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京城胡同,安徽會館的2座大院已騰退,一同探訪原貌

2020-11-05 紫禁城下的胡同

一、京城胡同美妙時節,尋訪安徽會館,只為看到騰退修繕前的原貌!

這個季節是走訪京城胡同的最好時節,尤其是休息日,可以好好感受京城胡同裡的人間煙火氣。周日來到了虎坊橋西北的後孫公園胡同,這一片區是北京南城近代城南文化的起源地,這裡有京報館、林海音的故居等。此次主要想探訪建於清朝時期距今150多年的安徽會館,因上次走過會館後面琉璃巷時,看到了安徽會館著名的戲樓頂端,而不能進入。

安徽會館的戲樓部分一直只聞其名,未見其貌!可能是會館周邊的房屋都成為民居,隱藏於胡同深處,很難被人發現,我想大多數北京人,不是住在這邊的也不會知道。

琉璃巷胡同遠望安徽會館戲樓屋頂

其實安徽會館在當年很有名氣,這是個佔地9000平方米的連環套院,三套院落相互通達,擁有219間半房屋的非凡氣度;這座會館區別於當年在京城的其它會館,不是專為進京趕考的舉子設立的"宿舍",也不是當地在京的行業會館,而是專供安徽籍淮軍將領和達官貴人在京活動的場所。據清光緒年間《京城安徽會會館存冊》記載,安徽會館分為中院(正院)、東院和西院三部分,開有三道大門,內有中夾道、西夾道將三套院落分開,夾道間開的門又將院落連成一體,無論從哪道大門進去,都能通達各處。當然這裡最為顯著是中路規模最大的建築——戲樓,此乃舊京四大會館戲樓之一。

安徽會館原貌示意圖

我常年拍攝北京胡同,這裡曾三次路過都沒有看到,也是沒有誠心尋找安徽會館,就匆匆而過。此次來訪主要得知目前北京加大老城保護,各個街巷的歷史建築正在進行騰退和退租工作,想要看看這些老會館、名人故居、寺廟等歷史建築騰退裝修前的原貌,因為這個時期院內的違建基本拆除,顯露出建築的原貌,這一時期的影像極為珍貴!

二、遇到一位北京大哥熱心指點,才找到安徽會館戲樓

來到後孫公園胡同,將近中午,秋天的北京胡同和煦溫暖,看到兩個人口普查人員正在胡同裡的長椅上與住戶核實信息,在胡同中段北面四十三中的牆上有關於安徽會館的一些介紹,我正在看介紹的時候,一北京大哥問我:您是看安徽會館的的吧?我說:是呀,大哥接著說:在後面的那條小夾道裡呢,但也不讓進,我看您是北京的,我先給你講講吧,我一聽太好了!隨即與這位大哥聊了將近20分鐘,從安徽會館聊到北京的變化,後來看到小夾道裡出來了一些學生,大哥說:這裡有活動,可能能進去看看,您趕緊去吧。這才結束與大哥的聊天。

通過聊天得知:從夾道往西應該全是安徽會館的房屋,只是現在臨近街面的房屋都是民居,而安徽會館的戲樓在夾道裡面,所以一般人還真不知道。

胡同一景

胡同牆上示意圖

隨即,我順著小夾道向北走,這一片的街巷整成了白牆灰牆頭,有些徽派建築的味道,感覺與北京其它的胡同有些不同。走到夾道盡頭看到一座小門開著,進入後遇到保安,謝絕參觀,只是在門口簡單拍攝幾張照片。來前得知:北部這一部分原有花園,面積大約1 300餘平方米,有假山、亭閣、池塘和小橋等,現僅存一座碧玲瓏館,我拍攝的後面的建築應該就是碧玲瓏館吧。

安徽會館戲樓院小門

安徽會館戲樓院一景

安徽會館戲樓院一景,紅燈籠的建築應該是碧玲瓏館

小巷一景

三、雖有遺憾沒能進入安徽會館戲樓,但如願進入騰退後的院落,

帶著些許遺憾走回街面,想在後孫公園的街面看看安徽會館前面的院落,來到後孫公園25、27號院門口,看到大門緊鎖,透過門縫看到院內違建已拆除,證明這裡已騰退完畢,準備修繕。當看到25號院門口的門墩時,感覺與眾不同,雖有殘缺,但能看出這是一對石獅子門墩,雖然沒有王公侯府的大石獅的威武,但也不是一般宅門能有的,可見安徽會館的不一般,這可能也是當年權傾朝野的李鴻章參與這座會館建設的原因。

