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說,上班有可能只是他們的副業,既然是副業,那麼想換就換嘍
我老姨家的表妹95後,在一家公司從事行政工作,月工資在5000元左右,平時工作也不忙,主要就是整理檔案、收發文件,有時候會需要寫一些材料,但也都是比較簡單的。
每天朝九晚五上班,周末雙休,基本上不需要加班,每月月初準時發工資。
其實,這是她換的第三份工作了,之前兩份工作雖然工資要多不少,但是比起這個也要忙很多。
對於她來說,上班只是副業而已,她的主業是微商。
她畢業後,跟著一個學姐代理一款化妝品,在微信上售賣,漸漸的發展成為現在20多人的一個小團隊,不算她自己賣的東西,就是下面代理的代理費每個月就有兩三萬塊錢。
她現在又新加了幾個產品,代理費更多了,但是老姨不想讓她總在家玩手機,她只好出去找了一份正經的兼職工作來打發時間。
對於表妹來說,正經的工作只是打發時間和給交養老保險,其實是可有可無的,但是她的主業卻能給她帶來大量的收入。
現代年輕人典型代表90後,曾被稱之為「垮掉的一代」。
在職場中,現存的70後代表的是純正的科研人員或是公司的元老,他們大都經歷過窮苦的日子,所以他們具有吃苦耐勞,紮實肯幹的精神,能夠留下的都是精華,所以他們輕易不會離職;
曾經被譽為「祖國花朵」的80後,最大的已經40了,最小的也有31了,可以說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他們上有老,下有小,而且正值中年危機,他們對於跳槽更加慎重;
大多數95後可以說上有老能自食其力,下無小沒有任何負擔,他們沒有絲毫的經濟壓力,所以對待工作的態度就是:上的舒服就留下,幹的不爽就辭職。不是有一句經典的辭職語說得好「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曾有報導指出:「95後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職時間只有7個月」,日劇《大叔之愛》有這樣一句話:「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
由此可見,90後在大家眼中簡直就是「渣」到不行,各種奇葩辭職信也是笑料百出!
現代年輕人是富有創造的一代,也是最敢於追求夢想的一代。
首爾大學消費者學科教授、趨勢專家金南道在韓國的一檔紀錄片《明見萬裡》裡這樣說道:「中國90後,首先是出生在改革開放之後,所以擁有自由奔放的想法。某個機構向年輕人提問,你對你的未來有多樂觀,超過50%的中國年輕人,認為自己的未來很樂觀,相反,韓國、德國、美國、日本,都沒有達到50%。我最擔心和害怕的就是這點,擁有如此樂觀思想的90後,中國的新一代,他們創造的未來的中國更『可怕』。」
現代年輕人並不是「付不起的阿鬥」,只是他們更願意勇敢的去表達自己的想和做。
網際網路高速發達的今天,衍生了很多的新興行業,網際網路營銷師,就是眾多新興行業之一。
各大直播平臺,給了現代年輕人越來越多展現自己的機會,各路網紅達人也是紛紛登場,前有馮提莫、劉宇寧、費啟鳴唱出自己心中的歌;後有李佳琦、南風、陳潔直播帶貨,帶動經濟發展,甚至還發展了個人品牌。
在這些主播的帶動下,有了越來越多的網紅商品和網紅小吃。
隨著網絡的推廣,加上疫情的影響,使得大家對直播平臺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了,眾多年輕人也憑藉他們的才華,在直播平臺上佔有一席之地。
現代年輕人,已經擺脫了在「一棵樹上吊死」,他們更會合理地利用資源,而不是單純的依賴死工資,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幾份副業,如前文提到的微商,還有代購、代寫文案之類,其中不乏像我表妹一樣,把副業發展成為主業。
