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1年,周靜帝以楊堅眾望有歸而下詔宣布禪讓。楊堅三讓而受天命,即皇帝位,定國號為大隋,改元開皇。公元589年,大隋滅了南方的陳,統一了全國,同年琉球群島歸降隋朝,突厥可汗尊楊堅為聖人天可汗,表示願為藩屬永世歸順,自西晉末年以來延續了近300年的分裂局面結束了。
隨後,隋文帝對原西魏、北周的兵制——府兵製做了重大改革。府兵是當時的職業軍人,由軍府統領,並不列入各州縣戶籍,其家屬也隨營居住,居不定所。改革後,軍人除仍保留原有軍籍、隸屬軍府外,同時與其家屬一起編入各州民戶,可以按均田令分得土地,平時從事生產,每年有一定時間輪番宿衛,戰時出徵。這項措施使府兵制和均田制結合起來,既保證了國家的兵源,又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青瓷武士俑,隋
高63.5釐米,59釐米,1953年湖北武漢出土
這兩件俑怒目隆鼻,挺胸直立,頭戴綴有鱗形甲片的鐵兜鍪,頸有盆領,身著明光鎧,腰束皮帶,甲長過膝,雙手按盾牌,顯得威武莊嚴。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流行筒袖鎧、兩當鎧、明光鎧等鎧甲。筒袖鎧是胸背聯綴在一起,在肩部有不長的筒袖,它是西晉軍隊裝備的主要鎧甲,東晉仍然使用,至南北朝時趨於衰落。兩當鎧則是南北朝時期最重要的鎧甲,主要特徵是一片當胸,一片當背,在肩上用帶將前後兩片扣聯,腰間束以腰帶。明光鎧創始於三國時期,當時非常名貴,只有將領才能穿著。其特點是鎧甲的胸前、背後都有左、右兩片橢圓形的金屬圓護,打磨得極亮,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明光鎧」。明光鎧一般有盆領,肩覆披膊,腰上束帶,個別還有腿裙,在北朝晚期日益流行,表現出取代兩當鎧的趨勢。隋代的甲冑承襲北朝晚期,明光鎧已成為主要類型,與保護戰馬的具裝鎧配合使用。當時還出現了步兵使用的明光鎧,腰腹以下一般有較長的腿裙,穿有這種鎧甲的人不便乘騎而只能步戰。這兩件青瓷俑表現的正是當時著明光鎧的步兵形象。
(本文選自中國國家博物館編《文物裡的古代中國》一書,作者趙永系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
【相關展覽】
展覽
古代中國
展期
基本陳列(長期展出)
(溫馨提示:國家博物館目前處於閉館狀態,恢復開館時間另行通知)
地點
中國國家博物館
北20-北25展廳、南15-南18展廳、南20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