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傳銷是如何將曾經的「歐洲明燈」變為歐洲最窮國的?

2020-12-15 南宮欽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危機四伏不外如此,清晨需心驚膽戰的躲避猛虎,傍晚需提防長蛇,外還有豺狼虎豹、毒蛇猛獸的威脅。如此的險象環生,足以毀一人,乃至毀一國。阿爾巴尼亞共和國便是在險象環生中,從"歐洲明燈"變成歐洲最窮國,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便是傳銷。

阿爾巴尼亞與中國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位於歐洲東南部,其首都乃是地拉那,曾經的阿爾巴尼亞共和國,被中國尊稱為"歐洲明燈"。因該國國旗乃是一隻黑色雙頭鷹,在我國更有"亞得裡亞海的雄鷹"之稱。

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之間,阿爾巴尼亞是與我國關係最為融洽的歐洲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在那段時期縱然自身十分困難,但依舊義無反顧地成為阿國最大的援助國。只可惜"鬥米恩,升米仇",阿方在中國的長期援助中,將我國的無私援助視作理所當然。

阿方日漸的貪得無厭,對中國提出了許多不合理要求。除此之外,阿方對中國當時珍貴的援助物資肆意浪費,枉費中國人民節衣縮食的一番美意。多年間,中方對阿方的援助包括了軍事、民生等諸多方面,更為阿方援建了數量驚人的堡壘和地下洞府,促成了阿方"碉堡之國"之名。

縱然在1971年,中國在阿爾巴尼亞的助力下恢復了聯合國合法席位,但中阿關係援助最終於1978年結束。中國停止對阿國的援助,在阿國引起了民憤,當時的領袖霍查直接將中國列為主要敵人,並且全面反華。

中國的無私援助最終換回阿爾巴尼亞如此的態度,亦是寒心。根據不完全統計,中方在1954年—1978年間,共援助阿方約一百多億人民幣的龐大金額。曾經的"歐洲明燈"經濟一度萎靡,後因迫切尋求經濟發展,導致傳銷引發了一時的狂熱,但傳銷的本質註定了這便是一場"自毀滅亡"的狂歡。

瘋狂的傳銷

傳銷的本質便是「龐氏騙局」,在阿爾巴尼亞,傳銷分子通過高昂的存款利率去套取國人的存款,最終令阿國經濟一度崩壞,甚至引發了內戰,對阿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亦導致今日的阿國成為歐洲最窮國家。而這一切,都開始於1991年。

1991年,東歐劇變,阿爾巴尼亞從計劃經濟走向了市場經濟。當時阿國境內,社會黨結束了自己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民主黨領袖貝裡沙出任總統。貝裡沙大刀闊斧的經濟改革看似有效,阿國境內GDP以百分之十的增長率在提升,但隱患亦就此埋下。

當時的阿國銀行,放貸對象乃是運營狀況不良的國有企業,這便導致了銀行的大量壞帳,作為一個惡性循環,因為資金回籠不利,造成銀行方面無法給予民營企業放貸,故最終演變成所有企業都缺乏資金。這樣的情況下,銀行的威信力在阿國人民心中大打折扣,故人們只能捏緊自己手中的現金。

而這些現金,便成為少數人心中的"商機"。於是,募資公司運營而生。這些公司用高利率誘惑人們存款,隨後將這些存款用於放貸和運營。最初時,這些公司尚且保持了敬小慎微,政府對於這些緩解資金壓力的公司亦保持鼓勵和扶持態度,短時內亦顯得和諧共處。

但是,隨著越來越多類似企業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各種募資公司之間的競爭逐漸步入炙熱化,為了搶佔更大的市場,利率成為了最直觀的引誘工具。而越來越高的利率背後,是逐漸的失控。一些企業為了高回報,將目光鎖定在外匯、地產等項目,更有甚者觸犯法律,從事販毒、偷渡之類的違法行為。

而利滾利的雪團之下,是阿國人民無法抑制的貪婪和短視,亦醞釀了傳銷的開端。拆東牆、補西牆的行為屢見不鮮,唯有不斷的吸納資金,方可保障正常的公司運營,回饋儲戶的利率。

在這過程中,政府是如何作為呢?有些政府官員身涉其中,甚至現身為這些傳銷公司代言宣傳,成為了它們的保護傘,使得這些公司日益猖獗,而阿國境內的經濟便在這種日益惡性的競爭中變得畸形。

雖然政府方面也出臺了政策試圖制止這種瘋狂的行徑,但因牽涉利益眾多,這些政令並未得到落實。於是,在日復一日的"暴富""高利率高回報"的美夢中,阿國國內亂成一鍋粥。

阿國最誇張之時,國內有將近百來家傳銷公司,全國資金大多數掌握在這些人手中,也便是說,阿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傳銷之國"

