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又到中秋節了。巧合的是,2020年的中秋節與國慶節是同一天。中秋節是八月十五日,國慶節是十月一日,怎麼會是同一天呢?很多小夥伴很困惑,其實,這是因為使用了不同的曆法,農曆和公曆。而說到農曆和公曆,就不得不說陰曆和陽曆。因為農曆和公曆就分別來自陰曆和陽曆,卻又比陰曆和陽曆更加科學,更加具有實用性。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是分不清陰曆、陽曆、公曆、農曆的,下面我們就來說道說道。
陰曆即太陰曆,是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被稱為殷歷、夏曆、古歷、漢歷、黃曆、舊曆等。陰曆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曆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曆法。但這種曆法是有缺點的,因為月亮繞地球一周約為29天半,如以12個月為一年,則一年只有354天或者355天,過十多年,就有六月飛雪、臘月酷熱、冬夏倒置的毛病。所以後來人們不斷改進,就出現了陰陽曆法,也就是陰曆和陽曆的結合。
陽曆即太陽曆,它是以太陽周年視運動周期(即回歸年,約等於365.2422日)為一年,一年劃分成12個月,它與月亮運動毫無關係。根據陽曆日期,可知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合理指導農業生產等事。今年一月一日至明年一月一日謂之一年,年長本應與歲實(回歸年)相等,然而一年之日數,必須是整數,不便將奇零之時數計入,故以365日為一年,每年餘5小時48分46秒,至四年約滿一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為閏日,這一年稱為閏年。但四年一閏,實際時間為23時15分4秒,又超過了44分56秒,故每滿百年廢一閏,至第400年又不廢。這樣每400年減三閏,總計超過2小時53分20秒,大約八個400年後,即3200年後,再補足這一日之差。
公曆的標準名稱為格里高利曆,是現在國際通用的曆法,是一種陽曆。陽曆是太陽曆的簡稱,這種曆法與地球環繞太陽的周年運動有關,與月相無關。格里高利曆為西方的曆法,故又名西曆。中國從辛亥革命後即自民國元年採用格里高利曆,故又名國曆。格列高利歷採用公元紀年,以耶穌降生那一年為公元元年,今年是公元2020年。現因全球通用,公用之曆法,故稱公曆。
農曆是我國傳統曆法,也是今天老百姓使用的曆法,民間一般稱為陰曆,還有華歷、夏曆、漢歷、中歷等名稱,但農曆並不是陰曆,而是一種陰陽合曆,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及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所以,陽曆有閏日、閏年,而農曆卻有閏月、閏年。公曆有大月、小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平年二月28天,閏年二月29天。農曆也有大月、小月,但大月30天,小月29天,二月也不例外。陰曆、陽曆每年都只有12個月,而農曆每年可能有13個月。因為農曆是取月相變化周期為月的長度,所以根據農曆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漲落,又可大概掌握四季更替。
二十四節氣是農曆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地球上寒暑季節的變化(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故屬太陽曆,但農曆實際日期為陰曆性質,故二十四節氣無法與農曆日期相對應,反而與同屬太陽曆性質的公曆日期基本對應。二十四節氣是24個時間點,即太陽運行至某黃經度的時間點,"點"具體落在哪天,那是天體運動的自然結果,得由專家測算。現代二十四節氣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頒發的《天文年曆》為準。
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上元、中元、端午、中秋,都是農曆節日,在農曆上日期都是固定的。但同為傳統節日的清明和冬至,農曆日期卻不固定,這是因為清明和冬至屬二十四節氣,需要根據當年的節氣推算,所以日期不固定。而勞動節、國慶節則是中國採用公曆紀年後設立的節日,公曆日期是固定的,但農曆日期卻不固定。正是因為採用了不同的曆法,所以,才有了中秋節和國慶節為同一天的情況。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