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十條"推出 中國科幻電影還要過幾道關?

2020-12-14 中國網旅遊中國

近日,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

《若干意見》提出了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10條政策措施,被稱為「科幻十條」。該意見明確提出,要建立促進科幻電影發展聯繫機制,由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牽頭,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國防科工局等十餘個單位有關部門參加,並建立科幻電影科學顧問庫,吸納專家院士和科技工作者為科幻電影當科學顧問。

2019年,改編自劉慈欣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上映後大受歡迎,當年也被影迷稱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據統計,當年立項的科幻題材院線電影和網絡電影就有280部之多,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小說成為電影投資人和電影創作者追逐的目標。

不過,中國科幻電影仍面臨著工業體系、製作技術、行業支持等方面的欠缺。此次「科幻十條」的提出,對中國科幻電影面臨的幾道難關,提出了破解之道。

內容關:豐富內容創新源頭,建立多層次劇本供給體系

在創作層面,《若干意見》要求,要加大對科幻電影劇本的培育力度,鼓勵扶持原創,促進科幻文學、動漫、遊戲等資源轉化,豐富科幻電影內容創新源頭,推動建立多層次多樣化可持續的科幻電影劇本供給體系。支持在夏衍杯優秀電影劇本徵集、扶持青年優秀電影劇作計劃、電影劇本孵化計劃等工作中設立科幻類別,鼓勵有關電影節設立科幻電影單元等。

在放映層面,《若干意見》提出,鼓勵組建全國科幻科普電影放映聯盟,支持各級科技館、科學館、工業博物館、青少年宮、文化主題公園等加盟,推進資源共享,豐富片源供給,支持加入全國電影票務綜合信息管理系統。

科幻電影往往投資規模較大,《若干意見》強調,要落實財稅支持政策,鼓勵科幻電影相關企業入駐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自由貿易試驗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等,享受場租等優惠政策。

同時,鼓勵金融機構探索適合科幻電影特點的信貸產品和貸款模式,開展供應鏈融資、銀團貸款等業務。鼓勵保險機構創新開展科幻電影智慧財產權侵權責任保險、團體意外傷害保險、特定演職人員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等業務。鼓勵融資擔保機構通過多種方式為科幻電影提供融資擔保服務。

技術關:國防科工科技委擬設專門機構提供技術支撐

全球熱門的科幻電影中,太空探索一直是最受關注的熱門領域。國外的經典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月球》《火星救援》《星際穿越》等都將目光聚焦與太空。

而此類科幻片一般都投資較大,需要大量模擬太空設施的建設和視覺效果製作投入,同時也要對當下航天科技工業基本進展和項目的了解。這需要國家航天主管部門的支持。

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與科幻電影的合作已經有較長的歷史。在很多熱門科幻電影的背後,都有NASA的大力支持,包括硬體方面的場地、設施等幫助,以及專家、技術和理論等方面的智力支持。

例如2015年上映的《火星救援》,很多環節都有NASA的幫助。70天的拍攝中,在NASA的拍攝就花了21天,調用了很多科技設施,力求電影中的航天員形象和行動符合現實。

《流浪地球》電影上映後的一次座談會上,國家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新聞辦副主任孟華曾對科幻電影創作拋出過橄欖枝,她說,在好萊塢的科幻影片中,NASA出鏡率很高,並不斷被塑造為一個引領人類探索未知的標誌而存在。中國國家航天局對此剛剛有所涉獵,2018年,國家航天局與澳門中聯辦向國家電影局申請,共同推進了內地與澳門合拍影片《太空行動》的立項。

孟華當時透露,國防科技工業科學技術委員會正在籌備增設一個科普專業組,加強選題策劃與技術支撐,未來的科幻電影可以拓展到核、航空、航天、船舶、兵器、電子六大國防軍工領域。

她建議,在國家電影局的領導下,國防科工局積極配合支持,建立一個長效的航天題材電影的規劃和工作機制,統籌謀劃、調動各方力量共同參與,鼓勵電影界、航天界、科普界、科幻界共同努力,拍攝更多科幻大片。

此次《若干意見》便提出,要建立促進科幻電影發展聯繫機制,由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牽頭,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商務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國防科工局、中國文聯等單位有關部門參加,聯繫機制日常辦事機構設在中國科協科技傳播與影視融合辦公室。

這些機構中,既有電影主管部門,也有科技主管部門和研究機構,尤其是科技部、中國科協、國防科工局及兩院,涵蓋了科幻電影涉及的科學領域,有望提供大量的智力、技術和硬體支持。

