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者:我渴望中國那樣的自由

2020-12-16 澎湃新聞

原創 劉程輝 觀察者網 收錄於話題#美國疫情24個

「我生活在一個民主國家,但隨著感恩節的臨近,我發現自己渴望在中國看到的那種自由。」

進入秋冬,美國疫情再度瀕臨失控。看著中國抗疫「風景獨好」,人們可以自由行動,美國布蘭迪斯大學副教授埃拉娜·尤瑞斯基(Elanah Uretsky)在心生羨慕的同時,不禁開始反思:美國能從中國抗疫中學點什麼。

今年8月青島啤酒節 市民暢飲啤酒狂歡 來源:IC photo

澳大利亞新聞網站「對話」(The Conversation)24日刊發了尤瑞斯基的文章。文章起始,尤瑞斯基就表達了對中國的羨慕之情。

「在中國,人們旅遊、下館子、上劇院,孩子們上學也不用擔心健康問題。」尤瑞雷斯基說,近幾個月,她的中國朋友與她分享了在中秋和國慶假期間四處旅遊的照片,「當時我很羨慕他們,現在更羨慕他們了,如今感恩節臨近,我們又該如何慶祝。」

儘管中國抗疫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尤瑞斯基表示,有很多美國人認為,中國人之所以能夠享受抗疫成功後的自由,是因為所謂的「威權制度」。不過研究中國公共衛生的尤瑞斯基立刻予以了反駁。

「我的研究表明,病毒在中國得到控制並非『威權政策』的結果,而是中國把健康置於首要位置。」尤瑞斯基表示,中國從十多年前的「非典」疫情中吸取了足夠的教訓。

尤瑞斯基認為,經「非典」一役,中國政府認識到了公共衛生對於國民安全的重要作用。在那之後,政府加強了對公共衛生專業人員的培訓,並開發了躋身世界最先進水平的疾病檢測系統。面對本次猝不及防的疫情,中國迅速調動資源,成功地在三個月內將本國疫情基本控制住。

除了在「非典」疫情中吸取的經驗,尤瑞斯基認為,中國在其他方面的抗疫措施同樣值得美國學習。

今年10月,青島居民進行核酸檢測 來源:澎湃影像平臺

在沒有安全或被證實有效的疫苗和治療手段前,中國依靠藥物之外的措施擊敗了疫情。比如通過早期檢測、隔離、治療和追蹤密切接觸者等手段,中國成功控制了感染源,並阻斷了病毒傳播渠道。中國要求民眾佩戴口罩、敦促人們通過洗手、家庭消毒、室內通風等手段保持衛生,在疫情期間實施居家令,並動員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進行大範圍的體溫監測工作。

尤瑞斯基還提到,「非典」疫情暴露了中國公共衛生體系的嚴重弱點,但中國及時彌補漏洞,對公共衛生體系進行了改革。相比之下,新冠疫情也暴露了美國公共衛生系統的缺陷,然而與中國不同,川普政府非但沒有積極應對,反而進一步破壞了公共衛生系統,比如大幅度削減了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以及疫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下稱美疾控中心)的預算。這些做法極大削弱了美國對疫情大流行的應對能力。

「川普政府削減公共衛生基礎設施資金,等同於對美國民眾的健康撤資,是不應該發生的。」她補充道。

尤瑞斯基認為,美國還應該對自己的國際合作策略進行反省。她舉例稱,在「非典」暴發後,美疾控中心曾與中國建立了合作關係,疾控中心一度有10名美國專家在中國工作。但自川普政府上臺後,這些職位被大幅削減。到本次疫情暴發時,這些合作項目已經縮減到只有一兩名骨幹人員。

「我希望美國新政府能把公共衛生置於優先地位,」尤瑞斯基說,「擁有健康實際上是所有人的權利。」

如今臨近感恩節,美國疫情仍在持續惡化,日新增病例屢破紀錄。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數據,截至北京時間25日下午12時25分,美國累計新冠確診病例12591225例,累計死亡259881例。

美國日新增病例走勢圖 來源: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

相比之下,中國抗疫早已得到多方認可和稱讚,也曾收穫不少羨慕。

今年8月,當走出疫情的中國民眾「狂歡」時,法新社(AFP)用「(Wuhan Wave)」報導了「回歸正常生活的武漢人。」這一報導還得到了英國《衛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西方主流媒體接連轉載,不少外國網民表達了對中國的豔羨之情。10月10日,西班牙《世界報》也通過在華西班牙人的視角,點讚了中國的抗疫成就。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高級顧問布魯斯·艾爾沃德曾對中國「戰疫」給出這樣評價:「我們要認識到武漢人民所做的貢獻,世界欠你們的。當這場疫情過去,希望有機會代表世界再一次感謝武漢人民,我知道在這次疫情過程中,中國人民奉獻很多。」

