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軍官的姓名帶「馮」,還得追溯到普魯士時代的貴族軍人傳統!
「馮」是德語中"von"的音譯,有時也會被譯成「萬」,意思是「來自……」。
這個單詞一般是用在姓名中,因為古代德語民族同名的人很多,為了更好的區別,就會把「von」附在名字後面,再加上出生地名,即「來自某地的某某」。與荷蘭人姓名裡的「範」、俄國人的斯基差不多是一個意思。此外咱們在《三國演義》中所看到的常山趙子龍,燕人張翼德,也差不多是這個意思。還有中世紀的歐洲騎士也會要報是誰人之子的,而且私生子沒有這個權利,紋飾上也有規定,以便區分。
總之有點自報家門的感覺!
在12世紀,隨著條頓騎士團(早期由德意志貴族組成)第三次十字軍東徵時獲得了大量土地,為了區分自己與本土居民,他們就想到了在名字中加前綴「von」的這個方法,這樣就可以凸現他們的尊貴。
發展到普魯士時期,這個詞則成了貴族的代稱,即「來自某家族的某某」,這個是由於歐洲古代的一個封建傳統。一般的貴族都會有封地,以此來表明其家族地位。
而眾所周知,普魯士是典型的軍國主義國家,那裡的貴族以軍人為主。在中世紀歐洲流行「嫡子繼承制」,只有長子可以繼承田園,財富。那麼剩下的這些「馮」姓子弟,為了不被餓死,只能通過積攢軍功來換取國王的恩典,畢竟有了軍功,財富、領地這些的都會滾滾而來,因此這又形成了以「馮」為主的軍人世家。也就是咱們所熟悉的「容克貴族」。
而且當年普魯士建國就是以軍隊起家,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條頓騎士團,軍隊是其立國之本,所以有著悠久的軍人貴族傳統。
於是在普魯士以及後來的德意志第二帝國時代,姓名帶「馮」的人非常多,最為著名的便是鐵血宰相俾斯麥了,其全名為奧託·馮·俾斯麥,即Otto von Bismarck。還有大名鼎鼎的陸軍元帥兼德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
雖然後來到了魏瑪共和國時代,這些貴族特權被廢除被廢除,但是軍人貴族的依舊被傳承了下來,貴族們被允許將頭銜傳遞給其後裔,也就是「von」可以被保留在貴族後裔的姓名中,同時在德軍內部擔當軍官骨幹的,大都是軍人世家。
所以,二戰中德軍軍官中帶"von"的人就比較多了。納粹德國26名三軍元帥裡,帶「馮」的佔了一半 。
比如,埃裡希·馮·曼施坦因、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等等。
當然了,「馮」系大都出現在國防軍裡,黨衛軍並不多。因為納粹時代的國防軍基本曾經的普魯士軍官為主,而黨衛軍則是希特勒招募的「土匪」希特勒和他旗下的諸多黨衛軍高層出身都不高。比如希特勒是輟學的流浪畫家出身,大頭目希姆萊是前養雞場場主,宣傳部長戈培爾是前銀行出納員(正趕上經濟危機,海德堡大學的哲學博士也只能在銀行做櫃檯),而加入黨衛軍也成了許多底層青年快速致富,提升社會地位的捷徑。
雙方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這也是國防軍通常都看不起黨衛軍的原因之一,血統差距擺在那裡。當然,希特勒也是很不爽這些老「馮」們,當權後沒少打壓。其在1941年的大封元帥,其實就是在表示對於容克傳統軍人貴族的蔑視。
而在二戰之後,「馮」已經不太常見了,其一度被認為是落後、封建的代表,逐漸被人所捨棄。比如,德劇《冷杉溪》(我們的父輩第三部),伯爵女兒選擇嫁到了東德,毅然去掉了自己家族的「馮」,決絕的心理如同咱們當時「破四舊」一般。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德國二戰後徹底失去了盛產「馮」的東普魯士。
戰後被戰勝國認為「過於危險」的東普魯士慘遭波蘭和蘇聯瓜分。蘇聯因為在戰爭初佔領了波蘭東部地區,又不想還,於是,強行將奧德河-尼斯河一線以東的11萬平方公裡的德國領土在戰後都割給了波蘭,把德國的固有領土作為對波蘭被蘇聯佔走18萬平方公裡領土的補償。
比如,前文提及的著名軍事家馮·魯登道夫的老家波森,就是現在波蘭波茲南,屬於二戰後德國被割讓領土之一;還有,去年,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舉辦地,加裡寧格勒,本來叫做哥尼斯堡,是原東普魯士首都,曾被看做普魯士的龍興之地。
這樣,被割讓地區的德國700多萬原住民被沒收財產,一路辱罵著驅逐回了德國的新邊界內,逃難的人群裡面就包括諸多當年神氣無比的「馮「系列的容克貴族家族成員。
當然,也還是有的,比如,最近剛當選的歐盟新任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是個「馮」(von)系貴族後代,她爸當了14年州長,馮·德萊恩當選歐盟主席前,曾任德國國防部部長。
再往前是勞工部部長、聯邦家庭部長。她本人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呼啦啦的生了七個孩子,一群子女各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不難看出,「馮」系強大的基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