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平權法案:「逆向歧視」的存廢之爭

2020-12-20 騰訊網

[摘要]反對者則認為,「平權法案」違背了「人人生而平等」的憲法原則。

美國是一個多族裔的移民國家,種族問題一向非常敏感,爭取種族平等的社會運動伴隨美國歷史的發展而經久不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黑人為爭取政治、經濟、社會權利平等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民權運動,反對種族壓迫和種族歧視的鬥爭風起雲湧。彼時「超級大國」陷入內外交困的尷尬境地,越戰泥潭拖住美國大兵的腳步,國內反戰情緒迅速蔓延,黑人民權運動、女權運動、學生運動此起彼伏,被譽為民權運動裡程碑的「平權法案」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

1961年,甘迺迪總統籤署了第10925號行政命令,規定聯邦政府須僱傭並平等對待少數族裔工作人員,這是「平權法案」第一次正式見諸政府文件。甘迺迪政府在兩年後出臺的第11114號行政命令中延續這一理念,把「平權法案」作為一項政策固定下來。其後歷經幾屆聯邦政府的推進,「平權法案」演變為一系列反對種族歧視和不平等的法律規範的總稱,其目的在於避免因族裔、性別、膚色、宗教、性取向等因素而對少數群體產生歧視。該項法案明文規定給少數群體保留相應的配額,以增加他們在高等教育、住房、經濟合同、工作競聘及社會其他福利領域的機會。

「平權法案」實施以來,少數族裔在政治、經濟、教育等領域的狀況明顯得到改善。然而僅僅以族裔、膚色、性別等群體差別作為得到優惠措施的標準逐漸受到質疑:只要是少數族裔或女性,在很多社會領域的競爭中都可以享受若干照顧;與此相反,白人和亞裔則成為「平權法案」的受害者,即使他們擁有明顯高於少數族裔的能力和成績,在競爭中也無法勝出。「逆向歧視」逐漸成為平權運動繞不開的絆腳石,「平權法案」也成為當代美國最有爭議的法案。

支持者認為,「平權法案」致力於少數族裔和有色人種的利益保護,真正將公平、公正的價值觀付諸實踐。因為歷史原因,美國以黑人為代表的少數族裔受到壓迫和歧視,通過「平權法案」的政策傾斜使過去被阻攔在機會大門之外的人能夠充分獲取機會,這可視為對少數族裔的一種額外補償,藉以抵消歷史的欠債。恰如詹森總統在1965年的演講中所言,「你不能把一個才從很多年的手銬腳鐐束縛中解救出來的人,立刻將他帶到與別人並肩的起跑線上,對他說『你可以和別人自由競爭』,並且相信這樣做是絕對公平的」。

反對者則認為,「平權法案」違背了「人人生而平等」的憲法原則,它把以族裔、膚色、性別等為基準賦予的權利凌駕於公民權利之上,在競爭中對一個人的評判應著眼於其能力大小,而非族裔或膚色等其他因素。「平權法案」篡改了競賽場上的規則平等,不利於整個社會的公平競爭,甚至褻瀆了以個人努力奮鬥為基礎的美國精神。而且一些少數族裔也不情願被看作是需要照顧的弱勢群體,他們認為這很容易產生低人一等的羞辱感。

關於「平權法案」的爭議也不斷上訴到最高法院。1972年底,白人學生貝基以優異成績申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學院卻名落孫山,此後他發現在醫學院100個錄取名額中,有16個特別名額專門留給了黑人等少數族裔學生,而他們之中絕大部分人的成績遠不如自己。他在給戴維斯分校的抱怨信中這樣寫道:「為了滿足未來醫療健康事業的要求,醫學界需要最有能力和最有獻身精神的人才。我意識到,設置少數族裔錄取定額是為了補償以往種族歧視的惡果,但是,這種照顧少數民族的措施實際上又開創了新的種族偏見。這不是一個公正的解決辦法。」於是,貝基將加州大學告上法庭,此案一路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成為反「平權法案」的標誌性案件。

彼時聯邦最高法院面臨兩難選擇,若判加州大學勝訴,則意味著違背美國聯邦憲法第14條修正案中的平等保護條款;若判貝基勝訴,則意味著間接宣判「平權法案」違憲,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民權運動的「裡程碑」將在風雨中飄搖。1978年6月,大法官鮑威爾使用了雙重判決:校方有權制定靈活的入學政策;但在招生過程中使用配額,則違背了第14修正案的平等保護條款。曖昧的雙重判決暫時平息了「平權法案」招生政策引起的紛爭,但隨後諸如密西根大學訴訟案、德州大學訴訟案等類似訴訟重新打破了這短暫的寧靜,關於「平權法案」存廢的爭論依然繼續。

曾經閃耀公平之光的「平權法案」不斷遭遇質疑,以至於有些州重新審視其存在的必要性。加州於1996年11月通過了209法案,宣布取消配額制,禁止州立大學在招生中考慮族裔、膚色、性別等因素,由此成為廢除「平權法案」的排頭兵。隨後這種做法也逐漸蔓延至其他州,迄今為止,已經有八個州明確禁止在州立大學錄取中施行「平權法案」。

美國社會與半個世紀前相比發生了巨大變化,種族構成早已不是過去的模樣。白人在過去幾百年間一直佔據社會優勢,但隨著白人比例逐漸下降,這種優勢還會持續嗎?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14年的報告,全美的白人人口數量出現負增長,在夏威夷、加州、德州、新墨西哥和哥倫比亞特區,少數族裔已經佔據了多數,預測到2044年,美國超過一半的人口將來自少數族裔。而皮尤研究中心也得出相似的結論,其認為到2050年白人的比例會下降到47%。問題是當白人也成為少數族裔時,他們可以享受「平權法案」的優待嗎?

