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選取書中部分文章分享給大家。
大茂山最高峰的奶奶頂 (張慶學 攝)
恆山積雪(2019年4月) 李漢臣攝
古北嶽大茂山
宗 健
大茂山即古北嶽恆山,又名常山,亦稱神仙山,位於唐縣西北75千米的石門鄉境內,唐縣、阜平、淶源三縣交界地帶。主峰海拔1869.8米,面積約500平方千米。整個山脈奇峰林立,千溝萬壑;萬畝原始森次生林,鬱鬱蔥蔥,遮天蔽日;跑馬梁上花草繁茂,如塞上草原;「恆山積雪」為唐縣古八景之一。現為唐縣的國家級森林公園。
大茂山作為北嶽恆山,自古就是歷史名山,《廣輿記》源引司馬遷《史記》曰:「北嶽之名有五,曰太乙宮、蘭臺府、列女宮、華陽臺、紫薇宮。」《水經注》稱為玄嶽,又稱鎮嶽,即北嶽鎮山或并州鎮山。《方輿紀要》云:「即恆嶽也。北亙雲蔚,南連正定,為河東(山西)、河北之捍蔽。緣山有村曰石門。」《太平御覽》說:「大茂山,恆嶽之別名。」《畿輔通志》載:「山勢嵸,登其巔,俯視河北、雲中,諸山羅列兒孫。山陰冰雪,盛夏不消。黃帝問道太乙於大茂山,即此。」《神農本草經》載,神農向太乙求教本草,大茂山為太乙大帝所居。道教《神仙傳》稱,北嶽大帝為黃帝之孫顓頊大帝。《漢書·郊祀志》載,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定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衡山為南嶽,恆山(大茂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因避漢文帝劉恆名諱,把恆山改名常山,今通稱大茂山。自虞舜帝以下,帝王祀北嶽均在今大茂山。
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歷按山西兵部尚書馬文升,議改祀北嶽為山西渾源,時任禮部尚書的倪嶽予以反駁,奏議未生效。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戶科陳公奏改祀渾源獲準,但仍祭於時恆山(大茂山)。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帝允刑部給事中粘本盛之請,始改祀渾源,改祀之爭歷時150餘年。明末清初知名學者顧炎武經過實地考察後,認為改祀北嶽極為不妥,又不能改變朝廷的決定,便用大量史實撰文駁馬文升之說,且後人將此文刻碑記之。
古北嶽大茂山是道教的洞天福地。殷商時期,殷王女昌容修道於恆山。春秋時期,名醫扁鵲之師桑君(公)成道於此。西漢時,茅盈於恆山修道,南朝梁陶弘景創道教茅山派。漢武帝由泰山返北地祠常山,埋玄玉。道教視恆山為神仙所居,稱其為三十六洞天的第五洞天,名曰總玄洞天。東晉葛洪在《枕中書》中稱,恆山為太恆山,亦稱恆宗,命名嶽茂丘,巔名天峰,嶺下建北嶽觀,峰上建后土祠鎮之。唐代,改恆山上后土廟為天仙聖母廟,並建玄都觀。金大定時期,陳道益,先住持葛洪山清虛觀,後在恆山東麓建淵靜觀,其弟子淵澄子又在恆山之陰建玉宸觀。大茂山頂現有北嶽廟、玉皇廟、三霄聖母廟、藥王廟、眼光廟、關帝廟等寺廟。唐縣和淶源縣分別在大茂山東側、北側及南側,阜平縣在西側建有5座北嶽行宮。
古北嶽大茂山也是佛教的聖地。東晉中國十大名僧之一的釋道安,於永和十年(354年)率500信眾至太行恆山建寺塔,傳教說法,各地慕名而來聽道安論經。後為一代佛壇宗師的慧遠及其弟慧持,即於此時來恆山學道受戒者,形成以道安為核心的恆山佛教僧團。傳恆山有72座廟宇,由於戰亂,遭到破壞。現在山陽褶皺處,寺觀遺蹟隨處可見,如蟒欄村西崇天寺。該山曾有萬餘銅佛像,其中一尊耳朵眼裡能容4人打牌的銅佛,均被毀。
大茂山為歷代的戰略要地。春秋戰國時期,曾為燕、代、中山和趙國的界山。五代時期的晉、漢、周及宋朝均以此山與契丹(遼)為界。中山、北齊及明代於此修築長城。
