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來處與使命 - 中國教育新聞網

2020-12-25 中國教育新聞網

中國詩歌學會決定自今年起,每年的6月為「中國詩歌童詩月」。這是該學會繼今年5月5日(艾青忌日)倡議每年5月為「中國詩歌艾青月」後,面向詩人和詩歌愛好者發起的又一次全國總動員。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兼詩歌愛好者,筆者有一些關於詩歌功用的思考,願與讀者諸君分享。

大約在5萬至8萬年前,可能是本能因素(平克觀點),可能是基因突變(喬姆斯基觀點),也可能是漸進演變(埃弗裡特觀點),人類有了比較成熟的語言,於是以交流表達求得生存機會、以藝術創造求得繁衍生息的能力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並進而讓人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

從最開始討論部落計劃,決定哪些男人留下照顧女人、孩子,哪些男人外出採集、狩獵、覓食,到分享附近動物出沒信息、辨別動物氣味和腳印;從「嗚嗚喔喔」、「杭育杭育」,到「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卿雲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從「約翰看見瑪麗」「這是毒蛇,那是山羊」,到「此人見過萬物,足跡遍及天邊;他通曉一切,嘗盡苦辣甜酸」(《吉爾伽美什》)、「愛情,眾水不能熄滅,大水也不能淹沒,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財寶要換愛情,就全被藐視」(《聖經·雅歌》)……這些語言活動顯然不是結繩記事所能勝任的,必須要由那些具有言語天分的人進行總結,並用詩歌形式固定下來,才有可能被部落的年幼者記住,作為寶貴的精神遺產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諸後世。人類千萬年的文化積累,五千多年文字記載的文明成果,就是這樣通過礦石、陶土、紙莎草、木牘、竹帛、紙張、羊皮卷、金屬、塑料、雲空間等載體的傳承,以算術級數、幾何級數、指數級數的量級發揚光大,於是一個生理年齡只有十七八歲的高中生,卻可能擁有五千多年記憶的文明年齡。語言、記憶、分享、合作、藝術、探索——這就是現代智人在六七萬年前離開東非大裂谷的時候,雖然只有一萬人的規模,卻能繁衍出今天77億人的原因之所在。

認知優勢、語言天分,會使一個個體在群體中脫穎而出:他們可能會成為優秀獵手、群體領袖、發明創造者。他們記得某處的果實甜美好吃,某處的泉水清澈甘冽,某處的動物經常聚集,某處的石頭很好打磨,某條道路適合遷徙;他們能夠把群體記憶與切身體會總結成謠、諺、歌、詩,用來抒情達意、記事說理、合樂起舞、言志敘事。因為具有音韻和諧、朗朗上口、句式整齊、好記好背的優點,於是在文字發明之前,那些詩歌才能代代相傳,那些後代踵事增華,於是有了「詩歌合作中最美滿的成績」(聞一多語)。人口不斷繁衍,力量不斷增強,群體不斷壯大,那些有著複雜句式、優美韻律的生物基因和文化基因不斷得到傳播。

動物追求美麗與人類痴迷藝術看上去似乎不分軒輊,甚至很多時候後者自愧弗如,但其實區別很大:孔雀的美豔色彩,百靈鳥的婉轉歌喉,天鵝的優雅舞姿,大松雞的力與美之舞……它們以本能性的美來追求單一的目的,那就是獲得交配權,以期不斷複製DNA;人類痴迷藝術,除了博得異性青睞並獲得繁衍後代的機會外,還有對真善美的終極性追求。真善美正是提升人性、擺脫動物性的引導力量。

詩歌不僅僅是語言藝術的一種體裁,也是人類對生存—生活—存在進行探索的載體。「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如果沒有藝術性可言,歸納出來的生存經驗就難以被部落的後代記住;「歌詠所興,宜自生民始」——如果不能對部族繁衍生息起到作用,那就只是屠龍之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如果不能起到聯想、觀察、合群、宣洩怨恨的作用,那就只是一種語言遊戲。