瘋狂的傳銷,推動了阿國人民脆弱的神經,農民宰殺牲畜賣錢投入其中,工人以為坐擁金山不再工作,人們甚至抵押土地和房產,阿國境內儼然進入一個亂象。當聯合國暫停對南聯盟的經濟制裁,加之國內開始全國大選,提現的風潮開始盛行。

可此時的傳銷公司何來的資金提供提現呢,為了緩解大規模的提現,這些公司給出了更高利息的保障,最高的甚至到達44%,而這,便是傳銷之國最後的瘋狂

當然,瘋狂總會過去,一切終將回到現實,阿國因此事遭受重創,一切仿若重新洗牌,亂象並非一蹴而就,一切都是預先埋下的禍根。

擠兌之下,內戰爆發

巨大的經濟危機之下,先後有公司宣布破產,人心惶惶,擠兌開始,很多公司選擇卷包逃竄,血本無歸的阿國人民,開始暴怒,於是暴亂開始了。由於阿國政府方面的無能,無法有效遏制局勢的惡化,政府與人民的矛盾愈加激烈,最終便演變成了武裝衝突。

政府派遣軍隊進行鎮壓,卻導致許多士兵倒戈相向,部分人甚至衝入軍需庫內,掠奪了武器設備,一場流血內戰爆發。一些不法分子趁此機會搶劫銀行、政府等場所,監獄暴動,阿國國內徹底失控。學校、政府等等機構無法正常運營,槍鳴不斷、流血不止。

1997年3月28日,聯合國派遣多國保護部隊平息了阿國的內亂,但損失已經造成,一切都無可挽回。

經此一役,阿爾巴尼亞損失數十億美元,大量槍枝彈藥遺失,人民飽受摧殘。而阿爾巴尼亞,亦成為了歐洲最窮,至今未曾緩過勁兒來。

曾經的"歐洲明燈"變成今日的歐洲最窮,阿爾巴尼亞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傳銷的危害性,一個國家遭受了如此巨大的打擊,足以給全世界敲響警鐘。