後孫公園胡同25號院

後孫公園胡同25號院石獅門墩

後孫公園胡同27號院

我正準備走的時候,看到一保安在打開27號院,馬上過去與保安協商,保安真不錯讓我進去拍攝。帶著好奇與敬重的心情走進院落。

1、走進院落,門洞很是寬大,試想當年可以進入轎子,望向東面,雖然殘破,但看到厚實的房檁和房柱,整體房屋建在青石臺上,旁邊有一小房很是別致,這可能就是219間半的半間房吧。

大門門洞

門洞東側

這應該是半間房

2、院內正面一排東廂房,院中還有私建沒有拆除,一顆茂密的棗樹樹立院中,讓院內充滿生機,不知是以前栽種的?正房與東廂房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變,但也難掩從前院落的厚重,可以想像到恢復後樣貌。

從門口望向院內

走到院內

院內正房

3、這個院子應該是三進院落,在院子東面有個過道相連,最後可以通到裡面的戲樓院落。保安誠懇地說不要往裡去了,這樣會受批評的。我也是感謝保安小哥能讓進來拍攝!

院子東面

院子東面過道,可以通到戲樓院落

院內回望大門

院內正房一景

沒有結束的行走......

"走胡同、看北京」,一直是我一個行走京城胡同,看北京變化的一個行動,每走過一個地方,都像完成自己的一個心願。走過這些京城胡同裡的歷史建築,帶給我們的不只是一座建築,而是更多的歷史和過往。

安徽會館讓人聯想到徽班進京,李鴻章在位時期的徽派勢力;會館戲樓曾為椿樹整流器廠到「萬人大食堂」的歷程;會館周邊房屋成為居民,逐步變為大雜院的歷程;一座會館就是一部歷史,是不同歷史時期的見證!這一片區,安徽會館只是歷史的一角,更應該記憶的是城南新文化的起源,清末民初時期多少文人報業人士曾在此奮起改變中國的命運,留下輝煌的篇章。

今天我們全力保護老城,改善居民生活品質,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留給歷史的記憶!

