滅現,無有定形。」(《昭昧詹言》);句式錯綜複雜,富於變化,喜用極端之詞,奇崛之語,有意追求尖新奇特。如《齊物論》寫大風。
  • 微觀文史|先秦諸子散文之百家爭鳴(下)
    上一期我們聊到,先秦歷史散文,那麼今天要給大家帶來的是,先秦散文的另一部分—先秦諸子散文也就是說理散文的起源,對後世的政論文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春秋末期,周王朝式微,禮崩樂壞,社會矛盾尖銳,直接表現就是原來的禮樂制度已經不再適用於當時的社會與政治。
  • 文學史的59點小結、先秦時期歷史散文的代表作
    先秦時期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有《尚書》、《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春秋》是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相傳經孔子編訂,以魯國十二公為序。 《左傳》是編年體體史書,相傳其作者是左丘明 。先秦諸子散文最有影響的是 儒 、 墨 、 道 、 法 四家的作品。「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 「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諸子散文中儒家代表作有《論語》、《孟子》、《荀子》。
  • 先秦諸子,最有影響力四家散文
    《漢書藝文志》著錄先秦諸子有九流十家,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儒、墨、道、法四家。儒、墨、道、法四家的代表作大致可分三個發展階段:春秋末至戰國初,有《論語》、《老子》和《墨子》。《論語》多為語錄,《老子》篇幅簡短,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墨子》始漸有論說文的基本規模,但質樸無文,同時也還有語錄體的篇章。戰國中期,有《孟子》和《莊子》。
  • 為何受先秦歷史散文影響最直接,最明顯的是中國的史傳文學?
    受先秦歷史散文影響最直接、最明顯的是中國的史傳文學。首先,史傳文學作品繼承了先秦歷史散文的編寫體例。以《史記》《漢書》為代表的紀傳體體例是在編年體與國別體基礎上形成與發展的,如《史記》中的「本紀」、「家」、「列傳」《漢書》中的「紀」、「傳」等,都是在《國語》《世本》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以《漢紀》《資治通鑑》為代表的編年體體例,則直接繼承了《春秋》開創的體例,並成為歷史記事的重要依據。
  • 微觀文史|先秦歷史散文「蓋至戰國而文章之變盡」(上)
    hello,大家好,我是小編賦詩言志,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中國古代文學源頭中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作為先秦時期的文章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有如《尚書》、《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之類的以敘述歷史事件為主的歷史散文,而另一類則是如《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墨子》之類的以百家爭鳴時期說理為主的諸子散文。
  • 先秦散文和我們現在說的散文一樣嗎?這幾本書您分得清嗎?
    c先秦散文和我們今天的散文是不同的,今天的散文指的是一種形散而神不散的文學體裁,而先秦散文是指先秦所有的不押韻的文。先秦散文分為先秦歷史散文和先秦諸子散文。在先秦歷史散文當中,出現了我國第一部歷史散文集《尚書》。
  • 先秦諸子散文的發展歷程
    先秦諸子散文產生於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代。先秦諸子散文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春秋末至戰國初,代表作有道家的《老子》、儒家的《論語》、墨家的《墨子》。《老子》用短小的類似哲理詩的形式高度概括了道家的觀點。《論語》多為簡短的語錄,不少格言警句代表了儒家思想的精粹。《墨子》漸有論說文的基本模式,但質樸無文。戰國中期,代表作為《孟子》和《莊子》,它們開始擺脫語錄體。
  • 先秦歷史散文哲學思想舉例
    某先生還說,學先秦歷史散文就是要學習運用古人的「治國的韜略、戰爭的策略、為人的方略,謂之三略。」竊以為,不管哪一「略」,從廣義上來說,都可以冠之「哲學」二字,所以這裡只談「哲學」。《宮之奇諫假道》篇,大意為晉假道虞以伐虢,宮之奇諫虞公曰不可。其中「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句為諫之中心,意指虞與虢相依而存,損而俱損,榮而俱榮,怎麼能假晉道而助其伐虢呢?然虞公不聽。
  • 歷史上有哪些人,在12月25日出生了呢?又有哪些趣事發生呢……
    歷史上有哪些偉人,在12月25日誕生了呢?又有哪些趣事發生了呢... ...你們都知道嗎?我們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尉遲恭也是重要功臣之一,並且幫助李世民處置了李建成,李元霸等人。順利地讓唐太宗登上了皇位。故此唐太宗封他鄂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贈送司徒兼併州都督,並賜陪葬昭陵。傳說尉遲恭面如黑炭,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尉遲恭(胡敬德)與秦叔寶(秦瓊)是"門神"的原型。
  • 先秦對話體散文源流
    【內容提要】先秦對話體散文從《尚書·商書》發軔,在《國語》中大體定型,形成了主客問答這一穩定的結構形式。對話體散文在戰國諸子手中有三大進展:一是對話主體由王侯卿士大夫變為戰國諸子百家的宗師與弟子時人,二是對話體散文內容由務實變務虛,三是在對話體散文中增添了論辯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