來源|觀察者網 文/劉程輝

熱點視頻推薦��

��

原標題:《美學者:我渴望中國那樣的自由》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美學者:我渴望中國那樣的自由
    原創 劉程輝 觀察者網 收錄於話題#美國疫情24個「我生活在一個民主國家,但隨著感恩節的臨近,我發現自己渴望在中國看到的那種自由。」進入秋冬,美國疫情再度瀕臨失控。
  • 大陸粉碎了自由秩序?美學者:讓臺灣擁有核武器!
    編輯:虎威軍 校對:查爾斯 前些日子,美國一名學者叫囂,聲稱:中國大陸破壞了二戰以來的自由秩序,禁止臺灣擁有核武器,如今是時候讓臺灣也擁有核武器了。
  • 大陸粉碎了自由秩序?美學者:讓臺灣擁有核武器!
    編輯:虎威軍 校對:查爾斯 前些日子,美國一名學者叫囂,聲稱:中國大陸破壞了二戰以來的自由秩序,禁止臺灣擁有核武器,如今是時候讓臺灣也擁有核武器了。
  • The Monkees《I Wanna Be Free》我渴望自由
    The Monkees《I Wanna Be Free》我渴望自由I wanna be free我渴望自由Like the blue birds flying by me就像藍鳥從我頭頂飛過Like the waves out on the blue sea就像在藍色大海裡激起的浪花If
  • 美國學者:我渴望中國人那種自由
    美國學者:我渴望中國人那種自由 2020-11-25 09: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美專家:我渴望中國人那種自由
    但隨著感恩節臨近,我渴望在中國見到的那種自由。在中國,人們如今可以自由出行,想去哪裡就去哪裡。很多美國人或許認為,中國人能夠享受這種自由,是因為中國的威權制度。作為一名研究中國公共衛生的學者,我認為答案不止於此。
  • 美學者稱中國未來將超越美國 成基督徒最多國家
    「中國將在15年後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信仰基督教人數最多的國家」,美國普度大學中國宗教問題學者楊鳳崗的這一論調近日引發英美媒體關注。他稱通過「計算」得出結論:中國的基督徒將在2025年達到1.6億,到2030年超過2.47億。國家宗教事務局前局長葉小文23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這種預測的方式和方法本身就不科學,明顯存在誇大的成分。
  •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自由,而真正的自由是心靈的自由
    我本不是世俗的人,卻不得不變得世俗,來迎合這樣世俗的社會。這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無奈與不得已。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自由,而真正的自由,是不被世俗所約束,是以自律為前提的勇敢做自己,是一種不違背良知和道義的身心釋放與解脫,是超然物外又身在其中的坦蕩胸懷,是從正軌出發抵達心靈的自由。
  • JOJO系:從替身看角色,自由的徐倫和渴望聯繫的石之自由
    JOJO黃金精神進入到了最後的第六部,空條承太郎的女兒徐倫身上,而這部的主題也是徐倫的替身名「石之自由」,以自由的名義。 石之自由是在徐倫失去自由時覺醒而賦予的名字,但有趣的是徐倫雖然把替身的名字命名為自由但替身的能力「繩索」卻和自由沒什麼關係。
  • 清平樂王凱:與其說官家愛張妼晗,不如說他愛的是渴望自由的本我
    在我看來,與其說官家愛張妼晗,不如說他愛的是渴望自由的「本我」,一份自己想卻不敢的自由心境在張妼晗身上得到釋放。01、官家規矩的桎梏,從前朝延伸後宮在《清平樂》前兩集少年官家與生母的愛而不得,繼母的威嚴施壓下,他朝堂上想要親政卻被規矩桎梏住,後宮中更是被逼娶了自己不愛的郭皇后。
  • 提線木偶也渴望自由
    每天上班的路上,總能看見一隻斷了線的風箏掛在河邊的樹枝上,久久飛不走,或許斷了線的那瞬間他激動自己得到夢寐以求的自由了,誰又能想到下一秒掛在枝丫上久久離不開呢……自由是多麼讓人羨慕的一件事情啊,是我們一輩子都在追求的境界……禁錮的愛就像那根風箏線
  • 堅持~關於我想要的自由!