相關焦點

  • 被稱作「扶不起的」阿鬥的阿爾巴尼亞是如何走到歐洲最窮國!
    阿爾巴尼亞肯定不是世界最窮的國家,2019年GDP全球排名120名,但肯定是歐洲最窮的國家之一。它處在了整個地球上最「尷尬」的地方,夾縫中生存,能活下來真的不容易!提起阿爾巴尼亞除了風景優美,還有落後,「白眼狼」,還有奇葩的新聞主播需要「真空出境」的迷之現象!大家罵歸罵,這個國家還是比較慘的!
  • 歐盟不接納窮國,為何向歐洲窮國阿爾巴尼亞招手,該國能否加入?
    歐洲阿爾巴尼亞為何未加入歐盟?窮只是其中原因之一2020年新年一過,歐洲窮國阿爾巴尼亞迎來的好消息。據外媒資料顯示,1月24日,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到訪巴爾幹半島國家阿爾巴尼亞,討論阿爾巴尼亞入盟的問題。同時,米歇爾也到訪巴爾幹另一個國家北馬其頓,據說也是商談北馬其頓入盟事宜。
  • 阿爾巴尼亞:點不亮的「歐洲明燈」
    因地理位置特殊被稱為「歐洲明燈」。作為超級大國的蘇聯,想著擴大國際影響力和提升國際威望,於是將自身的優勢滲入阿爾巴尼亞,讓阿爾巴尼亞順利成為蘇聯打入國際社會的跳腳板。 跳腳板就跳腳板吧,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是十分值得的。 因此,自1946年阿爾巴尼亞建國時,蘇聯就傾注大量心血。
  • 阿爾巴尼亞:被援助35年依然窮困潦倒,號稱「點不亮的歐洲明燈」
    出自《後漢書·郭玉傳》:「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將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強,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人處於長期安逸的環境中就會逐漸喪失鬥志、不思進取,這是不可效仿的錯誤行為。01歷史上就有個長期奢靡不能諒解百姓之苦的皇帝。
  • 以怨報德,阿爾巴尼亞已成歐洲最窮國,還打算與土耳其夾擊希臘
    土希之爭如果論起來呢,阿爾巴尼亞是一個小國,更是一個窮國,如今的阿爾巴尼亞在經濟上相當的依賴於歐盟的市場,按說應與周邊國家有不錯的關係,但是在對外政策上似乎以怨報德!土耳其在調兵阿爾巴尼亞已成歐洲最窮國,本應該研究在經濟上如何發展,實則對發展經濟不重視,反而更樂於找事了,不止讓土耳其建立軍事基地,保持同盟級別的關係,還打算與土耳其夾擊希臘。
  • 阿爾巴尼亞,曾經與我國「稱兄道弟」的歐洲國家,為何還是窮?
    可當有一天,光源漸滅,曾經被他它的光明所覆蓋的遠方區域重新墮入黑暗的時候,也許會有人:誰來傳個火~巨變前的阿爾巴尼亞是蘇聯時代顯然是很不妥當的。儘管屬於社會主義國家,但阿爾巴尼亞與蘇聯關係只能用一般來替代,阿共能夠在四十年代中期上臺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依靠以及力量驅逐德意法西斯,解放全國。
  • 跟我一起探訪地堡之國,曾經的歐洲社會主義明燈——阿爾巴尼亞
    阿爾巴尼亞是一個既陌生又熟悉的國家,也是中國人民的老夥伴嘛,相信很多人從小就應該聽父母念叨了。在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本身久處於非常艱難時刻的國家還是對阿爾巴尼亞進行了無私的援助,從鋼鐵到棉花,應有盡有。其中就包括了大量優質的鋼筋水泥,而這些很大一部分被用來建造了紀念碑以及各種地堡。
  • 號稱「歐洲的北朝鮮」的阿爾巴尼亞,不富裕卻平和淡定
    阿爾巴尼亞,號稱「山鷹之國」、「歐洲一盞偉大的社會主義明燈」、「歐洲的北朝鮮」。它是歐洲最不發達和低收入的國家,全國一半的人口依然從事農業種植,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國外工作。2016年人均GDP4,147美元,而同在巴爾幹半島的克羅埃西亞幾乎是它的三倍。
  • 歐洲又一國家對中國免籤——阿爾巴尼亞
    去年,阿爾巴尼亞就曾經發布過對中國公民旅遊旺季免籤政策,普通護照公民可免籤入境阿爾巴尼亞,停留期不超過90天,時間是2018年4月1日至10月31日期間。阿爾巴尼亞曾被稱為「社會主義明燈」,早在1949年就與我國建交,1954年互設大使館,中國開始了對這個小國家的援助旅程,當年甚至小學生使用的粉筆都是來自中國的援助。在社會主義遺風薰陶下發展起來的阿爾巴尼亞,屢經巨變,宗教、文化、甚至街景都與傳統意義上的歐洲國家有非常大的不同。
  • 一個被傳銷毀了的國家——阿爾巴尼亞
    阿爾巴尼亞,對大多數人來說恐怕是個「總覺得在哪裡聽過」但仔細想想卻又並不了解的國名。它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抬中國進聯合國」的主力國家之一,也曾經在短暫的外交蜜月期內被稱作「歐洲的社會主義明燈」。 它的國土不大人口又少,但在歷史上也曾經剛過一波——它曾經是既反美又反蘇的。