相關焦點

  • 走訪京城胡同,看到安徽會館的2座院落已騰退,一同探訪原貌!
    一、京城胡同美妙時節,尋訪安徽會館,只為看到騰退修繕前的原貌這個季節是走訪京城胡同的最好時節,尤其是休息日,可以好好感受京城胡同裡的人間煙火氣。周日來到了虎坊橋西北的後孫公園胡同,這一片區是北京南城近代城南文化的起源地,這裡有京報館、林海音的故居等。
  • 記錄京城胡同裡10個真實故事,一同感受!
    2、上斜街年羹堯故居,北京老夫婦身體有病,只願分得旁邊居住。7月23日,探訪北京上斜街年羹堯故居,遇一對在此居住北京老兩口,大爺身體多病,常年坐輪椅,為了看病方便,騰退4年沒有搬走。11月7日,到後孫公園胡同探訪安徽會館,由於找不到,正好一北京老哥在家門口指點找到了。一看都是北京人於是聊了起來,從這條胡同到北京老禮兒,這老哥聊得頭頭是道兒,特別是聊到每天過來給老嶽母做飯,讓我挺受感動!關鍵這位老哥也是60歲的人了。
  • 京城悠閒多半日遊—譚嗣同故居,南半截胡同紹興會館,爛漫胡同
    全國抗疫的攻堅時刻,時間把我們帶入到2020年的農曆臘月,京城肆虐了幾天刺骨的寒冷,終於在今天有所收斂,天氣慢慢的有點回暖。終於我按奈不住心裡的執念,戴上口罩和免洗消毒液,騎上我們的動感自行車,出發。。。。。。過街天橋上拍到菜市口大街上人車稀少。
  • 北京安徽會館「枯木逢春」
    那時,屬於北京安徽會館舊址的後孫公園胡同27號已經住得很擠。  張大媽的生活是後孫公園胡同3號、25號和27號共100餘戶居民生活的一個縮影,讓人很難想像這裡是京城二環之內的居民區。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裡是李鴻章、李瀚章等眾多淮軍將領於1871年籌資建成,久負「京城會館之冠」盛名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安徽會館。
  • 北京安徽會館或成博物館 「會館之首」將再現盛景
    近日,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了解到,從2017年12 月開始,安徽會館文物騰退工作實施,目前已基本完成。關於安徽會館的下一步規劃尚未確定,初步意向是作為博物館,對公眾開放。公告稱,安徽會館(西城區後孫公園胡同17、19、21、23、25、27 號)是北京宣房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管理的直管公房,現決定對上述院落範圍內的承租戶實施騰退。項目一期騰退獎勵期時間為:2017 年12 月15 日至2018 年1月15日。
  • 記錄京城胡同裡10個真實故事,一同感受!
    2、上斜街年羹堯故居,北京老夫婦身體有病,只願分得旁邊居住。7月23日,探訪北京上斜街年羹堯故居,遇一對在此居住北京老兩口,大爺身體多病,常年坐輪椅,為了看病方便,騰退4年沒有搬走。11月7日,到後孫公園胡同探訪安徽會館,由於找不到,正好一北京老哥在家門口指點找到了。一看都是北京人於是聊了起來,從這條胡同到北京老禮兒,這老哥聊得頭頭是道兒,特別是聊到每天過來給老嶽母做飯,讓我挺受感動!關鍵這位老哥也是60歲的人了。
  • 北京安徽會館或成博物館 「會館之首」將再現盛景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副主席、省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李修松建議恢復原貌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的安徽會館,規模號稱「北京會館之首」,京師文化的博大和徽州文化的深厚曾在這裡融匯,盛極一時。近日,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了解到,從2017年12 月開始,安徽會館文物騰退工作實施,目前已基本完成。
  • 「北京會館之首」安徽會館文物騰退接近完成,將變身博物館
    為全面保護和恢復安徽會館的完整性,改善居民居住環境,2017年12月,北京市西城區啟動了安徽會館文物騰退項目,針對中路前院、東院和西院的115戶居民進行騰退安置。官方媒體近日的公開新聞報導披露,作為「北京會館之首」,承載著非常豐厚歷史底蘊的安徽會館文物騰退已漸近尾聲。《北京日報》10月15日報導報導稱,「記者昨天從市發改委、西城區文委獲悉,去年12月安徽會館文物項目啟動騰退,截至目前,115戶居民中已有110戶籤約搬遷,騰退工作漸近尾聲。
  • 探訪京城宣南老胡同,巧遇北京姑娘介紹,引發對老城保護的思考
    十一假期,一般我喜歡到京城的胡同裡走走,這個時期是北京旅遊的好季節,更是京城胡同最美的時節。,新舊交融,既親切又陌生,讓人思緒萬千我喜歡一早到胡同走訪,來到西磚胡同也就早晨8點鐘,這個時候胡同裡人比較少,相對比較清靜,可以靜下來慢慢走,細細看。
  • 這條京城宣南老胡同,舊貌換新顏!這才是胡同應有的樣貌
    而我更喜歡十一期間到北京的胡同走訪拍攝,秋天的京城胡同天高雲淡,顯得更加美妙,節日的京城胡同紅旗飄揚,增加了喜慶。此次,主要走訪了京城宣南地區的胡同,也就是宣武門南菜市口西片區的胡同,此次走訪讓我對這一片區的胡同有了新的認知。
