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消息,Yu!ands在美國最大的特許經營商NPCInternational(下稱「NPC國際」)申請破產保護,受此影響,旗下300家在美必勝客門店將永久關閉。
受疫情影響,餐飲行業迎來關店潮,麥當勞、漢堡王、吉野家、星巴克都未倖免。而百勝中國旗下必勝客疫情期間雖然並未關閉門店,但是整體業績下滑嚴重。
必勝客在美最大特許經營商申請破產
據悉,早在今年7月份,NPC國際就申請破產保護,在苦苦掙扎於約10億美元的債務負擔後,NPC國際決定除了關閉300家門店外,出售剩餘的927家必勝客門店。而絕大多數受影響的門店,是那些提供堂食的餐廳。
對於關店,NPC國際在破產申請文件中解釋,一部分責任歸咎於必勝客品牌「菜單創新下降,缺乏清晰的長遠策略,品牌辨識度隨之進一步下降。」
而必勝客發言人在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如果NPC國際出售必勝客業務,公司的重點將是確保新的所有者為必勝客餐廳帶來強大的資本結構、健康的資產負債表、卓越的經營承諾以及給予員工積極增長的心態。」同時,必勝客表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關閉門店的員工們將被轉到盈利表現較好的門店繼續工作。
公開資料顯示,NPC國際成立於1962年,是美國最大的餐廳運營商之一。同時,該公司也是Wendy's和必勝客兩家最大的特許經營商,在8個州擁有380多家溫迪餐廳(Wendy’sRestaurant),在27個州有1227家必勝客門店,佔據了必勝客在美國總業務量的五分之一,擁有超過36000名員工。
目前,NPC國際還沒有最終決定具體哪些門店將關閉或它們確切關閉的時間,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必勝客已經決定要將業務重心轉向外賣送貨服務。
百勝中國營收、淨利雙降
儘管關閉300家必勝客門店,但是本次關店並不涉及中國市場。
公開資料顯示,Yu!ands是全球最大的餐飲集團,旗下擁有肯德基、必勝客、小肥羊、東方既白、塔可鍾、A&W及LongJohnSilver's(LJS)等世界著名餐飲品牌。不過,早在2016年,百勝中國就從Yu!ands分拆出來,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獨立上市,在中國市場目前擁有肯德基、必勝客、塔可鍾三個品牌的獨家運營和授權經營權,並完全擁有東方既白、小肥羊、黃記煌和COFFii&JOY連鎖餐廳品牌。
最新財報顯示,第二季度百勝中國共新開169家門店,其中肯德基142家、必勝客8家及其他品牌門店19家。7月,百勝中國門店總數量(含黃記煌門店)達到了10000家,也向市場傳達出了一些樂觀情緒。
儘管逆勢擴張,但是疫情之下百勝中國經營業績下滑嚴重。
最新財報顯示,百勝中國2020年二季度營收達到19億美元,去年同期為21.2億美元,基本符合彭博一致預期的19.62億美元。調整後淨利潤達到1.36億美元,同比下降23%。具體來看,二季度百勝中國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11%,其中肯德基同比下降10%,必勝客同比下降12%。
同時,同為美股上市的餐飲企業,麥當勞(MCD)也於7月28日發布第二季財報,透露其將繼續擴大全球範圍內餐廳規模,稱「公司預計在全球開設大約950家餐廳,其中淨增數約350家」。財報顯示,其第二季度合併收入約37.61億美元,同比下降30%,淨利潤實現4.84億美元,同比銳減68%。
餐飲巨頭難抵關店潮
疫情影響之下,餐飲行業首當其衝。《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很多連鎖品牌都放緩了開店計劃,甚至一些餐飲品牌通過門店收縮的方式止損。
8月初,日本連鎖餐廳吉野家的母公司吉野家控股宣布,受疫情影響,對部分虧損門店關店止損,將在2021年2月份之前在全球關閉150家門店。吉野家控股稱,今年3月份到5月份,公司累計虧損已達40億日元(約合2.67億元),2020財年預計虧損至少90億日元(約合6億元),2019財年其盈餘達到7億日元(約合4663萬元)。
7月29日,麥當勞宣布將關閉200家美國的分店,還要出售部分日本業務的股權。當天發布的二季度財報顯示,麥當勞總銷售額同比下降30%,淨收入更是暴跌68%至4.8億美元。
6月10日晚間,總部位於美國西雅圖的星巴克公司發布公告稱,受新冠疫情影響,預計截至6月底的第三財報季,營收下降約30億美元-32億美元,營業利潤將減少20億美元至22億美元。預計2020財年中國和美國的銷售額或將減少10%-20%。同樣,星巴克表示,未來18個月,星巴克會永久關閉400間美國及加拿大的分店,並會將本年度計劃的開店數目減半,即由600家減至300家。
另據外媒報導,漢堡王英國總裁默多克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經濟危機或將迫使漢堡王永久關閉5%至10%的門店,導致800至1600個崗位消失。
越來越多的餐飲巨頭在國外市場遭遇重創,中國市場或成為巨頭們為數不多的希望。在此背景下,諸如使用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原料加工製作食品、修改食品原料有效期的漢堡王,獸藥殘留的便宜坊、九毛九餐廳的酸菜魚、使用地溝油的小龍坎,殘留洗滌劑的呷哺呷哺,或許應該警鐘長鳴,不辜負消費者和市場的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