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雖然已經快到立冬節氣,但每天到香山觀賞紅葉的人仍絡繹不絕。北京香山與南京棲霞山、蘇州天平山和長沙嶽麓山並稱為中國四大觀賞紅葉勝地。早在一千多年以前,紅葉就已成為古人賞秋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很多文人墨客所寫的「吟秋」詩中有不少都提到紅葉,如《全唐詩》中包含「紅葉」的詩文有145首,《全宋詞》中有103闕,可謂「凡吟秋乃及紅葉黃花(菊花)者,十常有六七」。李白、白居易、王維、韓愈、杜牧、李煜、蘇軾、晏幾道等文學大家均有紅葉詩詞流傳於世,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等更成為歷代吟誦紅葉詩中的經典名句。那麼,到香山賞紅葉始於何時?在香山觀賞紅葉的最佳位置在哪兒?
金代時香山紅葉已成景觀
最早為香山紅葉吟詩賦詞的是金代詩人周昂
紅葉作為香山最具特色的景觀風物,迄今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早在金元時期,紅葉已成京西秋日景觀,到明清時期,到香山觀賞紅葉更成為文人雅士的一大樂事,民國時期還出現了「七分秋色在香山」的說法。最早為香山紅葉吟詩賦詞的是金代詩人周昂。周昂字德卿,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人,曾任良鄉縣令、監察御史。閒暇時,他頗好遊歷山水和四時景觀。金大定年間(公元1161年至1189年)的一個秋天,周昂與友人尋遊香山,時值滿山秋葉層林盡染,遂即興賦《香山》詩:「山林朝市兩茫然,紅葉黃花自一川。野水趁人如有約,長松閱世不知年。千篇未暇償詩債,一飯聊從結淨緣。欲問安心心已了,手書誰識是生前。」
到了元代,吟誦並讚美香山紅葉的詩也有不少。元延祐二年(1315年),進士歐陽玄觀賞香山紅葉後,在《漁家傲》中對當時賞紅葉的盛況這樣描述:「九月都城秋日亢,馬頭白露迎朝爽,曾向西山觀蒼莽,川原廣,千林紅葉同春賞,一本黃花金十鏹,富家菊譜籤銀榜,龍虎臺前駝鼓響,擎仙掌,千官瓜果迎鑾仗。」當時不僅文人雅士熱衷於秋日到香山觀賞紅葉,就連元世祖忽必烈、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和元惠宗妥懽帖睦爾都曾到香山觀賞過紅葉。
明代時觀賞香山紅葉更成時尚,「每至嚴霜日,都人結伴西行,於西山觀紅葉,暮時居於山寺、邨間,趣而樂之。」明代詩人謝榛賦《香山寺》詩曰:「曾識京西路,名山帝梵家。殿憑千頂樹,地矗半天霞。」明代御史黃耳鼎筆下的香山紅葉是另一番意境:「塵裡西山約,經旬得共看。遠林紅漠漠,平楚綠漫漫。」曾任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的朱國祚所作的《秋入香山》詩則有「置身著色屏風裡,梨葉新紅柿子黃。」之句。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著名「公安三袁」之一的袁宏道對香山紅葉極盡讚美之詞:「真人天眼自超倫,翠色香山此語真。」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黃汝亨為觀賞香山紅葉,還曾夜宿碧雲寺三日,寫下了「石徑餘清靄,秋高林未稀。孤亭霜葉下,半榻暮雲歸。」明末文人王應翼在《水源看紅葉》一詩中,則描寫了他在香山櫻桃溝水源頭一帶觀賞到的紅葉美景:「霜受有深淺,果葉亦異姿。濃淡入遙空,薄霞生餘枝。微照何能及,愛此山風吹。鱗鱗紅相觸,自然有參差。」
乾隆皇帝曾奉母親崇慶皇太后在玉華岫觀賞紅葉
兩次在靜宜園辦「三班九老會」御製「紅葉」賜「三班九老」