悄然而至的變化遠遠不止白人比例下降這麼簡單,除卻白人和黑人之間的種族衝突,不同少數族裔之間的衝突和矛盾也在逐漸增多。人口比例及社會結構的變化使種族問題愈發敏感,一不小心它就會成為政治上的「雷區」。

時至今日,美國「平權法案」的存廢之爭仍舊吵得不可開交,在種族問題上平等與公平這兩大基本價值還在相互博弈。但毫無疑問的是,美國社會將會面臨更加複雜多變的挑戰,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正義的衡平點難之又難,僅僅依靠「平權法案」恐怕已經無法應付這些新現象。

相關焦點

  • 廣州日報:哈佛被告折射美平權法案困境
    原標題:哈佛被告折射美平權法案困境   本月17日,美國一個代表被拒收的亞裔學生組織將哈佛大學告上法庭。這一聯邦訴訟稱,哈佛大學招生時以平權法案為依據,為保證少數族裔入學比例,特別限制亞裔學生入學人數,部分亞裔學生即使成績十分突出也不能被錄取,構成逆向歧視。
  • 平權法案的反思
    在一九六一年,美國國會通過, 甘迺迪總統籤字的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是為了保障少數民族或是弱勢族群的權益。換句話說,這一個法案禁止以種族,膚色,宗教,性別等等做為藉口,而使少數民族利益受損。
  • 平權法案向何處去? 華人密切關注哈佛招生案
    原標題:平權法案向何處去? 華人密切關注哈佛招生案  圖片說明:亞裔抗議者在波士頓抗議哈佛大學的歧視政策。(資料圖片)  自「哈佛歧視亞裔申請人」訴訟案開審以來,華人社區熱議不斷。美國亞裔舉辦多場集會,以公開發聲的形式表達群體訴求,倡議大學招生廢除種族考慮。《紐約時報》稱,此案是有關平權法案未來命運的戰鬥。
  • 美國平權法案掀新一輪熱議 華裔家庭稱有失公平
    美國平權法案掀新一輪熱議 華裔家庭稱有失公平   中新網7月15日電 據美國《僑報》消息,早在50年前,美國在大學、醫院、軍隊、就業等方面就開始實施平權法案(affirmativeaction),以保障少數族裔在就業和升學方面的合理權利。
  • 港媒:美國取消平權法案 華人孩子進名校撥雲見日?
    這種現象被稱為向亞裔學生徵收「智商稅」,甚至白人學生也覺得面臨這種被稱為「逆向歧視」的現象。此前白人學生費雪狀告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印度裔學生假冒黑人學生而獲得藤校錄取都曾引發熱議。亞裔團體近年來就此連續發起抗議,而且控告哈佛大學招生對亞裔歧視。美國社會各個族裔為了維護自身權益一直展開博弈,而這些都是在美國推動平權運動的大背景下發生的。
  • 「按鬧分配」的美國高校招生平權法案要改革了?
    (東方ic/圖)據《華爾街日報》4月9日報導,按照美國教育部的要求,德州理工大學醫學院今後在錄取過程中,將不再把種族和國籍作為考慮因素。(資料圖/圖)美國社會對高等學校招生過程中運用「肯定行動」(Affirmative Action,或譯「平權法案」,以下簡稱AA)的做法一向存在質疑。德州理工大學醫學院這件事之所以重要,也是因德克薩斯州在「肯定行動」問題上總是引人注意。
  • 文化背景差異大 美亞裔對「平權法案」態度難統一
    中新網11月3日電 據美國《星島日報》報導,亞裔在報考大學時常常被不公平地拒絕,而分數較低的非裔和西裔學生卻得到錄取,這種錄取政策是由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規定的。許多亞裔反對該法案,但是亞裔陣營並不團結,因為有一些來自亞洲國家的人士因平權法案受益。亞裔佔美國人口的5%,是增長最快的族群,他們與平權法案的關係十分複雜。
  • 美取消平權法案方針引各方爭議 高校或不改政策
    中國僑網7月5日電據美國《星島日報》報導,川普政府當地時間7月3日取消歐巴馬時代對學校執行平權法案的有關指引後,立即引發強烈反應:反對派為之拍手稱快;而民權人士、大學及前歐巴馬政府官員則稱之為大倒退。大學方面更誓言堅持招生時將種族作為考慮因素的政策。
  • 平權運動對好萊塢電影行業到底有什麼影響?
    作者 / 馬丁 從5月份喬治·弗洛伊德事件,全美爆發抗議,到上周雅各布·布雷克被警察連開七槍,以至NBA罷賽,再到昨天又一黑人男子被警方槍殺,抗議遊行再度爆發,美國「平權運動」還在繼續。
  • 美國再次面臨政府停擺 國會紓困法案談判仍存巨大障礙
