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崔逾瑜 通訊員 胡純波 王國琴
8月18日,仙桃沔城回族鎮七紅村向世水吃完晚飯,又忍不住抬腳朝蓮花湖走去。
蓮花湖上,輕波蕩漾,遊船點點,荷花怒放,清香撲鼻。環湖綠道蜿蜒水上,串起拱橋、亭臺。行人三五成群,或樹叢漫步,或水榭憑眺。
佔地954畝的蓮花湖,是沔城古八景中迄今僅存的一景,又稱東沼紅蓮池。據《沔城志》記載,蓮池位於東門城外,原是一片長滿了蓮藕的沼澤地,明初建城取土燒磚,沼澤地變成了深池。而池又正好在城的東面,故名東沼紅蓮。蓮池景色宜人,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不少佳篇。
這個曾經充當沔城「顏值擔當」的美麗湖泊,卻經歷過一段不美麗的時光。
蓮花湖俯瞰。(通訊員 吳晴霄 攝)
蓮花湖位於集鎮邊,被七紅、南橋、上關等村居環繞。雨汙混流,湖水惡化。「水面經常是黃褐色,夏天一股腥臭味。」向世水說,雖家住湖邊,卻總是「避而遠之」。
更痛心的是,偌大一面湖,被周邊村民「瓜分」,小的一兩畝,大的七八畝,家家戶戶築圩種藕。「在以糧為綱的年代,人們紛紛向湖泊要糧食,蓮花湖成了圍湖造田的犧牲品。」沔城水管站站長魏勇回憶,當時,湖底淤泥堆積一米多深,水深不足半米,近千畝水面只剩下零星水澤。
「不能讓僅存的沔城古景毀在我們這一代手裡!」從2016年開始,沔城誓為蓮花湖拭去渾濁。
鎮村幹部挨家挨戶上門,苦口婆心地教村民算「大小帳」:「雖然在湖裡種藕賺了點錢,但是汙染了湖水就是斷了子孫後代的口糧。」最終,以每年每畝600元的價格,蓮花湖全部流轉收回。
緊接著,蓮花湖開始「大整容」。清除湖底堆積的淤泥23.5萬立方米,相當於在350畝田挖土1米深。拆除迷魂陣、擋水壩,由表及裡徹底清淤,消滅黑臭水體。同時,增殖放流,改善湖泊水環境。
汙染在水裡,根源在岸上。鎮裡封堵了沿湖10個排汙口,拆除附近兩家畜禽養殖場,在全鎮範圍內完善雨汙管網,建設1座日處理1000噸的再生水處理站和10個分散點源汙水處理站。
環繞湖泊,沔城投入4500餘萬元,修建沿湖帶狀公園。堅硬的混凝土護坡被綠茵茵的草皮覆蓋,斑駁的水泥路披上黝黑平坦的柏油「新衣」。鎮裡還重現蓮花湖美麗傳說,恢復古橋、水榭,修建「千裡送鵝毛」、尉遲恭監修城牆等主題遊園,讓美麗中透出歷史韻味。
如今的蓮花湖,秀美端莊,清新脫俗。每天,半個沔城的老百姓都情不自禁為她「打卡」,越來越多的遊客為她停駐腳步,流連忘返。
「當前,鎮裡正抓緊實施『四水連通』工程,將東荊河、通洲河、玉帶河及蓮花湖連接,引來涓涓活水。」沔城鎮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讓美麗長長久久,蓮花湖被掛牌「呵護」,構建市、鎮、村三級湖長體系,治出湖暢水清好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