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季節是走訪京城胡同的最好時節,尤其是休息日,可以好好感受京城胡同裡的人間煙火氣。周日來到了虎坊橋西北的後孫公園胡同,這一片區是北京南城近代城南文化的起源地,這裡有京報館、林海音的故居等。此次主要想探訪建於清朝時期距今150多年的安徽會館,因上次走過會館後面琉璃巷時,看到了安徽會館著名的戲樓頂端,而不能進入。
安徽會館的戲樓部分一直只聞其名,未見其貌!可能是會館周邊的房屋都成為民居,隱藏於胡同深處,很難被人發現,我想大多數北京人,不是住在這邊的也不會知道。
琉璃巷胡同遠望安徽會館戲樓屋頂
其實安徽會館在當年很有名氣,這是個佔地9000平方米的連環套院,三套院落相互通達,擁有219間半房屋的非凡氣度;這座會館區別於當年在京城的其它會館,不是專為進京趕考的舉子設立的"宿舍",也不是當地在京的行業會館,而是專供安徽籍淮軍將領和達官貴人在京活動的場所。據清光緒年間《京城安徽會會館存冊》記載,安徽會館分為中院(正院)、東院和西院三部分,開有三道大門,內有中夾道、西夾道將三套院落分開,夾道間開的門又將院落連成一體,無論從哪道大門進去,都能通達各處。當然這裡最為顯著是中路規模最大的建築——戲樓,此乃舊京四大會館戲樓之一。
安徽會館原貌示意圖
我常年拍攝北京胡同,這裡曾三次路過都沒有看到,也是沒有誠心尋找安徽會館,就匆匆而過。此次來訪主要得知目前北京加大老城保護,各個街巷的歷史建築正在進行騰退和退租工作,想要看看這些老會館、名人故居、寺廟等歷史建築騰退裝修前的原貌,因為這個時期院內的違建基本拆除,顯露出建築的原貌,這一時期的影像極為珍貴!
來到後孫公園胡同,將近中午,秋天的北京胡同和煦溫暖,看到兩個人口普查人員正在胡同裡的長椅上與住戶核實信息,在胡同中段北面四十三中的牆上有關於安徽會館的一些介紹,我正在看介紹的時候,一北京大哥問我:您是看安徽會館的的吧?我說:是呀,大哥接著說:在後面的那條小夾道裡呢,但也不讓進,我看您是北京的,我先給你講講吧,我一聽太好了!隨即與這位大哥聊了將近20分鐘,從安徽會館聊到北京的變化,後來看到小夾道裡出來了一些學生,大哥說:這裡有活動,可能能進去看看,您趕緊去吧。這才結束與大哥的聊天。
通過聊天得知:從夾道往西應該全是安徽會館的房屋,只是現在臨近街面的房屋都是民居,而安徽會館的戲樓在夾道裡面,所以一般人還真不知道。
胡同一景
胡同牆上示意圖
隨即,我順著小夾道向北走,這一片的街巷整成了白牆灰牆頭,有些徽派建築的味道,感覺與北京其它的胡同有些不同。走到夾道盡頭看到一座小門開著,進入後遇到保安,謝絕參觀,只是在門口簡單拍攝幾張照片。來前得知:北部這一部分原有花園,面積大約1 300餘平方米,有假山、亭閣、池塘和小橋等,現僅存一座碧玲瓏館,我拍攝的後面的建築應該就是碧玲瓏館吧。
安徽會館戲樓院小門
安徽會館戲樓院一景
安徽會館戲樓院一景,紅燈籠的建築應該是碧玲瓏館
小巷一景
帶著些許遺憾走回街面,想在後孫公園的街面看看安徽會館前面的院落,來到後孫公園25、27號院門口,看到大門緊鎖,透過門縫看到院內違建已拆除,證明這裡已騰退完畢,準備修繕。當看到25號院門口的門墩時,感覺與眾不同,雖有殘缺,但能看出這是一對石獅子門墩,雖然沒有王公侯府的大石獅的威武,但也不是一般宅門能有的,可見安徽會館的不一般,這可能也是當年權傾朝野的李鴻章參與這座會館建設的原因。
後孫公園胡同25號院
後孫公園胡同25號院石獅門墩
後孫公園胡同27號院
我正準備走的時候,看到一保安在打開27號院,馬上過去與保安協商,保安真不錯讓我進去拍攝。帶著好奇與敬重的心情走進院落。
1、走進院落,門洞很是寬大,試想當年可以進入轎子,望向東面,雖然殘破,但看到厚實的房檁和房柱,整體房屋建在青石臺上,旁邊有一小房很是別致,這可能就是219間半的半間房吧。
大門門洞
門洞東側
這應該是半間房
2、院內正面一排東廂房,院中還有私建沒有拆除,一顆茂密的棗樹樹立院中,讓院內充滿生機,不知是以前栽種的?正房與東廂房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變,但也難掩從前院落的厚重,可以想像到恢復後樣貌。
從門口望向院內
走到院內
院內正房
3、這個院子應該是三進院落,在院子東面有個過道相連,最後可以通到裡面的戲樓院落。保安誠懇地說不要往裡去了,這樣會受批評的。我也是感謝保安小哥能讓進來拍攝!
院子東面
院子東面過道,可以通到戲樓院落
院內回望大門
院內正房一景
"走胡同、看北京」,一直是我一個行走京城胡同,看北京變化的一個行動,每走過一個地方,都像完成自己的一個心願。走過這些京城胡同裡的歷史建築,帶給我們的不只是一座建築,而是更多的歷史和過往。
安徽會館讓人聯想到徽班進京,李鴻章在位時期的徽派勢力;會館戲樓曾為椿樹整流器廠到「萬人大食堂」的歷程;會館周邊房屋成為居民,逐步變為大雜院的歷程;一座會館就是一部歷史,是不同歷史時期的見證!這一片區,安徽會館只是歷史的一角,更應該記憶的是城南新文化的起源,清末民初時期多少文人報業人士曾在此奮起改變中國的命運,留下輝煌的篇章。
今天我們全力保護老城,改善居民生活品質,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留給歷史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