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那城的城君 那一座城
前兩天,日本推出了一條新政:從2021年夏天開始,為搬到福島核電站周邊的家庭發放200萬日元(折合約為12.5萬人民幣)的補貼。
星星之火,光速燎原。
網友們紛紛吐槽:這金額還不至於讓我冒生命危險。
福島,原本只是一個不太起眼的東北小城。
卻因為2011年的那場事故,臭名遠揚。
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福島一蹶不振,硬生生變成了一座「鬼城」。
日本福島縣的現狀,拍攝於2019年。圖/百度貼吧@啊咔咔咔咔咔
全球各地的人們,甚至包括日本本土的民眾。
提到福島時,腦子裡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蹦出來的想法,就是「核洩漏」。
條件反射般,他們牴觸著所有和福島有關的一切人和物。
九年多過去了,福島至今還一直活在核洩漏的夢魘下,無法掙脫。
福島核電站周圍仍有部分區域限制進入,雖然允許汽車通行,但是禁止下車停留。圖/百度貼吧@啊咔咔咔咔咔
01
核事故後的福島
一座被遺棄的城市
在我們看來荒誕至極的補貼新政背後,是福島又一次想要翻身的無奈之舉。
明年3月,就是福島核事故的十周年了。
這不是一個多麼值得慶祝或紀念的日子,但一個十年過去,卻喚醒了人們對它的關注。
關注災後十年的它,有沒有重新站起來。
答案當然是,沒有。
不然,福島何苦出此下策。
福島第一核電站。圖/網絡
在2011年以前,福島核電站是全世界最大的核電站,帶著福島人的榮耀和自豪。
但萬萬沒想到,噩夢來得如此之快。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海域發生了芮氏9.0級地震,引發了強烈海嘯。
福島核電站因海水灌入導致斷電,其4個核反應堆中有3個先後發生爆炸和堆芯熔毀。
圖/《福島50死士》預告
福島開始進入核緊急狀態,核電站方圓3公裡內的居民全部被疏散。
圖/《又見日本》
隨後,日本經濟產業省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宣布,受地震影響,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放射性物質洩漏到了外部。
緊急疏散範圍擴大至核電站方圓20公裡,最多時疏散了47萬災民。
方圓20公裡是「強制疏散區」,也就是所謂的「禁區」;方圓20公裡至30公裡之間的範圍則是「緊急疏散準備區」。圖/網絡
當年,我們看著那些避難的福島居民,排著隊一個一個地走進了避難所。
圖/《又見日本》
在核事故發生七年以後,也就是2018年,日本《朝日新聞》披露,依然還有7.3萬人「滯留」在避難所裡。
而據最新報導,現在就變得地廣人稀的福島,人更少了。
福島在全日本47個都道府縣中面積就排第三位,人口在全日本排第二十位。圖/網絡
當地只有約1.8萬人,其中65歲以上的老人佔了四成。
周邊12個市鎮的人口,仍徘徊在基本戶籍人數的20%左右。
為了鼓勵撤離人員返回、鼓勵福島外的人遷入,當地政府只能祭出了補貼大招。
偌大的福島,還殘留著當年大家撤離時的模樣。
不只是荒,更是雜亂無章的。
2017年,一名來自馬來西亞的攝影師Keow Wee Loong和他的朋友潛入福島,捕捉下了核事故後最真實的福島。
被廢棄的浪江車站。圖/網絡
整條街道,安靜得就像被世界遺棄了一般。
禁區裡的動物,也大多只留下一具具腐爛的屍骨。
戶外的植被肆意生長,高度已經足以蓋住汽車。
這家商店的內部沒有受到破壞,貨架上的東西井然有序,雜誌都定格在2011年的同一時間。
圖/網絡
在另一家超市裡,商品散落了一地。
城君仿佛看見了地震發生那一刻,人們的驚慌與無助。
圖/網絡
很多人連拿去乾洗的衣服都沒拿走,就這樣留在那邊。
圖/網絡
02
有時候,危險的不是輻射
而是人心中的恐懼
關鍵問題來了,福島現在安全嗎?