科學關:吸納專家院士和科技工作者提供專業諮詢

此次《若干意見》提出,要建立科幻電影科學顧問庫,吸納專家院士和科技工作者參加,為科幻電影提供專業諮詢、技術支持等科學顧問服務。

美國2014年上映的科幻電影《星際穿越》,涵蓋了大量有關黑洞、蟲洞、引力、時空彎曲等物理學知識,對觀眾認知能力提出很大挑戰,甚至對大量科學問題電影創作者也束手無策。其實這部電影起初就是來自著名天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基普·索恩的創意,在電影籌備和創作過程中,基普·索恩也作為科學顧問全程護航。

基普·索恩的幫助讓電影在科學方面沒出現「硬傷」,而他提出的前沿科學理論,也為劇情創作帶來了無限想像空間。電影中的黑洞和吸積盤的形象,並不是視效團隊憑空創作的,而是基於基普·索恩提供的方程,用計算機算出的圖像。

科學家與科幻電影的合作由來已久,例如1997年上映的科幻電影《超時空接觸》,背後就有科學家的影子,它改編自天體物理學家卡爾·薩根創作的小說《接觸》。

NASA行星科學部主管吉姆·格林曾介紹,在《火星救援》電影拍攝前,曾帶著導演參觀詹森空間中心,讓他有機會了解太空生活艙到底長什麼樣子,以及太空人如何獲取食物、如何操作飛行器等等。

吉姆·格林表示,他的主要任務是確保電影視覺真實性,比如電影裡出現了「放射性同位素熱交換器」,是一種利用輻射發電的裝置。他會幫忙構思,這種設備應該造成什麼樣子、溫度能達到多少、產生多大的輻射量、該怎麼操作。NASA還向創作團隊介紹了現有概念裡的火星車和火星生存支持系統是什麼樣子,以幫助團隊對創作一些核心場景和道具。

工業關:鼓勵研發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電影特效底層技術

在中國科幻電影創作中,工業體系的不足,一直是創作者的掣肘,《若干意見》在這一方面著墨最多。

《若干意見》提出,要以科幻電影特效技術發展引領帶動電影特效水平整體提升,鼓勵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電影特效底層核心技術和平臺工具,支持電影數字內容加工處理和數字版權保護等領域的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支持國產高精尖電影裝備的研發生產和推廣應用,建立完善電影特效技術標準體系。

同時,引導符合條件的從事電影特效技術的企業申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認定,進一步落實國家鼓勵軟體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政策。

電影導演韓延曾表示,中國導演拍硬科幻題材欠缺經驗,工業化也存在差距,一個道具或是場景的預製件都要花很久的時間去研究,甚至要在國外定做,沒有專業團隊解決這些問題。這導致導演在執行劇本時,還必須花大量的時間精力用在道具等問題上。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常務副會長、研究員張衛認為,對科幻片的後期特效製作工業,國家應給予特定的政策傾斜予以鼓勵,從技術基礎上為科幻電影解決後顧之憂。對科幻片的投資,國家應有相關政策引導和科幻電影專項基金的補助。

他還提出,中國科幻片在目前的資金投入和科技水平制約下,還不宜全都以大投入為主,應有各個量級和類型的科幻片並駕齊驅,既有大製作,也應有將科技想像置入現實生活的中小成本的軟科幻電影。

理念關:科幻不等於科普,要防止過度解讀

科幻電影的發展,根本是科幻作品的創作。《若干意見》強調,要加強科幻電影人才培養,推動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中國青年電影導演扶持計劃、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等,向科幻電影人才傾斜。

同時,鼓勵高校結合自身優勢,加強科幻電影相關人才培養。積極向中小學生推薦優秀科幻科普電影,利用科幻科普電影開展科學教育。

張衛認為,在科幻文藝的創作中,不要用現實主義限制自己對未來中國的想像力。美國電影《2012》能想像出中國短時間內製造了諾亞方舟拯救了人類。《流浪地球》之前的中國電影,卻沒有對中國人縱橫宇宙的想像力。我們應該對單一的電影觀念予以豐富和升級,相信非現實電影依然能傳達正義、勇敢、責任、犧牲等正面價值理念,傳達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彰顯我國的軟實力。

科幻作家韓松在評論《流浪地球》時曾提到,科幻預言了多樣性的未來,而不一定就是我們規劃中的未來,甚至預言的是危機。有人建議對電影應進行科學審查,防止偽科學。這既需要,但也要慎重。很多科幻想像不是以現實科學為基礎的,科幻更多是拓展想像而不是進行科普。