曹丕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可能不少人認為這是誇大其詞。其實,詩歌從來就是語言藝術的犖犖大者,是所有藝術的代名詞(亞里斯多德《詩學》),是禮樂教化的重要部分,是形而上精神的創造者,是自我意識的體現者。無論是在文明昌盛、承平繁榮的時代,還是在烽火連天、人命危淺的時期,文章—詩歌—藝術往往在傳達時代的聲音,形塑民族的性格,凝聚想像共同體,彰顯思想的尊嚴,表現人性的複雜。於是,人們用史詩來探討久遠時間和廣闊空間範圍內的終極性命題,儲存一個民族的精神基因,演繹一個民族的光榮與夢想、虔誠與莊敬、苦難與窳敗、沉淪與衰朽。

(作者系湖北省仙桃中學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0年07月03日第4版

作者:蘇祖祥

相關焦點

  • 唐毅詩歌評論 —— 遂寧新聞網
    長詩《空白帶》被寫入《2012年中國文學發展狀況》,《湖光》組詩系列陸續在多家刊物發表後已引起強烈反響。有詩集《藍色氛圍》《空白帶》《蘆葦岸詩選》、詩歌評論集《多重語境的精神漫遊》。2013年獲得《中國詩人》頒發的「中國詩人獎」和貴州詩歌節「尹珍詩歌獎」。詩風孤絕而凌厲,尖利而沉鬱,盈動而闊遠。詩歌研究方向側重於當代華語詩歌文本觀察及現象批判。
  • 中國詩歌春晚廣州會場舉行 近百人同誦詩歌名篇
    2020第六屆中國詩歌春晚廣州會場現場。通訊員 供圖  中新網廣東新聞12月26日電 (記者 程景偉)2020第六屆中國詩歌春晚廣州會場日前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雲山會堂舉辦,近百名朗誦者同臺激情吟誦詩歌名篇,現場氣氛相當熱烈。
  •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鹿西鄉開展主題教育應知應會「比武」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鹿西鄉開展主題教育應知應會「比武」2019年11月20日 11:30:24來源:洞頭新聞網核心提示:11月19日下午,鹿西鄉舉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應知應會大比武,該鄉8支隊伍同臺開展緊張的腦力大比拼。
  • 維港泊人(香港)詩歌《忠誠與使命》
    第三屆左龍右虎國際詩歌大賽參賽作品《忠誠與使命》文/維港泊人(香港)老牛倒下了倒在忠誠與使命的路上默默耕耘,默默奉獻她耕出一條康莊大道犁出一個錦繡前程傳承了一個騰飛的中華民族(05,12,2020)作者簡介:王伯泉(維港泊人)《國際文藝與評論》榮譽編委,《奉天詩刊》編委,《香港詩人聯盟》永久會員,有詩歌發表在
  • 勇擔時代使命-新聞中心-東北新聞網
    王小權同志生前是中組部幹部三局二處副處長、一級調研員。去年3月,他主動請戰參加中組部臺江定點扶貧工作。去年12月26日上午,王小權因公出差返回臺江途中遭遇交通事故,身受重傷。雖經多方全力救治,但因傷勢過重,於4個多月後不幸去世。
  • 銀聯POS機變身大山孩子詩歌集,去年刷爆朋友圈的詩歌POS機今年又來了
    2018年,民政部統計的數據顯示,在中國還有697萬農村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的教育問題,不僅意味著更高質量的城鎮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創新驅動發展,實現轉型升級的未來。作為國有金融企業,中國銀聯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從2019年開始,中國銀聯通過全國巡展【銀聯詩歌POS機】的方式,將各地巡展募集的資金,投入山區留守兒童藝術素養教育中,為孩子開展藝術素養課程,為孩子們擺脫文化貧困。
  • 90佳(1)-中國教育新聞網
    《給孩子的12堂詩歌課》樹才/著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2.《給孩子的童年書》張貴勇/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3.《給孩子的希臘神話故事全集》[法]穆麗艾爾·查克/著 讓-馬努埃爾·迪維維埃等/繪 光明日報出版社14.《給孩子講量子力學》李淼/著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15.
  • 新市街道召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
    長壽新聞網 記者 傅智治    9月18日,新市街道召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傳達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及中央、市委、區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 致敬一二九 共築中國夢--綿虒中學校開展紀念12.9詩歌朗誦比賽
    為紀念12.9偉大愛國運動,教育當代中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宣揚愛國主義思想,讓新時代的青少年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社會中記住歷史,明白今天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紀念革命前輩,努力承擔起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
  • 新書賞-中國教育新聞網
