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斬雞是上海地區傳統名菜。「說起白斬雞,要數小紹興」,這已成為了許多上海人的口頭禪。由於「小紹興」是精選上海浦東一帶所產著名的「三黃雞」,質量好、味道鮮美,而贏得了廣大顧客的喜愛。
「小紹興」也成了上海久負盛名的名店,白斬雞是上海地區的名菜。形狀美觀,皮黃肉白,肥嫩鮮美,滋味異常鮮美,十分可口。
生煎包又稱生煎饅頭,是流行於上海的一種地方傳統小吃,簡稱為生煎,上海生煎包可以說是土生土長的上海點心,據說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其特點為由於上海人習慣稱「包子」為「饅頭」,因此在上海生煎包一般被稱為生煎饅頭。
原為茶樓、老虎灶(開水店)兼營品種。餡心以鮮豬肉加皮凍為主,20世紀30年代後,上海飲食業有了生煎饅頭的專業店,餡心花色也增加了雞肉、蝦仁等多種品種。
草頭圈子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名菜,屬於滬菜系。此菜色澤深紅間綠,圈子酥爛軟熟,肥而不膩。在上海海派菜單裡是一道非常受歡迎的美食。
此菜色澤深紅間綠,圈子酥爛軟熟,肥而不膩並且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這道菜上海人現在是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要在以前只能在草頭上市時才能吃上這道菜,草頭是句上海土閒話,實際上它的學名叫作苜蓿。
上海楓涇丁蹄是上海地區的特色傳統名菜。上海楓涇丁選用豬後蹄為主料,佐以紹酒,冰糖,桂皮,丁香等輔料烹製而成。
選料注重活、生、寸、鮮;調味擅長鹹、甜、糟、酸。成品具有冷吃「香」,蒸熟後吃「糯」的獨特味道,色澤紅亮,滷汁濃厚,肉質肥嫩,負有盛譽。
擂沙圓是上海市喬家柵點心店的特色傳統名點之一,已有70多年的歷史。清朝末年,上海城裡三牌樓附近的雷嫗以設攤賣湯糰為生。為多做些生意,想方設法彌補湯糰存放和攜帶不便的缺陷。
開始,把湯糰表面滾了一層糯米乾粉,後又試製了各類乾粉,結果採用赤豆粉效果甚佳。在煮熟的各式湯糰上滾一層擂制的幹豆沙粉而成。既有湯糰美味,又有赤豆芳香,因無湯水,便於攜帶,冷熱皆宜,別具特色。有色有香、熱吃有濃鬱的赤豆香味,而且軟糯爽口,攜帶方便,一直深受遊客的歡迎。
薄荷糕是中國滬菜菜系中很有特色的糕點菜式之一,以薄荷為製作主料,薄荷糕的烹飪技巧以蒸菜為主,口味屬於清香味。
薄荷糕的特色:糕色淡雅,涼爽可口,為夏令消暑佳品。夏天是薄荷糕最暢銷的季節,外觀潔白如雪,上面還有星星點點的綠色,那便是薄荷了。薄荷糕是糯米粉裡拌著些許的薄荷粉,點綴著紅綠絲。甜甜的,涼涼的,吃完後嘴巴就像剛刷過牙一樣,口氣絕對清新。
排骨年糕是上海地區一種經濟實惠、獨具風味的傳統小吃,已有50多年歷史。大排佐以小而薄的年糕,經油氽、燒煮而成,既有排骨的濃香,又有年糕的軟糯酥脆,十分可口。排骨色澤金黃,表面酥脆,肉質鮮嫩。入口糯中發香,略有甜辣味,鮮嫩適口。
排骨年糕的兩大主料——排骨和年糕都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排骨除含蛋白、脂肪、維生素外,還含有大量磷酸鈣、骨膠原、骨粘蛋白等,可為幼兒和老人提供鈣質,具有滋陰潤燥、益精補血的功效。年糕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煙酸、鈣、磷、鉀、鎂等營養元素。
上海大餛飩是一道經典的本幫菜。餛飩的形狀很多,有元寶狀的,圓形,三角形,長方形,圓筒形或者半圓形。大餛飩的餡料有瘦肉、菜心等等,餛飩皮嫩滑、有彈性。
大餛飩製作起來也十分簡單,一張四方的皮子對角平鋪在桌子上,用筷子挑適量的菜肉,先包上一角,再翻上兩邊,最後在另一角上沾點水,包起,搭牢,一隻漂漂亮亮的大餛飩就包好。
上海小餛飩,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小吃,屬於滬菜系。雞脯肉、蔥切末,加入蝦皮、榨菜、胡椒粉、鹽、味精調勻,用筷子順時針拌成黏稠狀。餛飩皮取出,中央放適量雞脯肉餡,逐個包好。淨鍋燒開水,下入餛飩煮熟後,撈出盛入有鮮湯的碗中,再加入香菜,蔥即成。
蔥油餅是上海地區特色小吃的一種,屬滬菜系。該小吃色黃亮,蔥香油潤,外脆裡酥,現做現吃。說起蔥油餅,全國各地應該都有,但是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做法也不完全一樣,有大型的也有小個的。
老上海的蔥油餅,大小基本在直徑10釐米左右,厚度也必須達到1釐米朝上一點。對於很多老上海來說,蔥油餅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街邊小吃,而是兒時的美好回憶,是弄堂裡瀰漫的蔥油香,是早飯攤頭前排的長隊,更是一口咬下去滿嘴的酥脆。
南翔小籠原名「南翔大肉饅頭」、「南翔大饅頭」、「古猗園小籠」,也稱為「南翔小籠包」、「南翔小籠饅頭」,是上海市嘉定區南翔鎮的傳統名產,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鮮、形美著稱。
南翔小籠的餡心是夾心腿肉作成肉醬,僅撒少許薑末和肉皮凍、鹽、醬油、糖和水調製而成;皮是用不發酵的精麵粉製作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