他建議,科幻電影的審查,需要主管部門更加包容,主要是看最終效果。同時要注意防止過度解讀,這樣科幻才能在正常軌道上健康成長、長遠發展。

中國科普研究所博士後馬俊鋒從科普創作角度提出,我國的科普創作者大多為理工科背景,在人文藝術方面積累不足,應加強科學共體與人文藝術工作者的合作,形成優勢互補,產生更多精彩的作品。

(倪偉)

相關焦點

  • 科幻電影將借勢進發
    中國科幻電影發展的確應該與科技強國的國家戰略緊密聯繫,科幻與科技發展互相影響,科技史上的許多重大發明與科幻文藝創作密不可分,科幻帶動科技創作的實例不勝枚舉,許多科學家直言是看了科幻文學後才走上了科技之路,如「手機之父」馬丁·庫帕在看了科幻電視劇《星際迷航》中的通信裝置後開始手機的研發;現代直升機的發明者埃格·西科斯基在讀過科幻小說《徵服者羅比爾》後,發明了直升機……而當下中美科技貿易戰使得中國推進科學技術創新的驅動更為緊迫
  • 「科幻十條」助力,新影聯盟《極地行動》《深夢》打造電影宇宙!
    近日,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把創作優秀電影作為中心環節,推動我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
  • 中國科幻電影人籌謀《未來星球2049》
    新華社北京8月26日電(記者何自力)「中國科幻電影懇談會」26日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來自電影界、科技界的專家學者熱議正在籌劃中的科幻電影《未來星球2049》。他們紛紛表示,期待打造一部中國特色的科幻電影,將昂揚的中國展現給世界。《未來星球2049》小說。
  • 打造科幻電影之都 藍星球科幻生態谷將開建
    記者獲悉,我市將從「藍星球」起步,以牛首山為基地搭建國際化科幻影視科技產業平臺「科幻谷」,把南京打造成科幻電影之都、科幻影視科技生態之城。藍星球科幻電影周是中國首個科幻電影主題活動平臺,去年11月,首屆「藍星球」在牛首山舉行,吸引了大量科技科幻影視文化愛好者前來交流學習。
  • 中國科幻:古老傳說成就當代神話
    【見仁見智】前不久,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把創作優秀電影作為中心環節,推動我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提出了加強扶持引導的10條政策措施。
  • 政策助力發展科幻電影,2019國產科幻元年,2020啟航,2021井噴
    2019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上映,把國產科幻電影提升到世界水平,也因此被人們將2019定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針對國產科幻電影發展,近日,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10條政策措施,被稱為「科幻十條」。
  • 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後,次年在哪裡?
    而中國的科幻電影之路,有據可考的第一部自1938年由楊小仲執導、韓蘭根主演的《六十年後上海灘》始,到十七年電影時期鮮為人知的、由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少兒科幻電影《小太陽》以及大躍進背景下的《十三陵水庫暢想曲》,再到八九十年代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等,每一部電影的出現都多少帶有「裡程碑」的意味而名留古早中國科幻史。
  • 第二屆藍星球科幻電影周將於12月舉辦
    國際著名科幻電影人、科學家和藝術家齊聚牛首山,開展科幻影片放映交流、國際科幻電影論壇、科學影視跨界對話等重要活動,在文化、影視、科技等領域都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2019年首屆藍星球科幻電影周牛首山主會場2020年8月,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增長點和新動能,推動我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並提出了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十條政策措施,被稱之為「科幻十條」,在國內影視行業、科幻圈引發強烈反響。
  • 搭建「科幻谷」,打造科幻電影之都
    以牛首山為基地,搭建國際化「科幻谷」  近年來,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幻電影和科幻產業發展,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加快產業集聚引領高質量發展,積極探索電影產業發展道路。去年首屆藍星球科幻電影周的舉辦,迅速搶佔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歷史性機遇,讓南京成為中國以科幻電影為核心、全面發展科幻、影視、科技跨界融合產業的科幻電影之都。