    也就是說,這些作家會隱微地向特定人群傳遞真理,但在面向大眾時又藉助通俗學說來偽裝。然而自啟蒙運動以來,隱微地書寫、閱讀逐漸被世人遺忘,乃至變得神秘莫測——也可以說,在閱讀風尚日趨平庸化的時代,隱微寫作顯得極其不合時宜。可是,我們對隱微寫作的不安是一回事,這一現象在歷史上的真實存在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 中國教育新聞網年度盤點·2019年度十大教育政策
    2019年即將過去,這一年,有哪些影響深遠的教育政策?哪些重大教育事件與我們息息相關?哪些教育熱詞記錄時代?哪些教育人物感動你我?哪些教育圖書豐盈心靈?從今天起,中國教育新聞網推出2019年度盤點,帶您回顧這一年的教育政策、教育事件、教育熱詞、教育人物、教育圖書、教育大事記,敬請期待!
  • 【初心使命】清水河縣教育局舉行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教育...
    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孫盛作總結講話,他指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第36個教師節向全國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發表的重要寄語,希望全縣教育工作者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認識開展使命教育活動的重大意義,結合教育教學實際,把使命教育活動落到實處
  • 我的2017書單-中國教育新聞網
    《我們如何思維》是杜威關於思維科學的基礎論述,在此書中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的著名觀點。90年前,此書得到過胡適、潘家洵、羅德輝、許昂若等學者推薦;90年後,此書依然帶著火炬的光芒。3.《審辯式思維》 謝小慶著 學林出版社現代社會的蕪雜尤其需要正確的思考方式,以便快速決晦明、判曲直、斷是非,找到解決問題的合理方法。
  • 諾獎頒給民謠歌手 丘樹宏:讓當代詩歌回歸詩歌本源
    丘樹宏表示,2016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鮑勃•迪倫,對於中國詩壇可能顯得更有意義,它對十多二十年來一片繁榮而又混亂不堪、離詩歌本源愈來愈遠的中國詩壇是一種極具針對性的警示。包括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單位、每一個城市、每一個國家,肯定有它獨特的所在,正因為如此,世界才具有豐富多樣的生命,詩歌同樣是這樣。但是,無論是生命,還是詩歌,總會有一個自己本源的問題。詩歌的本源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是指全世界、全人類的詩歌,狹義是指中國本身的詩歌。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地區都有它自身的東西,這個就屬於狹義。從廣義上講,詩歌有它的共同之處。
  • 鹿西鄉:開展「不忘初心重溫歷史、牢記使命實幹有為」主題教育
    鹿西鄉:開展「不忘初心重溫歷史、牢記使命實幹有為」主題教育2019年10月28日 17:14:06來源:洞頭新聞網核心提示:10月25日,鹿西鄉組織黨員、各村主職幹部開展「不忘初心重溫歷史、牢記使命實幹有為」專題讀書會。
  • 中國教育新聞網2017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書目
    中國教育新聞網2017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活動於暑期啟動,通過出版社自薦、專家推薦和讀者推薦等形式,徵集了2016年1月1日至今出版的、適合教師閱讀的新書500餘本,在暑期推薦給教師。在此基礎上,通過專家評審、讀者反饋等方式,選出了2017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及TOP10圖書。
  • 龍宮風景名勝區管理處全面啟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
    為迅速貫徹落實黃果樹旅遊區黨工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安排部署龍宮管理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相關工作,9月17日,龍宮風景名勝區管理處黨委召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
  •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話語徵集優秀作品摘編(一)
    初心,不是說在嘴上而是銘刻在內心  編者按:目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正在全黨深入開展,為激發廣大黨員群眾的參與熱情,讓主題教育更加鮮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官網、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面向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舉辦主題教育話語徵集活動。
  • 詩歌|重整行裝再出發
    郴州發布 詩歌
  • 汨羅「詩歌周」|吉狄馬加:到汨羅來就是來追尋中國的詩歌傳統
    吉狄馬加說,這是他第三次來汨羅,每次來都有新的感受。「大家都知道,汨羅和偉大浪漫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有密切的聯繫,到汨羅來就是來追尋偉大的中國詩歌傳統,因為汨羅是詩歌很重要的源頭,我想所有的中國詩人來到汨羅都有一種憑弔的心情,去感受偉大的詩歌傳統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