  • 京報館、紹興會館列入明年騰退計劃
    近日,記者從西城區一年一度的名城年會上獲悉,本月初,西城區15處直管公房類文物張貼騰退公告,正式啟動騰退。  這些文物包括瀏陽會館(譚嗣同故居)、晉江會館(林海音故居)、安徽會館、宜興會館、雲南新館、梅蘭芳祖居、梁詩正舊居、華康裡、三清觀、珠寶市路西商店、大柵欄西街路西商店、聚順和棧南貨老店、梨園公會、雲吉班、錢市胡同等市級和區級文保單位,涉及460餘戶居民。
  • 宣南會館60年少了四分之三 專家籲按文物保護
    ■ 探訪  1 安徽會館 數年未曾露真容  地點:西琉璃廠南側後孫公園胡同內  文保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傳承:清同治七年至十年(1868—1871年),李鴻章兄弟修建了安徽會館。會館包括三個院落和一個後花園,是當時專供安徽籍的淮軍將領、達官貴人在京活動的場所,也是戊戌維新運動中強學會所在地。
  • 走進「京師第一會館」
    許立仁表示,會館是地方在京城的門面,皖籍京官勢力壯大,安徽會館自然也是「京中一絕」。今天,「清時鐘鼓」園林宴樂的封建做派早已退出歷史的舞臺,安徽會館大戲樓仍掛著「出將入相」的背景幕布。亂世風雲猶在耳畔,你方唱罷我登場,但安徽會館的政治生命卻並沒有因為皖籍京官的式微和晚清王朝的衰落而終結。
  • 安徽會館將編制修繕保護方案
    本報訊(記者李天際)長期被民居包圍和佔用的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安徽會館,本周開始拆除違建。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從西城區獲悉,安徽會館拆違預計6月中旬結束,隨後將著手編制文物修繕和保護利用方案,逐步恢復歷史原貌。  昨天上午,後孫公園胡同25號院,施工人員正在對院內的違建進行拆除,這處大雜院位於安徽會館最南側,目前整院已經騰退。據介紹,始建於清代中後期的安徽會館被稱為「京師第一會館」,是北京會館中唯一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也是京劇發祥地的唯一文物見證。
  • 這條京城宣南老胡同,舊貌換新顏!這才是胡同應有的樣貌
    而我更喜歡十一期間到北京的胡同走訪拍攝,秋天的京城胡同天高雲淡,顯得更加美妙,節日的京城胡同紅旗飄揚,增加了喜慶。此次,主要走訪了京城宣南地區的胡同,也就是宣武門南菜市口西片區的胡同,此次走訪讓我對這一片區的胡同有了新的認知。
  • 為何它被譽為「京師第一會館」?安徽會館的煙雲往事
    安徽會館文物騰退工作已經基本完成,這裡將來有可能作為博物館對公眾開放。安徽會館素有「京師第一會館」的美譽,是北京會館中惟一的國家級文保單位,館內的戲樓在清代顯赫一時。從城南的騾馬市大街向北拐進魏染胡同,行幾步再向東、向北彎兩彎便到了安徽會館所在的後孫公園胡同。雖然四周嚴嚴實實包圍著民房,但仍難掩安徽會館殿宇屋脊的一派氣宇軒昂,就連毗連的民居都有幾處院門和房脊兩端翹起「蠍子尾」及桂花「平草」。更吸引人的是,戲劇文化特色在這裡彰顯著無限魅力,整條胡同的房山院牆上都有著名京劇藝術家的彩繪、浮雕,鮮亮而生動。
  • 京城最「豪」會館所在地——後孫公園胡同
    北至安平裡胡同,南至前孫公園胡同。這一片區域裡包含了眾多字畫文玩的店鋪和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蹟。今天介紹的這條胡同就處在這片區域裡,它還擁有全北京最「豪」的會館。它就是後孫公園胡同。安徽會館的前身是明末清初時期著名的私家花園一一孫公園,這裡的主人就是著名文人孫承澤。
  • 北京東城年內騰退修繕11處文物 多處淪為大雜院
    例如位於前門地區的臨汾會館,經過騰退,目前已經基本修繕完成。將來,臨汾會館將變身為公益性博物館,專門用於展示會館的歷史文化。根據《東城區2017年文物騰退工作任務》,今年有望騰退11處文物,其中包括安樂禪林、江西豐城會館、湖南辰沅會館、江西新建會館、福建汀州會館南館等,其中有7處是會館。  餘金衛介紹,大概在2000年,隨前門東片地區的改造騰退,就已經啟動了對這些會館的騰退工作。
  • 李合肥兩造京城安徽會館
    為了做好採訪準備,我們還專門網購了《北京安徽會館志稿》,上面還有花戲樓的照片,確實和城隍廟的很像。 翁飛博士(以下簡稱翁):安徽會館是清代京城著名會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後孫公園胡同,原為明末清初學者孫承澤寓所「孫公園」的一部分。清康熙年間,洪升創作的《長生殿》曾在這裡的大戲樓演出。
  • 西城三年騰退47處直管公房類文物 2020年修繕後全部亮相
    孫勁松介紹,具體操作上,直管公房類文物騰退參照棚改騰退的政策和標準,政府依法發布騰退公告,將騰退列為文物保護措施;文物管理使用單位依據公告與居民解除租賃合同,並由政府籌集資金和對接安置房源給予補償安置。   根據這種方式,去年西城區完成沈家本故居、楊椒山祠、太原會館、東莞會館和龔自珍故居等17處直管公房類文保單位的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