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常說:「孩子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如果家長不能在孩子小的時候做好管教,那麼長大後再想管孩子那就太晚了!可大多時候孩子都有自己的發育規律,如果提前對孩子過於嚴苛,也許會達到反作用。
一、孩子先喝飲料後結帳,被要求10倍賠償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主要是他們沒有成年人的思維能力,大多時候行為舉止全憑本能,所以也就會經常出現犯錯行為。就像前兩天,有位寶媽因為孩子喝飲料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一度引起網友的廣泛關注。
事情是這樣的:最近天氣比較冷,很多家長接孩子放學的時候,都會去超市買一瓶熱飲料或者牛奶。可是,有位寶媽帶著4歲兒子剛選購完飲料,看到排隊的人比較多,寶媽就和孩子在超市逛了起來。
購物中途,孩子覺得口渴拿著飲料就喝了,當時寶媽制止也沒來得及。這時,寶媽想著反正都是要付錢的,只要把瓶子拿去櫃檯結帳應該無傷大雅,畢竟孩子只有4歲算不上很大的錯誤。
就在付帳的時候,寶媽主動把飲料瓶給櫃員,結果對方提出十倍賠償!用超市員工的話說:「我們超市有相關規定,在沒有結帳前出現私自開包裝或飲食的情況,一律按照盜竊行為來算,並且要付十倍賠償!」
起初,寶媽聽到這段話還很有耐心的解釋,孩子因為太渴就提前喝了,並且我們主動把瓶子拿來買單,這根本就和偷竊不沾邊!可不論寶媽如何解釋,超市人員直接要求賠償,最後寶媽索性也不再解釋,兩人各執一詞誰也不妥協。
在寶媽看來,賠償十倍的錢也不是出不起,可孩子不過想喝水,排隊的人又這麼多,提前喝一點有什麼關係呢?再說了,如果今天賠償這個錢那不就落實了盜竊行為嗎?最後,在其他消費者的解釋下,超市經理出面並按照原價買單,從而解決了這件事。
二、帶孩子出門,家長也要做到3點
1、讓孩子守好規矩
事實上,很多寶媽在帶孩子出門前,都會提前告訴孩子不要亂跑亂跳,畢竟超市這種公眾場合人非常多,稍不注意就會引發危險。可不論家長說什麼,大多時候孩子過耳就忘,所以說家長必須時刻看住孩子,並提醒他們守好規矩,否則帶孩子出門只會是給自己添麻煩。
2、不準孩子偷拿東西
孩子一進入商店,基本上想買的東西除了零食就是玩具。可這些東西家裡數不勝數,因而家長總是無情拒絕孩子的要求。沒辦法,有些孩子直接將東西拿在手裡,或者直接撕掉包裝袋,從而家長不買也不行。
但要知道的是,這種行為在成人眼裡和偷竊極為緊密,不過孩子卻沒有這一意識,只是想要就拿。所以,家長必須灌輸孩子不準偷拿東西的行為,不然很容易讓孩子養成壞毛病。
3、告訴孩子買單才能吃或玩
雖然說帶娃時有意外發生,而大眾也會對孩子多一點的寬容。但家長必須明白,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從孩子小時候做起,不然他們總會憑藉這份寬容無理取鬧。例如,不管想吃什麼想要什麼,一定要付錢之後才能拿,這樣孩子才能養成良好的品德。
三、教育孩子,遵守規矩最重要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今天你不管教好自己的孩子,明天別人就會幫你管教,但到時候就不僅僅是說幾句話這麼簡單!」就像郭德綱,在教育郭麒麟的時候就說過,自己的孩子多罵罵別人就會少罵,這樣父母就不會太心疼,而孩子也會更少犯錯。
遲早有一天,孩子會離開父母獨自走上社會,到時候父母不會時刻跟在孩子身邊,因此教會孩子守好規矩,這對於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