我認識一個91年的小哥,前幾年房地產正紅火的時候,他說動父母,用給他買房子的錢買了2臺挖掘機,然後通過關係,租借給工地,那時候行情好,基本上都是24小時車不閒著,那幾年賺了很多錢。
看到幹活的人越來越多了,他就把挖掘機賣了,當時35萬買的車竟然還能賣32萬。
後來他結婚了,他的嶽父是在一個碼頭管理出海打漁的漁船,他利用這層關係,每天從出海打漁的漁船那裡收到既新鮮又便宜的海鮮,像那些1斤半的老蟹、特別大的海螺,還有野生的海參,他都能第一時間入手,然後再高價賣出去,再開始他在小區門口賣,因為他拿貨便宜,東西新鮮,所以很快就會賣光,後來他乾脆辭職,專門開店賣海鮮。
敢想,敢做,勇於表達才是年輕人應有的銳氣
年輕人辭職需要冷靜期嗎?我想大部分年輕人會回答「不」,我們先來分析一下他們可能辭職的理由是什麼:
一、不想再受氣
年輕人大多是獨生子女,上面有六個人伺候著,自然不願意受氣。
在職場中,有很多事情可能造成我們情緒低落、壓抑,甚至很多時候要面對不公正的對待,對於我們來說是能忍就忍。
但是,對於年輕人來說,每天在家被六個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父母)像皇帝、公主一樣伺候著,哪裡受得了這份氣。
年輕人就要年輕氣盛,找工作那都是之後的事了,這份工作幹著不順心,先辭職了再說。
二、對於年輕人,就業機會還是很多的
其實,想找一個工作對於年輕人來說並不難,難的是找到心儀的、合適的工作。
只要是不挑剔,還是有大把的工作可供他選擇的,只是時間的問題,所以一般不存在著失業風險,自然就不用擔心辭職後找不到工作。
那麼,對於不合適的工作,自然就可以選擇辭職了。
三、沒有經濟壓力
對於我們這些正在遭遇中年危機的人來說,辭職是敢想不敢做的事,因為我們的經濟條件不允許我們做出這種不理智的行為。
但是,對於年輕人來說,他們就沒有這種壓力了。
現代年輕人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也都退休或是即將退休,都有一定的積蓄,再加上自己也沒有房貸、車貸的壓力,所以想辭職也不用考慮太多經濟方面的問題。
即使短時間找不到工作,也不會對生活有太多影響,因為父母永遠是他們的後盾,所以,辭職也不需要多加考慮。
四、能自我創造價值的人,自然就有辭職的資本
像李佳琦這種隨隨便便帶個貨就能賺幾十萬的人,會在乎一個工作嗎?
現在年輕人學習能力都很強,能夠接受新鮮事物,很多人在某一領域內都有很好的科研成果,這類人各大企業都是搶著要,也就不存在辭職冷靜期這一說了。
對於那些有財力,有能力的人來說,找什麼樣的工作只是看心情,是走是留全看公司老闆的表現。
即使年輕人辭職不存在冷靜期,也需要自己做出慎重的選擇
在職場,我們需要知道的還是理性大於感性。
想做就做沒有錯,但是需要我們仔細做好功課,才能夠去實施,而不是自己頭腦發熱,不管不顧的就去做。
辭職對於年輕人來說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只要不想幹了,說走就能走,。但是,從我們長遠的職業生涯來看,頻繁的辭職或是跳槽,會對之後的公司造成很不好的影響。
你頻繁辭職或跳槽,他們就不會在你身上付出很多,因為他們害怕你是一隻「養不熟的白眼狼」,自己付出過多,還沒等到回報時,你就走了。
隨著年齡的增加,你的職業競爭力也會越來越低,現在年輕可能有很多選擇,但是到了中年,你可能就會被拋棄。
其實,血氣方剛的年齡誰都經歷過,我們也辭過職,跳過槽。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的經歷越來越多,你所需要考慮的也會越來越多。
最終,理性會戰勝感性,會讓你做出的每個決定都是慎之又慎。
所以,我想說的是年輕人辭職還是給自己一個冷靜期比較好,你可以試著改變,有可能你的一個小改變,會讓你的生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