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彩霞(中國營養學會)
寶寶一出生,「喝奶」就成了繞不開的話題,母乳、配方奶、脫脂奶、全脂奶、酸奶?
寶寶什麼時候該斷奶?多大月齡可以喝牛奶?脫脂奶還是全脂奶好……
一本《0~3 歲寶寶喝奶寶典》送給寶爸寶媽!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一、0~3 歲寶寶選奶要慎重
從小嬰兒到三歲以前是寶寶發育的一個小高峰,對能量和其他營養素的需求都高於其他時期。
同時,這時候他們的消化器官和排洩器官發育還沒有成熟,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謝能力也是比較低。如果過早給寶寶喝不合適的奶,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所以,選擇「奶」的時機和品種,都要十分的慎重。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二、每個階段應該喝什麼奶?
6月齡內
對於 0~6 月齡的嬰兒,母乳是這個特殊階段最好的食物,能滿足 6 月齡內嬰兒全部液體、能量和營養素需求,甚至可以為孩子一輩子的健康奠定基礎。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所有嬰兒應該在出生後一個小時內進行母乳餵養,並在 6 個月內進行純母乳餵養[1]。
6 個月內純母乳餵養,指的是新生兒第一口食物就是母乳,而且正常情況下,6 個月內不額外添加水及其他任何液體和固體食物[1]。
所以媽媽們剛生完孩子後,一定要早吸吮早開奶,讓母乳成為小寶寶吃到的第一口食物。這時候的奶水量雖然較少,但營養素密度高,富含各種非常珍貴的營養素,稱得上「黃金初乳」。
媽媽疑問:市面上那麼多奶粉都宣稱加了很多營養,那母乳與奶粉的營養價值,哪個更好呢?
答:所有媽媽都需要知道,嬰兒奶粉是一直在模仿母乳,卻從未超越母乳。無論號稱多「先進」的嬰兒奶粉都不能提供母乳中豐富的健康成分和生長因子,也不能替代母乳多方面的作用。
只能說,在媽媽有特殊疾病、母乳餵養無法成功或特殊情況下,嬰兒可以用適合月齡的配方奶粉餵養,但絕對不能直接用牛奶、成人奶粉、牛初乳、蛋白粉、豆奶粉等來餵養。
媽媽疑問:聽說母乳餵養會變胖?除了營養,母乳餵養還有什麼好處嗎?
答:恰恰相反,很多研究已經證明[2],母乳能讓媽媽產後身材儘快恢復,很多媽媽產後減肥難,是因為月子期吃的多,運動少,並不是母乳的鍋。
至於母乳的其他好處,下面這張圖用數字可以告訴你。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7~12月齡
這個階段孩子也是長得很快,為了保證孩子重要營養素的供給,餵養過程中媽媽要給寶寶餵夠奶[3]。
7~9 月齡,嬰兒每天的母乳量應不低於 600ml,每天母乳餵養不少於 4 次;
10~12 月齡,嬰兒的母乳量約 600ml,每天母乳餵養 4 次;
這個階段,如果媽媽母乳不足或不能母嬰餵養,要繼續給寶寶餵養合適的較大嬰兒配方奶粉,作為母乳的補充。
需要強調的是,對於 7~12 月齡的嬰兒,普通鮮奶、酸奶、奶酪的蛋白質和礦物質含量遠高於母乳,會增加嬰幼兒腎臟負擔,不能給他們吃。
1~2歲
寶寶一歲過後,很多媽媽都開始斷奶,但其實世界衛生組織和中國營養學會仍然提倡這個階段進行母乳餵養,有條件媽媽可以繼續母乳餵養到寶寶兩歲。
這個階段,小寶寶的奶量應維持 500ml[3]。如果媽媽不能母乳餵養或奶水不足時候,仍然建議用合適的幼兒配方奶來作為補充。
媽媽疑問:1 歲後能不能喝純奶、酸奶呢?
答:這時候可以把少量的鮮牛奶、酸奶、奶酪等,作為輔食給寶寶吃,比如把它們加入麵粉中做成奶香饅頭、包子、攤軟餅。
建議每次都少量的給寶寶,而且不能用純奶、酸奶完全替代母乳或配方奶。
媽媽疑問:牛奶很多種,要買全脂還是脫脂、低脂呢?
答:如果喝純牛奶,建議挑選營養含量更豐富的全脂牛奶,可以給寶寶補充更多的營養,不建議喝低脂奶或脫脂奶。
2~3歲
孩子到了 2~3 歲,對鈣攝入量的需求增大,建議每天從食物攝入的鈣為 600mg[4]。而奶和奶製品中的鈣含量高又比較好吸收,是鈣的最好來源。所以寶寶不僅要多喝奶,最好還要養成每天喝奶的習慣。
媽媽疑問:這階段的孩子還要喝配方奶嗎?
答:如果孩子營養不均衡,或者存在挑食偏食、飲食偏素的情況,建議仍然給寶寶選擇適合的配方奶粉。
如果孩子飲食均衡,生長發育也正常,可以選擇純牛奶,另外可以根據孩子胖瘦,靈活選擇全脂奶、低脂奶或脫脂奶。
特殊情況
如果孩子有某些代謝性疾病、乳糖不耐受等,建議諮詢專業醫生或營養師後,根據不同情況,選擇適當的特殊配方奶粉等,來滿足特定人群特定時間的營養需求。
參考文獻
[1] 世界衛生組織:嬰幼兒餵養全球戰略
[2] 周雅琳, 朱小語, 張敏佳, 等. 產後體重滯留影響因素的隊列研究[J]. 中國生育健康雜誌. 2019, 30(4):316-318.
[3] 中國營養學會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2016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4] WS/T 578.2-2018《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 第2部分:常量元素》[S]. 北京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索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