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2020年12月12日【泉州府四周年&府裡開府一載】上半場回顧文章。
與往年酒店舉辦的年會不同,本年度周年慶分為上午【擁抱鯉城】徒步活動+下午【打道回府,鬧熱鬧熱】派對晚宴。
趣味多多,一起來回顧一下~
經過開元寺東塔,走進紫雲屏後的象峰巷。《泉州市地名錄》一書解釋:「此處有一小丘陵似象峰,故名象峰巷。」 這其中的芥子書屋就是鬧中取靜的好所在~這是一家極有特色的書店,是美好生活旗下的小店之一,更多是以公益漂流圖書館的身份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此處設置了蓋章打卡~
古城泉州文化積澱深厚,宋代泉州知州王十朋曾以對聯「八閩形勝無雙地,四海人文第一邦」來表達對泉州人文的讚嘆,光是小小一條西街就出過不少「聖人」。沿著開元寺,隊伍往培元中學方向前行,南宋宰相曾從龍的府邸曾在曾井巷內。相傳,其母母親臨產時正在井邊洗衣服,「急產於井盤」,曾從龍狀元及第後,後人為了紀念他刻石「狀元井」,豎於井旁牆上。故宅已廢,狀元井尚在。隊伍來到新華路臨街而立的書想所,這是一個以書承載知識的複合空間,正如店中的標語所說,「好好讀書,總有個夢想在等你」。不妨在某個悠閒的午後,移步換景,坐在玻璃窗旁,看著熱鬧繁華的街道,靜下心來享受書中的舒適,領略到古城的文字之美。此處設置了蓋章打卡,感謝書想所提供的5元代金券~
離開書想所後繼續走街串巷,象峰巷尾的65號是歷史悠久的鐵爐廟。此前該廟是位於新門街龍頭山,千年前,五代時期晉江王留從效曾在該處冶鐵,後人在冶鐵處建起一座廟宇,供奉留從效冶煉泉州第一爐鐵所用的冶鐵爐,所以這座廟宇稱為「鐵爐廟」。廟嵌有明代成化八年(1472年)泉州知府徐源等人立的《鐵爐廟記》石碑,上面記載泉州曾從龍進京趕考前,曾到廟裡禱告,在第二年的宋代慶元五年(1199年)高中狀元,於是曾從龍返鄉後重修鐵爐廟。再往裡走便是歷代名士極多的甲第巷,從唐朝的著名文人,到近代的頂尖科學家,都在這裡留下印記。這其中最主要的當屬唐中期著名的文學家、詩人和教育家、泉州有史以來登科甲第一人——歐陽詹。如今歐陽詹故居已經不復存在,但在故居範圍內建有「泉郡甲第宮」,宮前的碑文講述著歐陽詹故居曾經的所在。*眾人被巷子裡的鐵窗槍孔所吸引
隨後,來到源和1916。其前身是創辦於1916年的「百年老字號」源和堂蜜餞廠,李幹、加應子、鹹金棗……嗯,這是閩南古早的甜蜜~年代感極強的老廠區裡增加了不少新潮液態,深受青年朋友們的喜歡~
「我想在泉州做一種嘗試,做一個盒子社區的嘗試。一個盒子一個居住的家,盒子不大,只有幾平方米,盒子外的空間,全是社區人人共享的。」 位於泉州古城新門文旅街區的蔬菜公司舊址,著名建築師青山周平實現了他的創意。感謝盒子社區在當天為泉州府粉絲提供了免費入場的福利~
泉州府這四年來,是通過一場又一場的徒步等活動,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擁抱身邊人,擁抱古城。而盒子社區則是通過新住宿方式和空間,架起城中人的觸感交際。我們之間,不謀而合。於是藉由社區裡「白日夢」主題展的機會,泉州府將這四年的夢呈現於此,並告訴大家,「吹」出來的泉州府夢遊記,也有你的一份。人與人之間的溫度,也遠不止於此。
過去三年的總結分享會,是在酒店裡進行,今年,就在盒子做個簡短的總結吧~過去種種,歷歷在目,總而言之,感謝新老朋友的支持與喜愛!
而後坐在後城140號古大厝裡的天井中,感受一番「坐在天井裡,講天掠皇帝,練仙打喙鼓「~
作為泉州本地的茶飲品牌,壺見做足了本地特色——閩式茶飲,譬如隨時隨地喝的四果湯,就是閩南人的愛~感謝壺見為此次徒步活動參與者提供了飲品自提券!此處設置了蓋章打卡~
「一條中山路,半部泉州史」,沿著中山路走一趟,泉山門、中山公園、威遠樓、府文廟、天后宮等歷史遺存見證著泉州從盛唐至今的文脈。再次帶領著隊伍走向泉州府徒步第一期曾走過的中山路,是感動也是歡喜。
沿著中山路,經過鐘樓,來到威遠樓旁的伯勒番仔樓,打卡「乘風破浪姐姐「拍攝地。感謝紅咖茶鋪提供的四果湯,讓一路徒步到中午的參與者們有了小憩補給的場所。伯勒番仔樓內的敘杯,也是此次活動的打卡點,參與者可持活動蓋章本憑證,到店免費品嘗指定雞尾酒一杯哦~
府裡作為複合空間,吸納了不少同樣深愛著這座城市的夥伴入駐,其中島嶼入口革研所就是一個。當天,參與者們來到展館中參與互動,獲得了特別定製的聯名皮牌哦~
/
如果萬事開頭難
那麼結局一定得要圓滿
「疫情之後,我要……」
那時的我們蝸居家中
看似平常的小事,成了當時最迫切的願望
所以啊,人生很短
用力地去擁抱熱愛的一切吧!
▪️擁抱打卡/歡迎投稿
|留言互動|
/
不管走多遠
西街都有一個府裡
等你打道回府
千萬別走開,這是周年慶回顧文徒步篇,還有精彩派對等你來回顧,期待公眾號【府裡】的推送!
府裡∙閩南城市複合空間
對面視覺、一號地點盒子社區
潤物無聲、鯉城文旅
壺見、伯勒番仔樓、未來有印、島嶼入口
敘杯、麒麒商店、芥子書屋、樹下100
🙏平安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