2018年,中國研究與櫻花科技中心在其官方網站「客觀日本」上發布了相關的權威消息。
比如說,從事電站廢爐的工作人員在電站區內約95%的區域可以穿一般的作業服進行作業。
再比如,核電站周圍的土壤和空氣顯示的輻射量數據都是不影響人體健康的水準。
關於這一點,B站上也有up主在這一兩年裡到福島當地測試的視頻。圖/up主「軟軟冰」
針對周邊居民的避難指示區域,在2017年4月就縮小到370平方千米。
這個面積,大約相當於日本國駐華大使館所在的北京市朝陽區的五分之四。
圖/「客觀日本」網站
日本主要城市的大氣輻射量都沒有問題,與國外的主要城市相比也大致相同。
圖/「客觀日本」網站
市場上有流通的福島縣農產品,同樣沒有問題。
福島縣產大米每年超過1000萬份以上的所有大米通過發貨前檢查,這是世界上最為嚴格級別的管理方式。
圖一為正在檢查的福島大米,圖二為「檢查完成」標籤。圖/網絡
這才有了福島大米2015年後沒有一份超標的優異成績。
除此之外,福島縣產的蔬菜、茶葉、畜產品、海產品等,自2015年4月起也都100%通過了嚴格的檢測標準值。
很多國家也都放開了對福島食品的進口限制。圖/「客觀日本」網站
日本對福島的復興充滿了信心,該縣還被選為2020年東京奧運會火炬傳遞的起點,地點設在日本頂級的足球訓練設施J村。
圖/網絡
不幸的是,這並沒有給福島帶來了什麼實質性的變化。
雖然沒有人直接死於那場核事故,但福島的一草一木早已被標上「有毒」的隱形標籤。
人們,幾乎無一例外地,談福島色變。
去商店裡採購商品,先看產地。
如果出自福島,那就可以直接說白白了,或者避而遠之。
就算是福島最出名的大米和水果,也不例外。
福島曾是日本最豐饒的農業產區。圖/網絡
為此,福島出產的所有產品,售價都會比國內其它產地的要明顯的低。這也讓福島的農民們倍感挫折。
不只是商品,福島人也是如此。
核事故發生以後,很多福島人決定遷居到外地,但不管是在公共服務方面還是孩子們在學校的生活,總會受到區別待遇。
即便如此,他們中的大多數還是不願意回到福島,寧願遠赴東京等地方工作,錢多,工作也安全。
松本菅直人,為了照顧動物,成為了在輻射區生活的唯一人。圖/網絡
甚至很多人認為,福島已經沒希望了。
在福島核事故七周年之際,有個別媒體針對主要受災的三個縣(巖手、宮城和福島),調查當地居民對該地恢復重建的信心。
最終的結果為,巖手有八成以上的人表示恢復有望,宮城是六成以上。
而福島,只有36%的人覺得可行。
如此看來,福島要贏回大家的信賴,還任重道遠。
圖/網絡
03
被誤解了太久
福島的美,你還記得嗎?
在日本,有核電站的縣很多,但大都以其所在的町、市等來命名,而福島不一樣,核電站的名字就叫「福島第一核電站」。
因此,當核事故發生了以後,很多人都以為,整個福島都發生了核洩漏。其實不然。
圖/網絡
福島核事故確實嚴重,但不至於影響福島隔離區以外的區域,而福島大熱的旅遊景點和核電站相隔甚遠。所以,去福島旅遊還是可以的。
這個季節,正是到福島遊玩的最佳時期。
這裡是日本的豪雪地區之一,下了雪的福島,景色不輸北海道,氣質媲美白川鄉!