    覺得長大意味著自由,可以不用做作業,可以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可當我們長大後,才發現事實並不如我們小時候期盼的那樣美好,似乎你能幹的事情甚至越來越少,大多數事情父母不束縛你,但你卻被無形的規則束縛,到處都會讓你感覺不自由,所以,我們又開始眷戀小時候的無憂無慮,甚至懷念學校的日子。
  • 美學者花40年翻譯《金瓶梅》 曾因情色內容興奮
    原標題:美學者花40年翻譯《金瓶梅》 曾因情色內容興奮  1950年,當芮效衛(戴維·託德·羅伊)走進中國南京一個二手書書店時,他還是一名年僅16歲的美國傳教士的孩子。他想看看那裡有沒有色情讀物。他的「獵物」是一本內容未經刪節的《金瓶梅》。  這本聲名狼藉的色情小說講述了一個腐敗商人一生的起起伏伏。
  • 倉央嘉措:想愛,想自由,我只是太渴望做「自己」的少年
    「若不是命運的作弄,我還是那個鮮衣怒馬縱情歌唱的少年。我尋找我的天涯,夢想爬上月亮,……我是如此渴望自由快樂的生活,希望過一場有愛的人生……」任誰讀了這段文字,都懂得這是一個充滿狂放的夢想,渴望獲得愛和自由的少年。 可是,一旦這個少年,有了「活佛」的身份,是不是連你也會感慨命運的捉弄?
  • 初中半命題作文:我渴望成功600字
    我渴望成功600字     有的人渴望自由,因為自由的生活是無拘無束的。有的人渴望飛翔,因為可以清楚的看清世界萬物的奧妙,讓人有一種充實的快感……可是我不像你們那樣想,我渴望成功,因為我認為成功的感覺是世界上最美的享受,它能給我帶來一種由然而生的力量催使我勇敢堅強的往前進。
  • 指揮家鄭明勳:威爾第的《安魂曲》渴望自由(圖)
    指揮家鄭明勳:威爾第的《安魂曲》渴望自由(圖) 2014-05-30 08:41:22這也是鄭明勳與大劇院管弦樂團、合唱團以及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合唱團的首度合作。  威爾第的《安魂曲》創作於1873年至1874年間,這是威爾第為追憶作曲家羅西尼與義大利詩人、小說家曼佐尼而作的。威爾第將對這兩位藝術家的敬仰之情化作音符,創作出了《安魂曲》。尤其是第二樂章「最後審判日」極富戲劇性,將人之不安、恐懼、懺悔、敬畏、虔誠、希望等複雜深邃的情感展露無遺。
  • 「翼」起享受自由人生 HTC新渴望VC正式上市
    (2012年4月19日,北京)全球手機創新與設計的領導者HTC與中國電信合作的HTC新渴望VC正式上市,這款產品融合了將時尚設計和全面的功能,並延續了HTC一貫的優秀體驗。HTC新渴望VC的零售價僅為1999元,並將享受中國電信天翼套餐政策。
  • 在「進階的觀音橋」 我聞到了「自由的氣息」
    最近「自由的氣息」一詞很火啊!雖然有點汙……得了,您還是百度去吧!當有人問我,重慶最繁榮的商業街,最能彰顯「重慶經濟」的地方,那便是江北區觀音橋了,如今的觀音橋步行街,地位並不下於「網紅」的解放碑。之所以說它繁榮,那是因為它的確太合年輕人的口味了,一個最具活力的商業步行街上,頂著「最潮最時尚」的標籤,將「自由的氣息」散播開來,讓本就渴望各種自由的年輕人們吸進肺裡,深入骨髓;當然,除了紅鼎國際那長長的等待趕「上班」電梯的隊伍,那些「焦麻了」的臉上,表達的是一種無奈——觀音橋的生活很自由,上班嘛,還不能自由……是「自由
  • 人生中最無形可貴的是自由 汪蘇瀧想用《白鴿》唱出對天空的渴望
    從古至今,人們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就是自由,不論是金錢還是至高無上的權利,都沒有自由來的真實。自由是最美好的嚮往,每當我們看向天空,思緒都會化作鳥兒飛向雲層,就像伍佰在《白鴿》中唱到的那樣,"縱然帶著永遠的傷口,至少我還擁有自由"。
  • 指揮家鄭明勳:威爾第的《安魂曲》渴望自由
    這也是鄭明勳與大劇院管弦樂團、合唱團以及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合唱團的首度合作。  威爾第的《安魂曲》創作於1873年至1874年間,這是威爾第為追憶作曲家羅西尼與義大利詩人、小說家曼佐尼而作的。威爾第將對這兩位藝術家的敬仰之情化作音符,創作出了《安魂曲》。尤其是第二樂章「最後審判日」極富戲劇性,將人之不安、恐懼、懺悔、敬畏、虔誠、希望等複雜深邃的情感展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