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樓影院,樓主專門推薦值得看的好電影,以及介紹電光幻影如何發生。
做影評的公號很多,但少有像他們一樣每篇觀影指南都值得收藏。
不毒舌,不喧譁,不八卦,卻能恰好說出你心中的所思所想所惑。
接頭線人、監聽、槍戰…今天推薦的「火線」,將為你全方位解鎖巴爾的摩警方懲治當地肆虐的販毒團夥的各種刑偵手段。
24樓影院
movie24luo
長按後希望你喜歡
|本文首發於24樓影院。
了解樓主的你們一定都知道,樓主大概看過這些美劇:
24小時欲望都市迷失CSI絕命毒師大西洋帝國冰與火之歌帝國廣告狂人傲骨賢妻生活大爆炸老爸老媽浪漫史好漢兩個半犯罪心理實習醫生格蕾羅馬血戰太平洋兄弟連絕望的主婦緋聞女孩籃球兄弟吸血鬼日記美眉校探黑道家族靈異妙探超感神探律政狂鯊海軍罪案調查處波士頓法律同志亦凡人無恥家庭行屍走肉行屍之懼摩登家庭兄弟連冰血暴真實人生真探紙牌屋女子監獄六尺之下毒梟...
(還有老友記、越獄這種大家都看過的,樓主就不說了...)
看了這麼多,很多都非常牛,但有一部,是樓主每次和熱愛美劇的人聊天時,一定會推薦的,那就是「火線」。
但聽過這部劇的人不多,在豆瓣評分的人只有5000,但得分很高:
但在美國,這是一部傳奇電視劇。在IMDB的最受歡迎的美劇中,它排第五:
評分高達9.4:
這部2002年開拍的美劇,在「帝國」雜誌2008年最偉大的美劇評選中,排在第八,刁鑽的影評人給「火線」的每一季都打出了五星的滿分:
並且入選了「時代」周刊的年度十佳(該雜誌的資深政治評論家喬伊·克萊恩曾經說過:「火線」沒拿過艾美獎?「火線」該拿諾貝爾文學獎!)
就連一直傲嬌的英國人都在衛報發文章說,為什麼BBC拍不出這樣的神劇。
火線也是歐巴馬、Eminem好多美國名人最愛的美劇。
圖片是歐巴馬和火線的主創做了一次訪談...至於為什麼,往下看
這部美劇講述的是巴爾的摩警方如何通過線人、監聽等刑偵手段懲治當地肆虐的販毒團夥的故事。英文名「the wire」直譯過來其實就是監聽線的意思。
這部劇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真實,太真實了!不僅全部都在巴爾的摩真實取景:
而且整部劇沒有背景音樂(除了片頭片尾),只有交談,走路,汽車,槍聲等等一切原始的聲音。
導演狠了心要拍真實到殘忍的片子。
劇中的主線,主人物都是根據真實事件、真實人物改編的。
譬如說劇中主角之一,刑警Bunk的人物原型就是巴爾的摩警察局裡一個別名也是Bunk的警察。
編劇在寫這個人物時,大量參照了真實的原型,譬如他們都喜歡抽雪茄。
劇中另外一個讓人深刻的角色Bubbles也有真實原型:一個做了警察線人的癮君子,和劇中Bubbles的人設一樣。
至於劇中樓主最愛的人物Omar身上發生的故事,就是雜糅了巴爾的摩從80年代到21世紀最著名的幾個專門搶劫毒販的大罪犯的故事。
這部劇的主創David Simon(就是上面和歐巴馬做訪談的人)本身就是Baltimore太陽報的資深記者,對城市的各個方面都深有了解。
而連續劇的其他編劇亦大有來頭,如Dennis Lehane就是著名的小說家,其最有名的作品就是被Clint Eastwood改變成電影並一舉贏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神秘河」。
而且劇中出現的很多警察、罪犯都是由真實的警察、罪犯來扮演的。
在劇場裡,還會有劇中的人物原型及時與演員溝通,以還原最真實的人物。
除了人物本身很真實,在塑造故事時,火線在細節上也做得非常好。