    來源:央視原標題:美國再次面臨政府停擺 國會紓困法案談判仍存巨大障礙 據美國多家媒體當地時間12月19日的報導,政府停擺的最後期限迫在眉睫,但參眾兩院議員在周末有關紓困法案的談判中仍然面臨巨大的障礙。國會談判代表在19日的會議上試圖就新冠肺炎緊急紓困法案達成最終協議,該法案將擴大失業救濟金,增加對企業的援助,並向大多數美國納稅人發送新一輪的紓困支票。但是,經過數天持續會談,一些問題對這筆價值約9000億美元法案的達成構成威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關削減美聯儲緊急貸款計劃的爭論。
  • 在「種族平等」的美國,華人卻被這樣歧視
    所謂種族考量,就是哈佛大學打著「平權法案」照顧少數族裔的幌子,在大學招生過程中嚴重偏袒非裔和西語裔,讓眾多聰明又勤奮的亞裔學生不得不達到更嚴格的標準才能被哈佛大學錄取。(2015年12月9日,亞裔組織在華盛頓美國最高法院外遊行,反對教育歧視)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稱,司法部在一封致哈佛大學律師的信函中表示,根據《1964年民權法案》第五條對哈佛大學進行調查;該法案禁止接受聯邦資助的機構進行基於種族
  • 美國華人沒瘋,他們必須投川普!
    但拜登和歐巴馬的「平權運動」,就是在試圖挑戰華人的「底線」! 拜登單膝跪地道歉,承諾當選總統後就給美國黑人賠償14萬億 其實「平權法案」上個世紀就誕生了,本意是扳回歷史上對黑人和女性的歧視,把他們在歷史上承受的痛苦折算成現實的利益
  • 洛杉磯華裔反對加州16號法案:要平等機會而非平等結果
    洛杉磯華裔反對加州16號法案:要平等機會而非平等結果
  • 蒙大拿州男子破壞十誡石碑,警方懷疑其動機或與美國黑人事件有關
    基督信仰對美國的影響深遠,可以說是美國建國的基石之一,作為基督徒信仰的根基,上帝「十誡」被鐫刻在石碑上,矗立在美國許多立法、司法及行政機構門前。但是,自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的民權聯盟以違背違法了美國憲法規定的政教分離的原則為名,展開一個個訴訟,使得上帝十誡石碑和其它基督教紀念碑從公共場所一個個消失。
  • 石牆酒吧:美國同志平權運動的原點,即將成為美國國家遺址
    這將是自1906年美國《文物法》(Antiquities Act)生效以來,首次將一個路邊小酒吧及其周邊狹長街區列為「國家遺址」,更為關鍵的是,這亦是美國同志平權運動史上首個「國家遺址」。在美國,所謂的「國家遺址」,類似於「國家公園」,受聯邦政府直接管轄,可以是自然景觀,如科羅拉多的袖珍大峽谷,也可以是建築遺蹟,如亞利桑那的納瓦霍人居住區等。
  • 美國黑人平權運動電影《底特律》為何叫好不叫座
    差不多每十年美國就會爆發一次規模較大的黑人平權運動,最近的一次便是2013年因槍殺黑人青年馬丁的佛州白人警察無罪釋放,延宕至今的「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Black Lives Matter)。幾乎每一次黑人平權運動都與暴力相伴,抗議者引發的騷亂與執法者彈壓導致的混亂,形成惡性循環,成為標榜人權至上的美國歷屆政府,一塊難以掩蓋的痼疾。
  • 美國涉疆法案,廢紙一張,美國應該通過非裔美國人人權法案
    6月17日,美國政府籤署了所謂的「2020年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美國將人權作為政治武器又邁出了實質性一步,這是美國首次以國會法案的形式對中國新疆事務進行幹涉,美式人權的政治陰謀徹底撕掉了偽裝。
  • 《美國夫人》:大魔王主演,豆瓣9.1,直擊女權
    本片以美國歷史上發生的真實事件為背景。1970年代美國社會上掀起了第二次女權運動,女權主義者們出臺了一部《平權法案》,假如能夠在1979年之前得到38個州的支持,則法案就能過通過。到了1972年,全美已經有23個州批准了《平權法案》,美國的一些政客為了選票也是多數表態支持,這其中包括當時的總統尼克森。
  • 美國歧視華人法案出臺!竟無恥自稱是反歧視,廣大華人憤怒抨擊
    15日,美國加州又鬧出「歧視華人法案」的鬧劇!最可笑的是,這一歧視性法案,居然是打著反歧視的名目,堂而皇之的出現在加州政界!加州議會的撥款委員會將在六月初對名為ACA 5的「議會修憲案」舉行聽證。這項議案尋求恢復「種族優惠」措施,廢除禁止種族優惠的209修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