到了清代,香山這塊風水寶地更受青睞,康熙皇帝在前朝舊行宮基礎上建成「香山行宮」。乾隆皇帝即位後又於乾隆十年(1745年)加以擴建,建成大大小小的園林景觀八十餘處,其中欽題並賦詩的景觀有二十八處,即享譽京城的「靜宜園二十八景」,「絢秋林」為其中之一。據傳「二十八景」原本沒有「絢秋林」,後來為觀賞香山秋色而特設此景。
「絢秋林」位於今香山公園雨香館東側,因這一帶林木豐茂,樹種繁多,每到秋深霜濃之時,丹黃朱翠,幻色炫彩,故名。這裡最初為一座重簷方亭,平面呈十字狀,乾隆皇帝多次在此觀賞紅葉,並寫有十餘首御製詩:「稀微紅葉餘霜色」、「綠葉看輸紅葉多」、「淡綠深紅迷目色」、「面面晴巒展畫屏」、「飄綠霏紅都過了,是真天女散花時」……描繪了香山紅葉從最初變紅直至全盛等不同時期的景致。據傳有一年深秋時節,乾隆皇帝為觀賞香山紅葉特駐蹕靜宜園多日,把觀賞紅葉的好地方都尋遊了一遍。他越看越覺得今年的紅葉非同往年,於是特請母親崇慶皇太后到香山觀賞紅葉。他侍奉母后先在玉華岫遠觀滿山紅葉,又陪母親到「絢秋林」近賞紅葉,隨後寫下《重陽日奉皇太后香山登高》一詩。乾隆皇帝還曾為恭迎母親崇慶皇太后七旬、八旬壽辰,先後兩次在香山舉辦規模盛大的生日慶典「三班九老會」,即選出70歲以上的親王及在任文職9人、70歲以上的在朝武職九人、70歲以上已休致仕9人,共計27人,各成一班,合稱「三班九老」,統稱一會。每次舉辦「三班九老會」時,乾隆皇帝都要向每位老人贈送兩片精美的紅葉。這份特殊的禮物是他在前一年霜重葉紅時節親自到香山上精挑細選,經過風乾、壓平、蠟封,然後放在一個明黃色的精美錦盒中,系上黃綾子,盒上印有「御賜」和「福壽康寧」等字樣,收到紅葉的「三班九老」一個個受寵若驚。
香山黃櫨已達10萬餘株
玉華岫森玉笏香霧窟香爐峰
都是最佳賞秋之處
香山紅葉種類繁多,主要有8個科涉及14個樹種,共14萬餘株。黃櫨是香山紅葉的主要樹種,共10萬餘株。據史籍記載,清乾隆年間以前,香山紅葉以五角楓、三角楓等彩葉植物居多。《舊京瑣記》描述:「秋色霜重時,京人多赴香山賞葉,採楓而歸。」《北京花事特刊》記載:「楓葉高碩,似白楊。葉圓而作歧,有三角而香,霜葉丹色。」此後大量種植黃櫨,霜秋時節,樹葉由綠逐漸變成淺絳、金黃,最後嫣紅一片。「滿山紅葉如燒,返映於夕照間,光彩四射,如幻春紅,及視足下,又如立錦霞中。」
香山紅葉其實並不是楓葉,真正形成香山大面積紅葉林的是黃櫨,又稱黃道櫨,為落葉小喬木或灌木,樹多枝而冠圓形,葉片呈卵狀,最大樹齡可達120餘年。香山紅葉因氣候變換而次第呈紅色。十月下旬先是三五株迫不及待地搶先「紅」出來,算是拉開秋的序幕;待霜降過後,便是漫山遍嶺一片片紅霞層林盡染,這是高潮,也是香山紅葉最美的時候。
觀賞香山紅葉有十處最佳觀賞點,即玉華岫、看雲起、森玉笏、雙清、蟾蜍峰、靜翠湖、香爐峰、香霧窟、和順門、馴鹿坡。玉華岫位於香山的半山腰,原為明代玉華寺,為全園的中心,是觀賞香山紅葉的首選之地。每當深秋霜重,憑欄南眺,蒼松翠柏簇集山腰,黃櫨布滿山巒,金黃的野桑和欒樹點綴在松柏與紅葉之間,秀美的閬風亭鑲嵌在絢爛的秋色中,乾隆皇帝曾於玉華寺賞秋時作有「遠皴紅將近黛,次第入紗疏」的詩句。森玉笏在香山寺西北方向,是一個巨大的懸崖峭壁。乾隆皇帝看它像朝臣手中的笏板,故賜此名。峭崖之巔有一座八角風景亭,由此極目遠眺,遠山近坡,鮮紅、桃紅、豔紅、醬紅,層次分明,瑟瑟秋風中,似紅霞排山倒海而來,又有松柏點綴其間,紅綠相間,瑰奇絢麗。靜翠湖位於勤政殿南側,前身為乾隆年間「帶水屏山」之景區,三面環山,環境幽雅,由此仰望,高坡上蒼松翠柏把如火如荼的紅葉映襯得格外美麗,形成西現喬松、南納紅葉、東接遠岫、北映翠柏的壯麗美景。香爐峰是香山的最高峰,海拔575米,在此可俯瞰整個香山,盡賞金秋之景象,千林披霞,萬木似錦,映山橫嶺,無比壯觀,帶給人一種「將謂最高處,更有無窮境」的意境。(戶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