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12月11日,南京祿口機場南京南站城市候機樓開始試運行,高鐵和機場兩大交通樞紐無縫對接。旅客在高鐵南京南站即可享受機場的航班查詢、值機訂座、機場巴士、行李託運等一站式服務,輕裝上陣前往南京祿口機場,直接過安檢就可進入候機區候機。
    
    空著手趕飛機
    南京城市候機樓位於南京南站一樓汽車客運南站旁,面積606平方米。
    東部機場工作人員介紹,候機樓目前為旅客提供八大服務:值機服務,可在值機櫃檯辦理航班起飛2小時前登機牌、機票改籤等手續;行李託運服務,旅客乘坐當天國內航班(除九元等廉航)最遲在航班起飛前2小時辦理託運行李。以及問訊服務、售票服務、航班信息查詢服務、候機服務、預安檢服務、機場班車服務等。
    通過換乘服務體系建設,在南京南站辦理值機,可以有效縮短去機場辦理手續時間一個小時。使祿口機場的輻射半徑通過高鐵相當於擴大了300公裡左右,覆蓋城市由過去輻射半徑200公裡內的馬鞍山、蕪湖、滁州、鎮江等城市,擴大到棗莊、徐州、宿州、六安、安慶、池州、銅陵等城市,覆蓋區域人口由過去2000萬左右,擴大到至少5000萬。
    今後,對於蘇皖兩省高鐵沿線的旅客來說,如果搭乘晚上從南京機場出發的國內航班,當天可「提早」抵達南京南站,在城市候機樓辦好值機、託運行李等手續後,來一場輕鬆的南京半日遊,再去機場。
    東部機場集團董事長錢凱法介紹,目前,祿口機場通達國內航點90個,國際航點33個,陸續開通溫哥華、洛杉磯等8條遠程洲際航線,初步構建起通達全國、連接歐美澳亞的航線網絡。今年,祿口機場旅客吞吐量將接近2900萬人次,增速連續四年位居全國兩千萬級機場前列。「十三五」期間,祿口機場將繼續拓展國際航線,努力新開或加密至歐洲、澳洲、北美等地定期航班;增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通達性,爭取開闢中東航線;加大國內三、四線城市的航空通達性,加密重點城市航班頻次。同時,祿口機場T1航站樓改擴建工程正緊鑼密鼓推進中,投用後將大幅提高保障能力,為祿口機場保持充足發展後勁積蓄力量。
    
    持續升級出行體驗
    南京南站是全國重要的鐵路樞紐,開通運營7七年來,旅客發送量逐年攀升,日均客發量從最初的2.3萬人增長到現在的12.3萬人。有京滬、寧杭、寧安、滬漢蓉等多條高鐵線經過,日均發送320對高鐵列車。
    隨著民航系統的加入,南京南站綜合交通樞紐實現了「空、鐵、公、地」全方式聯運。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南京站站長朱心煜說,城市候機樓的落成,是南京南站綜合交通樞紐的重大補充,是城市交通運營一體化的重要體現,既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出行需求,也會進一步促進客流增長,讓各方受益。下一步將繼續探索公鐵、空鐵聯運方式創新,最大限度發揮南京南站交通綜合體的作用。並繼續加強與東部機場集團的溝通交流,對試運營期間發現的問題共同協商解決,推動高鐵與航空兩大交通方式深度融合,讓旅客出行體驗更加美好。
    祿口機場創新思路把值機服務延伸至南京南站,基本實現國內航班全覆蓋,在中國大陸是第一家,為祿口機場建設全國服務最佳機場提供了有力支撐。
    「城市候機樓這種航空服務的拓展延伸,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百姓切身感受到它的便捷優勢。」錢凱法表示,在祿口機場和南京南站兩大交通樞紐之間架上無縫對接的橋梁,實現航空和鐵路、公路的協作聯動與合作共贏,必將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為南京市加快城市國際化建設、提高城市首位度作出積極貢獻。
    
    提升南京城市首位度
    南京南站機場換乘服務體系試運行,雖然只是加強兩個交通樞紐之間對接的一小步,但對於南京來說,卻是邁出了城市功能完善、首位度輻射度提升的一大步。
    作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機場和高鐵服務質量效率,是廣大客商衡量一座城市營商環境的一個重要方面。「客戶換乘體驗提升邁出了一小步,全國最優營商環境示範城市打造跨出了一大步。」南京市市長藍紹敏直言,建設南京南站機場換乘服務體系,就是堅持從客戶需求、用戶體驗的角度出發,把麻煩和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和效率留給乘客,最大力度地壓縮換乘時間、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出行,使更多旅客可以擁有「兩手空空乘地鐵,輕輕鬆鬆坐飛機」的便捷體驗。構建南京南站機場換乘體系,是南京優化營商環境的一個縮影。
    南京南站與祿口機場兩大交通樞紐實現資源共享、優勢疊加,必將為南京城市交通樞紐功能和輻射帶動能力提升帶來幾何倍數的增長。「交通樞紐功能完善邁出了一小步,城市首位度提升跨出了一大步。」藍紹敏說,下一步,隨著寧淮、南沿江、北沿江等高鐵建成通車,祿口機場將進一步覆蓋更多城市,為提升南京省會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發揮更大的作用。
    南京南站建成運營以來,周邊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公交、地鐵線路四通八達,周邊經濟快速發展。
    「提高南京城市首位度,還需進一步加強不同類型交通運輸方式的銜接,對內完善樞紐內部層級體系,打通『全域南京』經濟命脈,對外形成以南京為中心的『米字型放射狀』交通網絡體系。」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沈宏婷認為,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還要逐漸加強與樞紐條件相匹配的要素平臺、載體建設,進而增強南京對所吸引的物質流、資金流、人才流、技術流和信息流等經濟要素統籌利用、優化重組的能力,實現由樞紐條件向樞紐經濟的轉型。
    
    交匯點記者 梅劍飛/文 見習記者 陳儼/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