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江西西北角的修水縣,隸屬於九江市管轄,是贛湘鄂三省之交,長沙、武漢、南昌這三個省會城市距修水的距離也都差不多遠,它就像是等邊三角形的中心點。流經縣域的修河為鄱陽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修水的地名也就因河而起,其實這名字也是從民國起才開始用的,此前千百年這裡一直被稱為分寧、義寧、寧州等,這也就為我們解開了一個謎——出產於修水的紅茶命名為「寧紅」!
2020環中國自駕遊集結賽(ACSC)——萬裡茶道(中國段)活動在江西的最後一站發車儀式被安排在修水縣雙井村。
凌半山,半煙半雨,十裡秀水繞雙井;
薈一朝,一村一姓,四八進士耀古今。
還不等進村,這幾行詩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其實相當於最簡版的雙井村「百度百科」。北宋年間這裡的黃氏家族人才輩出,百餘年間出了以「雙井十龍」為代表的四十八立進士——身為詩人、書法家的黃庭堅就是本地人,祖父輩十兄弟先後進士及第,世稱「十龍」。如今,由村口的引導牌就可以找到黃庭堅故居、魁星樓、進士園、書院文化展示館、雙井街、明月灣等景點,其中書院文化展示館設於原高峰書院,是一個普及書院文化、展示修水歷代書院構建的專館。
進士園位於杭山腳下,高峰書院的東側,用巨幅浮雕加展版再現雙井黃氏進士群體及其事跡。村前的修河澄澈凝碧,明月灣前雙泉噴湧。黃庭將家鄉雙井的綠茶推崇至京師,以茶會友,收穫了很多對雙井綠茶的讚美詩句。例如:
山谷家鄉雙井茶,一啜猶須三日誇。
暖水春暉潤畦雨,新條舊河竟抽芽。
寧州工夫紅茶是中國最早的工夫紅茶珍品之一。據記載,修水製作紅茶始於清代初期,聲名鼎盛於清道光年間,製法有青茶、紅茶、烏龍、白毫、茶磚等。修水縣漫江鄉大源裡村客家人羅坤化,被奉為「茶工祖師」——生於貧苦之家的羅坤化在30歲時於漫江郭佩堂(粵商)茶莊學做茶,十年後自籌資金獨立經營了「厚生隆」茶行,因能於百確同類茶中辨別出哪一碗是自己的茶,所以有「茶王祖師」之稱。
此次環中國自駕遊集結賽的主題是「萬裡茶道」,因此我們一路在強調中國的茶通過這條古道被運往俄羅斯,直至在修水才真正找到了此結論的佐證。光緒十七年(1891年)羅坤化親手製作了100箱白字號寧紅茶,得俄國太子贈送「茶蓋中華,價甲天下」嵌金長方形匾一塊,並將「寧紅」茶定為沙皇皇室飲品,此後寧紅茶便有了「太子茶」之譽。
此後的二十年,寧紅茶在國際茶葉市場上步入鼎盛時期,每年輸出30萬箱(每箱為25公斤),全縣出口茶佔全國總數十分之一強,那時縣內茶莊、茶行就多達百餘家。現代茶葉事業復興和發展的奠基人吳覺農先生曾講述——1934年他到英國倫敦考察,當時倫敦市場茶葉小包裝外面寫的雖然是「寧州紅茶」,但裡面裝的卻是中國的祁門紅茶,由此可見當時寧紅昌盛非凡。
自環中國自駕遊集結賽的車隊進入江西九江,就一路有寧紅相伴,它也幾乎成了此程江西茶品的代表作。那麼在車隊即將離開江西之前,還是決定去寧紅的產地茶山一探。修水縣漫江鄉,這是所有車友們在活動微信群中收到的一個定位,從縣城導航過去一路沿30餘公裡的山路而行,最終列隊於牌坊村的狹長山路上,欣賞滿山茶園的美景。
這裡正在打造寧紅茶文化基地,茶園中的簡介接年代羅列了寧紅的「成績單」,處處彰顯的一句口號吸引著大家——「寧紅不到莊,茶葉不開箱」,大致的意思是,無論市場上有多少品種的茶在競爭,寧紅總像是C位出道的大牌,只要它不到場,茶葉的品鑑會就不會開始。
無論是當年的「太子茶」還是如今的「初韻寧紅」,一枚茶葉的故事在不斷地傳頌;而在這一程的相伴中,又刷新了許多人對紅茶的認識。離開修水後,環中國自駕遊集結賽車隊也相當於結束了江西段的行程,將從茶葉的產地之一再次回到茶葉的運輸主幹道——長江之濱。
如有疏漏或錯誤,請不吝賜教。
文圖版權屬於原創作者,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為了保護原創作者版權,該篇只採用小圖示意,
歡迎關注《汽車自駕遊》雜誌刊載的全文、美圖及地圖。
更多自駕遊資訊與交流,請關注頭條號「汽車自駕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