連綿的山脈之間,隨處可見茂密的森林,清澈的山澗流水。
如果你要去日本東北地區看雪,你的榜單上一定少不了「大內宿」。
圖/行樂
大內宿的主要街道僅有300米長,兩旁排列著數十間茅草堆葺的房屋,保留著江戶時代古樸的味道。
村子盡頭的半山腰,就是欣賞大內宿雪景的最佳角度。
俯瞰著山下那一棟棟茅草屋在白雪覆蓋之下,夢幻程度絲毫不比白川鄉遜色。
圖/行樂
特別是日落時分,茅草屋外開始點上古樸的路燈,感覺就像電影裡忍者穿梭的街道,或是武士前來敲門,讓人感覺似乎一秒就穿越回江戶時代。
除了賞雪,還能看冰。在全日本淡水湖中排行第四的「豬苗代湖」,擁有著獨一無二的神秘景觀。
圖/網絡
到了冬天,美麗的天鵝會從西伯利亞遠道飛來,磐梯山麓的山風吹來,湖岸的樹木搖曳,拍打到湖水而凍結成冰,形成了美妙的「水花冰」。
圖/網絡
了解日本的人都知道,在日本的各地都有各具特色的鐵路線。
最浪漫的鐵路線,非「JR只見線」莫屬。
無論是春天的花,夏天的田,秋天的楓,還是冬天的雪,只見線都成為了日本的地方鐵道中屈指可數的存在。
JR只見線的四季美如畫。圖/日本公益財團福島縣中心上海代表處。攝影/鄉土寫真家 星賢孝
站在只見線對面的山坡上,可以看到像鏡子一樣的河面,倒映著被薄薄霧靄包裹著的「只見川第一鐵橋」。
每天固定時間會有列車從橋上駛過,當只見線列車現身的那一瞬間,真的只有親身體會才能感受到的震撼。
圖/日本旅行攻略
從年初到年尾,日本的各種大大小小的祭奠有很多。
在福島奧會津地區的柳津町,每年的1月7日,在圓藏寺都會舉行「七日堂裸祭」,據說這一傳統已經延續了上千年的歷史。
寒冷的夜裡,伴著熊熊燃燒的篝火,一群壯漢們赤裸著身體,僅靠一塊兜襠布遮羞,競相爬上113層的階梯,在本堂外用冰冷的聖水洗淨身體,一窩蜂衝入本堂內。
圖/超人媽和愛玩娃
大家擠在狹小的室內,你推我搡地搶著被蕩來蕩去的麻繩,爭先恐後地攀爬到堂內的頂梁柱上。
在所有參與裸祭的人中,還能看到不少小朋友的身影!
這樣別具一格的場景,讓人詫異又難以忘記。
圖/超人媽和愛玩娃
——
福島核事故的影響,至今依然清晰可見。
在二月份發布的日本居民及健康調查中,福島縣青少年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增加了118倍。相當於每100萬人中,就有236人患病。
更遑論那「九足章魚」和變異野豬,讓人觸目驚心。
「九足章魚」。圖/網絡
比起推出補貼政策,日本排放核汙水的計劃更是讓人擔憂。
時隔9年過去了,核電站的報廢作業遲遲沒有進展,每天還要產生170噸核汙水。
截止目前,一千多個儲水罐已經存儲了123萬噸核汙水。
核電站內密密麻麻的儲水罐。圖/巖土沿途Geotech
10月下旬,日本方面表示,已經沒有更多的地方來建造存儲罐了,他們計劃將這些核汙水排放到大海中,整個過程將持續30年。
一旦行動,不僅漁業者迄今為止的努力化為泡影,就連你我的健康也會受到威脅。
而這一筆筆帳,最終也只會算到福島的頭上。
哪怕福島再美,也不應該成為日本排放核汙水的「擋箭牌」。
參考資料:
1. 【圖文】福島的真實情況,「客觀日本」網站
2. 《又見日本》之福島地震重建咋樣了?
3. 他偷偷潛入核洩漏6年後的福島隔離區,看到了這些令人咋舌的景象,個人圖書館「旁觀霸氣側漏」
版權聲明: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作者 / 城君
· END ·
原標題:《福島,被誤解了太多年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