大茂山還是一片紅色的土地。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晉察冀邊區政府、晉察冀軍區、北嶽區黨委及行署,冀晉區黨委,晉察冀日報社,晉察冀畫報社,晉察冀邊區抗日救國聯合會及所屬工、農.婦、青抗日救國會,西北戰地服務團,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抗敵劇社,白求恩學校及附屬國際和平醫院等單位,均曾駐其山周圍。1943年秋季反掃蕩中,晉察冀軍區42團進行的「神仙山保衛戰」,與敵周旋3個月,戰鬥46次,斃傷日偽軍699人,勝利地保衛了根據地腹地和軍區後方機關。
新中國建立後,大茂山成為國營林場。1990年開發為旅遊景區。2010年1月,唐縣整合大茂山國家森林公園和倒馬關省級森林公園,申請「河北古北嶽國家森林公園」獲得批准,將大石峪和秀水峪兩個景區納入其中,面積由原來的13.5平方公裡變更為48.7平方公裡。2014年3月,組建古北嶽國家森林公園管理委員會,規格為副縣級單位。
原載保定歷史文化研究會2014年第3期《保定歷史文化研究》唐縣專刊,2018年12月入編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唐縣地名文化》,文字略有增訂和修改。
青虛風光 (張中傑 攝)
道教聖地青虛山 胡士彪攝
道教聖地清虛山
宗 健
清虛山,又名葛洪山、葛公山,在唐縣西北35千米的齊家佐鄉境內。晉代葛洪晚年在此修行、煉丹、著書。從元代始為道教名山,歷經元明清,成為為我國北方道教聖地之一。1993年保定地區行署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現唐縣道教協會駐此。
《唐縣誌》載,此山取「四時之氣清而煦,界入虛無,超然物外」而名。《保定郡志》載,因葛洪隱居修道,此山舊稱葛洪山。道家則取「清淨無為」之意而命名為清虛山。因遠觀此山座座山峰呈青色,唐縣人民政府在1984年確定「青虛山」為標準地名(實謬)。從1986年起修建進山道路、山門、門前廣場、石階步遊路等,現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清虛山奶奶頂海拔998米。山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南部山坡較緩,北部山峰林立。山體構成多為石灰巖,因久經風雨溶蝕,形成了如青筍,似狼牙,像箭鏃,直刺雲天的奇峰峻岭,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喀斯特峰林景觀。「清虛聳翠」為唐縣古八景之一。
清虛山的道觀星羅棋布,明清時達百餘處。在白雲峰有北嶽廟、地藏庵;紫雲峰(奶奶頂)有三霄聖母殿、碧霞元君宮、靈官廟;碧雲峰有老君廟、上清宮、偃月洞、重陽洞、真武殿;天柱峰有白草寺。另有觀亭寨、飲虎池、仙弈石、皮箱溝等。
山的中部稱上清虛,以玉皇閣為中心,周邊多存歷史古蹟,如葛洪煉丹的浴丹泉、洗心井;鮑姑(葛洪夫人)的曬艾臺,葛洪休息的仙人石(仙人炕)。玉皇閣前有為東晉葛洪刻立的「抱樸子」碑、金代陳道益「重顯子返真碑」及「三仙臺」「鳳凰臺」「冷空臺」「天風臺」碑等。閣東有太乙宮、清虛宮等。閣西有三清殿等。
山的下部名下清虛,這裡以留雲院葛洪殿為中心,有姻緣井等。
山的底部稱蘋果園,山門建有關帝殿、月老祠、全神殿等。
桃園東有一塊較平坦的高地,稱「三教墳」,舊有不少塔林。現在開闢為「聚賢墓」。
另外,紫雲峰山頂曾有葛洪、鮑姑、葛洪弟子黃野人石像。上山路旁石壁上有多處摩崖石刻,如明代知縣孫希夔書的「登高望遠」、「漸近佳境」,道人隸書「耕雲」等。
偃月洞傳為偃月子於此修道得名,並有與仙人許碏談道處。桃園為唐代天陽真人修道處,以遍植桃樹得名。在觀亭寨的下方有「捨身崖」,據說有一個非常孝順的兒媳婦,因婆婆有病,在青虛山上許下宏願,婆婆如能病癒,情願捨身。結果婆婆的病果然好了,她便在懸崖處跳崖成仙。