  • 第二屆藍星球科幻電影周召開新聞發布會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12月2日消息,第二屆藍星球科幻電影周組委會舉行了首場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南京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紀增龍介紹了「科幻十條」發布後,南京市在打造科幻產業新生態,探索未來文化融合科技新模式,創建科技創新、科學教育、科學普及以及科學傳播賦能高地等方面的重要舉措
  • 榮譽之夜 第二屆藍星球科幻電影周圓滿收官
    如何發現青年電影人在科幻電影創作上的新氣象、新方向?如何用中國科幻積極表達對時代的思考?如何以國際視野、跨界思維、科幻探索中國電影的表達空間?12月6日,第二屆藍星球科幻電影周榮譽空間站在南京江寧區牛首山舉辦,藉助科幻探索電影、科學以及人類命運的未來。
  • 「科幻十條」一出,整個科幻圈都沸騰了!國產科幻片迎來黃金機遇?
    「科幻十條」一來,整個科幻圈都沸騰了。近日,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提出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10條政策措施,被稱為「科幻十條」。那麼,國產科幻電影創作現狀如何?需要在哪些方向努力?「科幻十條」將為科幻電影帶來哪些發展機遇?
  • 「藍星球」柏林拓展中國科幻電影「朋友圈」
    23日晚間,中國「藍星球科幻電影周」作為國內首個科幻電影主題的國際跨界文化活動,攜去年獲獎影片在此第一次海外亮相,「藍星球」的「朋友圈」新增了一大批科幻好友。當晚,這場名為「和『藍星球』共同體驗科幻」的主題活動在柏林市中心一處久負盛名的藝術空間舉行。連綿的陰雨,歷史感的建築,色彩斑斕的空間,工業風的裝修,讓活動平添了幾份「科幻」色彩。
  • 中國電影走出「科幻元年」,韓國電影也第一次指向「星辰大海」
    《流浪地球》上映的2019年,被稱為中國電影的「科幻元年」,影片超高的票房收益,讓業內和觀眾都對中國科幻片的前景充滿期待。沒想到同年上映的《上海堡壘》,卻給觀眾當頭棒喝,至少讓我們看清楚一點,中國科幻電影要想趕超好萊塢,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科幻電影
    而反觀我們的電影業,因為科幻電影的缺席,電影最常見的除了現實題材外,就是「尚古」題材,各種古裝劇、歷史劇、穿越劇,電影的目光從未投向過太空,從未投向過未來,電影特技似乎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吊著鋼絲飛來飛去,希冀著像古人一樣飛簷走壁,或者藉助神力,瞬間翻山倒海。在這樣的背景下,改編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出現兩個取向也是情理之中。
  • 科幻災難片《火星異變》開機 中國科幻再發力
    電影講述了在地球資源枯竭的2046年,人類為尋找更適合生存的星球提出了「火星計劃」,各國頂尖科學家攜幾大類動植物物種前往火星研究,希望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改善火星的居住環境使之更適合人類生存。不料在「火星計劃」的幾周後,基因實驗發生了問題,動物的體態特徵發生了異變並開始瘋狂襲擊人類,一架中國的載人宇宙飛船被緊急派往火星救援,在飛船接近火星表面時卻遇到了不明變異生物的襲擊,一場人性與未知生物的戰爭一觸即發。《火星異變》造「硬」科幻實力派當2019年《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元年後,國內科幻題材影片便緊鑼密鼓相繼推出。
  • 第二屆藍星球科幻電影周閉幕
    在影視、科幻和科技融合多元活動之外,本屆電影周還進行更大膽積極的嘗試,推出科幻主題戶外跑步賽事「賽博星球跑」。  藍星球,是中國第一個科幻電影節。這個剛剛進入第二屆的電影節,從活動規劃、嘉賓陣容到項目與人才發掘,都在保持自身獨有特點優勢同時全面升級並形成創新突破。
  • 中美科幻電影之差距:美國已輕車熟路,中國卻仍舉步維艱
    最近,2020年第一部上映的科幻電影《神奇女俠1984》成功吸引了目光,畢竟科幻題材的電影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但很多時候,一提起美國的科幻電影,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中國的科幻電影為何處境還是這樣的尷尬。
  • 陳思誠這部新片,將迎來大銀幕上的科幻盛宴!
    2020中國科幻大會在首鋼園成功舉辦第四屆中國科幻大會近日的召開,又一次引發了大家對科幻的興趣。而在早些時候,國家電影局和中國科協還聯合發布了「科幻十條」,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把創作優秀電影作為中心環節,推動我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
  • 訪談:中國科幻電影裡程碑人物張之路
    (原標題:【人物訪談】中國科幻電影裡程碑人物張之路:淺談中國科幻電影史)張之路:(1945年-),中國著名作家、劇作家,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兒童電影委員會會長。國際安徒生獎提名獎獲得者。中國安徒生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