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電視劇《山海情》舉行媒體看片會。導演孔笙、孫墨龍,製片人侯鴻亮,演員黃軒、黃覺、熱依扎、黃覺等出席看片會。
《山海情》(原名《閩寧鎮》)海報《山海情》(原名《閩寧鎮》)由國家廣電總局策劃組織指導,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申報立項,寧夏回族自治區廣播電視局支持拍攝。該劇由金牌編劇高滿堂任劇本策劃,孔笙、孫墨龍執導,侯鴻亮任製片人,王三毛、未夕、小倔、磊子、邱玉潔、列那擔任編劇,黃軒、張嘉益、閆妮、黃覺、姚晨、陶紅等主演,郭京飛、祖峰等友情出演。看片會上,孔笙感慨,拍攝《山海情》的過程太不容易了,「這個戲劇本出得比較晚,在劇本創作過程中,因為時間關係必須提前開機,劇本沒有完全完成的情況下要開機,再加上因為疫情原因沒有辦法提前搭場景,所以整個拍攝過程感覺像和時間賽跑,各部門非常辛苦,演員們也很辛苦,我覺得能把它完成到今天這樣一個狀況,是特別不容易的事,謝謝大家的支持。」
《山海情》海報據悉,在《山海情》中,演員們基本都是用西北方言進行表演,孔笙介紹,在創作早期,大量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捕捉到一個90年代福建對口幫扶寧夏的有趣細節,「福建人來以後聽不懂當地話,當地人聽不懂福建話,所以他們一開始首先要過語言關,當我們去了西海固以後,覺得他們的性格、喜怒哀樂更適合用方言。」而且考慮到劇情需要,溝通障礙是扶貧工作要面臨的真實困難之一,再加上方言的運用,能展現濃鬱又深厚的地域文化,豐富人物形象,幫助觀眾入戲,所以《山海情》堅持用了方言,也用了大量西北演員。
《山海情》海報可是,在演員學習了寧夏方言之後,又很快發現了問題——現場的工作人員聽不懂臺詞,工作很難配合進行。「為了拍攝效果,為了播出時全國人民都聽得懂,也由於西北地域遼闊,我們參考了寧夏和西安等各地方言,組合形成了劇中的泛西北話,福建方言採用的是福建普通話。」孔笙表示,這件事情讓主創們很感慨,「當年福建的扶貧工作人員來到這裡以後,面對的溝通問題肯定比我們多。」侯鴻亮作為製片人,回憶起2019年10月底接受了電視劇《山海情》的創作任務,「提出的要求特別高,要做一部『平民視角、國家敘事、國際表達』的作品,這是我們做影視人的理想,能真的實現拍出這樣一部作品,我們一開始沒有想到。大家在時間這麼緊張的情況下沒有放鬆要求,導演到今天還會去機房,孫導他們昨晚一直弄到半夜,整個公司團隊在加班加點,這特別難得,我覺得這是我們做作品的態度,就是遺憾時間太短了,真的太難了。」
黃軒 飾 馬得福黃軒在《山海情》中飾演基層幹部馬得福。「我是西北人,夢想是在西北這片土地上說著西北的方言,演一個西北的故事,我也一直非常想和孔笙導演合作,接到這個戲的邀請時,覺得像圓了夢。」他也表示,飾演馬得福,是他第一次如此近距離接觸和走入基層幹部的生活。黃軒介紹,《山海情》的拍攝環境相當艱苦,「想找一個納涼的地方都沒有,沒有水沒有電,寸草不生。」演員尤勇智也表示,劇中呈現出來的環境,確實也是主創團隊們真實生活工作了5個月的環境,「村子從沒有樹到有樹,從地窩子到土坯房、磚房,一步一步這麼過來,導演整個的拍攝節奏也是如此。」這不由得讓主創們感嘆扶貧幹部們和鄉親們的不易,「在這樣的地方要重新建立一個家園,還要建成現在的塞上江南,是不可思議的。真的覺得他們(扶貧幹部)非常不容易,而且他們是希望、是光,能帶領這麼多人脫貧致富,在這裡由衷地向他們致敬。」黃軒這樣說道。
黃覺 飾 凌一農據說,黃軒在《山海情》幾個月的創作中,全情投入,殺青的時候竟然不捨得大哭了一場。黃覺也表示,《山海情》是他近年來印象最深刻,也最享受創作過程的劇組,「我記得殺青那天,祖峰喝了一點酒,拉著我的手說好多年沒拍過那麼過癮的戲了。」熱依扎則分享了她個人獨特的感受:「很感謝導演和團隊願意用一個哺乳期的女演員。」她坦言,做為女演員有了「母親」這一新身份時,既想投入到新生活,完成母親的責任,可又害怕失去自己熱愛的職業。她表示,自己去面試《山海情》時,只是抱著「讓導演知道還有我這麼個演員存在」的心態,卻沒想到正午陽光真的選擇了自己。「我和公司說,你問問他們願不願意用哺乳期的媽媽,我擔心自己會不會給大家帶來麻煩,但他們說沒關係,他們曾經也遇到過這種情況,我很感動大家給我的理解和支持。我的新身份讓我感到焦慮,但是我飾演的『水花』,卻教了我怎麼當一個媽媽,這個是很難得的,我學會要永遠帶著笑容去面對前方生活的不確定性。」
尤勇智在看片會上感謝了導演孔笙,「我們特別感謝《山海情》的『主廚』孔笙先生,給我們做了一桌『好菜』,我拍了30年戲,我覺得今年夏天我很幸福。」
最後,孔笙邀請大家觀看《山海情》這部作品的方言版本,「大家有機會有時間一定看一看方言版,它是原滋原味的,是接了我們的心、接了我們地氣的一個版本。」
1月12日,《山海情》將正式登陸浙江衛視、北京衛視、東方衛視、東南衛視、寧夏衛視、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播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