清虛山的東北側有一條長7千米的大峽谷,原名龍潭溝、龍門湖,1942年抗日軍民於此反「掃蕩」獲勝,改名西勝溝。溝內兩山對峙,壁立千仞,水出其中。內有斬龍劍、自來碑、龍泉、二龍潭、三龍潭、一畝石、仙女浴盆、巨型鐘乳石、一線天、姊妹峰、洞真觀的無粱殿等景觀。
清虛山西南側有一條長10千米的峽谷全勝峽,山巒疊嶂,峽谷縱深,林木蔥蘢,水源充沛。景區內有葦玉寺、大佛殿、天井、溶洞等景觀。
清乾隆皇帝去五臺山朝聖路過此地,為清虛山的奇峰異景而驚嘆,親筆題匾「紫雲峰」和「鳳凰石」,鑲嵌在山崖上,至今尚存;並兩次遣工部尚書董邦達由直隸總督陪同實地勘察,繪製全景圖一幅,小景圖八幅,現存於上海博物館。
抗日戰爭時期,清虛山地區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腹地,晉察冀軍區許多重要機關駐紮於此。1943年,在粉碎日軍秋季掃蕩中,晉察冀軍區第三軍分區2團4連,為保衛分區後方機關、掩護當地群眾秋收、配合主力外線作戰,開展了著名的「清虛山阻擊戰」,堅守8晝夜,交戰10次,斃傷敵百餘名,給日軍以重創。
歷史上每年三月十五的清虛山廟會長達十日,河南、山東及河北當地香客和道教信徒紛紛朝山進香,人次達數十萬。後遇戰亂,沉寂多年。1986年,由宣傳部長韓海山牽頭,組織開展對舊廟會進行改造,開發旅遊,廟會得以逐漸恢復到歷史上的盛況。
原載保定歷史文化研究會2014年第3期《保定歷史文化研究》唐縣專刊,2018年12月入編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唐縣地名文化》,文字略有增訂和修改。
慶都山下堯廟 石振明攝
慶都山朝覲大道
唐堯故居地慶都山
宗 健
慶都山,在縣東北8千米北高昌村西北,因堯母慶都所居得名。唐堯幼年隨母在此生活,是為唐堯故居地。東漢章帝時封堯母為「靈臺大母」,又因堯母慶都死後,雖葬於今望都舊城處,但其靈魂仍在慶都山,故又名靈源山,俗稱黑龍山、黑龍頭。孤山獨居,山腳周長約6千米,海拔224.7米,林木蔥蘢,山溪環錯,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京昆高速公路繞山而過。《太平御覽》《讀史方輿紀要》等文獻以及《畿輔通志》等志書,均有「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在南,登堯山見都山」「都山,堯母慶都所居」的記載,是為望都縣名的由來。《大清一統志》載:山半有靈源寺,山上有井,可以下窺曉月。「靈源曉月」為唐縣古八景之一。山頂平坦處的靈源寺原為聖母祠,建於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後改為壽聖祠,是唐代武則天為追念堯母慶都養育聖祖唐堯功德而修建,現存武后供養的巨型佛經碑5通。山腰原有唐大曆年間所建花塔,現僅存遺址。從2001年開始,寺廟已擴大規模,恢復重建。2002年被市、縣民族宗教局批准為正式宗教活動場所。2005年建成開光,分東、西兩院,建成大雄寶殿、觀音殿、佛塔、寮房等建築,如今信眾雲集,香火旺盛,晨鐘送曉月,暮鼓伴香燭,千年古剎又現昔日景象。
戰國時期(前240年),秦國名將蒙驁率5萬兵馬伐趙,與趙國著名將領龐煖部大戰於堯山、慶都山下,致2位大將均中箭命殞於中山地,此戰役多在史書中記載並作為故事廣泛在民間流傳。
為開發歷史人文旅遊資源,弘揚唐堯文化,從2000年起慶都山闢為唐堯文化園,山頂有2003年豎立的唐堯像,為唐縣標誌性建築。山下有聖母湖,山上多古柏。2016年起,始建帝堯廟(唐堯文化博物館)、登山臺階路等建築,2018年6月轉讓給瀛源康養文化旅遊公司實施大規模開發建設,修建高標準旅遊大道和唐堯古鎮等。尤其是投資興建的慶都山帝堯廟,將成為承襲、傳播唐堯文化的重要載體。
此文由刊登於中國文史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的《唐縣地名文化》中「慶都山(靈源山)」 「靈源寺」 「唐堯文化園」3篇文章合併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