  • 阿爾巴尼亞如何成為歐洲唯一一個伊斯蘭國家?
    ▲歐洲各國各個次級行政區主要宗教,波赫起碼還有不少地區天主教佔優勢地位然而這裡卻有個例外,地處歐洲腹地(相對於亞塞拜然這種地處歐亞分界線上的國家)的阿爾巴尼亞,卻是個伊斯蘭教佔絕對主導地位的國家。▲基督耶穌的最後一位使徒聖保羅四次傳教路線▲位於阿爾巴尼亞布特林特遺址上的古羅馬圓形劇場2.同室操戈——天主教vs東正教公元395年,羅馬皇帝一紙敕令,將龐大的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劃為西羅馬帝國與拜佔庭帝國。而阿爾巴尼亞從羅馬的腹心之地降級成為拜佔庭帝國的邊疆。
  • 曾比中國富的歐洲3個國家,東歐劇變後為何國家變窮?此國是禍根
    曾經富有的國家歐洲是世界工業革命最先開始的地區,1776年,瓦特發明蒸汽機後,我國還處於清朝的乾隆時期。乾隆皇帝是一個很自大的皇帝,歐洲國家在他的印象裡,就是蠻夷國家,但乾隆皇帝並不知道,工業革命後,歐洲出現了一些強勢帝國,繼續向外拓展殖民地,特別是日不落帝國英國,其發展速度早已把中國甩開。
  • 【阿爾巴尼亞】我在歐洲最窮的國家像個有錢人一樣生活
    每次跟朋友說到我要去阿爾巴尼亞,對方都會很驚訝:「去那裡幹嘛?!」,「阿爾巴尼亞在哪裡?」;「那是什麼鬼?」。當然是因為巴爾幹曾經那段著名的「大阿爾巴尼亞」計劃啊!阿爾巴尼亞,全歐洲最窮的國家,被稱之為「歐洲北朝鮮」。半夜剛出地拉那汽車站的時候,我懷疑我大概真的腦子出了問題才跑這地方來。
  • 被譽為歐洲燈塔的國家,曾是中國最好的朋友,現卻是歐洲最窮國
    其中,有一個叫阿爾巴尼亞的國家,此國曾是中國最好的朋友之一,被譽為是歐洲燈塔,如今卻是歐洲最窮的國家之一。 那麼,阿爾巴尼亞最後為何與我國出現矛盾呢?說起來主要是因為這個國家太過貪婪。原本阿爾巴尼亞一直緊抱蘇聯的大腿,經常從蘇聯這邊獲取援助。
  • 世界最橫的國家,天生倔強阿爾巴尼亞,就是窮橫你能把我怎麼滴?
    阿爾巴尼亞全國人口不到300萬,卻擁有各種鋼筋水泥的碉堡70多萬個。有人戲稱阿爾巴尼亞是歐洲最安全的國家,打起仗來到處有地方可以躲,四人一間絕不擁擠。建這麼多碉堡是因為這個國家從東到西,從遠到近,從世界大魔頭到歐洲小霸王,統統得罪了遍,不搞一些防禦工事看家護院,睡覺的確不踏實。
  • 此國曾經是歐洲的燈塔,也我國最好的朋友,如今卻是最窮國家之一
    而歐洲有一個叫做阿爾巴尼亞的國家,不僅曾經被譽為歐洲燈塔,更是我國最好的朋友,但現在卻對我國態度非常不友好,並且成為了歐洲最窮的國家。阿爾巴尼亞位於歐洲的巴爾幹半島,是一個非常小的國家,總佔地面積僅有2.8萬平方公裡,總人口也僅有280萬左右,是個名副其實的內陸小國,上一年總GDP僅有152億美元,人均下來不足5500美元,甚至連我國二線城市都比不上。
  • 波子遊歐洲,玩轉阿爾巴尼亞,最值得一去的旅遊目的地
    波子遊歐洲,帶大家去遊覽不一樣的歐洲風採。大家好,我是決心要帶大家深度玩遍歐洲山水、建築、藝術的波子,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啦。看到本期的標題,最值得一去的旅遊目的地,大家會想到的是哪裡呢?也許大家不一定認為是阿爾巴尼亞,甚至可能連這個國家都沒有聽說過,但我相信今天波子介紹完之後,會打開大家的另一個世界大門。那波子就先來簡單介紹一下阿爾巴尼亞,阿爾巴尼亞是歐洲巴爾幹半島的一個沿海小國,相比於同是巴爾幹半島的國家,知名度上感覺被塞爾維亞、黑山等國家狠狠碾壓。但波子覺得阿爾巴尼亞同樣有著獨特的魅力,不然怎麼會被評為「十大最物有所值的旅遊地」和「最值得一去的旅遊目的地」呢?
  • 阿爾巴尼亞如何成為歐洲唯一一個伊斯蘭國家?
    人們都說,歐洲大陸是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的基本盤。▲歐洲各國各個次級行政區主要宗教,波赫起碼還有不少地區天主教佔優勢地位然而這裡卻有個例外,地處歐洲腹地(相對於亞塞拜然這種地處歐亞分界線上的國家)的阿爾巴尼亞,卻是個伊斯蘭教佔絕對主導地位的國家。
  • "山鷹」「明燈」今安在—阿爾巴尼亞旅遊見聞(1)
    閒來無事到處走之匆匆一瞥巴爾幹(20) 王走天下"山鷹」「明燈」今安在—阿爾巴尼亞旅遊見聞(1) 從黑山的首都波德戈裡察市朝南開車也就40分鐘就到了黑山和阿爾巴尼亞的我們這一代人都知道「山鷹之國」、「歐洲社會主義的一較新式的熱水器盞明燈」就是這個國家在那個時代的代稱。
  • 最不像歐洲國家的歐洲國家:面積還沒海南大,海南GDP是其5.3倍
    阿爾巴尼亞雖然算不上歐洲最窮的國家,但是也不算富裕,其經濟實力全歐洲倒數第三,在歐洲43個國家中也是算比較貧窮的國家,根據經濟數據統計顯示,2018年,阿爾巴尼亞的GDP總量達到151億美元(大約990.6億人民幣),人均GDP在5000美元(32804人民幣)左右,對於發達國家扎堆的歐洲地區來說,阿爾巴尼亞這樣的經濟可真的算得上是一個低收入的國家,也被很多人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