譬如劇中的臺詞有大量是街頭文化黑人俚語,還有黑幫的黑話,在IMDB上一些看過這部劇的美國人都表示,有很多話自己聽不懂。
在故事和人設上,這部劇都在儘可能的與真實世界靠近。所以在這部劇中,每個人都不會簡單被臉譜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自己的邏輯,自己做事的準則,而不是簡單的被歸為好人還是壞人。
這是樓主看過的,人物角色最豐富的劇。
一共拍了五季的火線,從第一季的警察系統、毒販體系,到第二季的碼頭工會,第三季逐漸加入了政治圈,教育圈,到第五季的報社系統。再加上一些個體的邊緣人,整個劇塑造了至少四五十個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劇中絕對不會有主角光環或者反派醜化這種東西,無論是主角還是反派,沒有絕對的善惡,絕對的對錯,適者生存。
也許是因為每個人物的故事太真實,後來每一季收工後,劇中演員都會聚在一起,懷念那些死去的角色。
而且拍這部的演員都演得挺出色,譬如一心想要抓拿罪犯,但最後在殘忍的鬥爭中迷失了自己的偵探McNulty:
還有樓主最愛的人物Omar,他的職業就是搶匪,但他不搶窮人,專門搶毒販錢:
也就是世界上膽子最大的搶匪,而且毒販們還真的不敢惹他,毒販狠,他總是可以比他們更狠。
這個天不拍地不怕的搶匪其實充滿正義,毒販要他交代出他的愛人的下落,但被打得快死了,也不肯說:
但最後他死了,是被一個持槍的小孩殺死的:
編劇就是這麼不講人情,用了大量篇幅塑造出來的人物,說死就死。因為在巴爾的摩的黑幫地頭上,槍擊案經常上演...
而劇中那個為了吸毒什麼都做得出來的癮君子Bubble,在路邊飾演這個角色時,一個路人走了過來給了演員Andre Royo一包海洛因,說他看起來需要吸一點。
後來Andre Royo把這件事稱為自己的路邊奧斯卡頒獎禮。
美國小說家Stephen King則說劇中那個為販毒團夥的頭目賣命、殺人不眨眼的Snoop是美國電視史上最可怕的女魔頭。
強大的卡司加上厲害的編劇,造就了厲害的連續劇。但是如果僅僅是如此,它可能充其量不過是一部好看的電視劇。真正讓「火線」鶴立雞群的是它的社會意義和社會責任感。
導演說過,他就是想將Baltimore的真實面目完完全全地展現出來。在拍攝這些故事時,完全是以一種旁觀者的視角。他把最醜陋、最動人的故事和畫面都放在你面前:
沒有背景音樂去渲染情緒,畫面真實甚至得有點粗陋,經常有種看紀錄片的感覺:
販毒小混混聚集的地方,真實還原巴爾的摩黑暗的角落:
它冷冰冰赤裸裸惡狠狠地拷問某些現實的無可逃避的東西,不褒揚不貶低不逃避不衝動。
鏡頭客觀真實,劇本詳實全面,所以有人談起這部劇會說它是「史書」,或者是電視劇名著。
在去年巴爾的摩騷亂(一名黑人青年被執法警方誤殺,然後爆發了大規模的示威)發生後,也有人推薦這部美劇。認為這是了解案件發生地巴爾的摩最好的素材。
而且通過內容的深度,它讓每個看這個劇的人都對社會制度產生反思。
譬如,第四季中通過四個孩子的境遇,「The Wire」展現了環境對兒童的主要性和決定性。
還有,它對民主政治的黑暗面(如募集基金、交換利益等)的描述。
對底層人民無法掙脫悲慘命運的刻畫。
都在傳達著重要的信息。
但可能也正因為如此,「The Wire」的商業性和受歡迎度一直不高。觀眾喜歡看的是娛樂性十足或者輕鬆愉悅的東西。殘酷而不斷引發你思考的東西,註定不會太受歡迎。
但如果你看了,一定不會後悔。哪裡找資源?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