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羅蘭又叫草紫羅蘭、草桂花,其花色豐富、香味雅致;植株圓潤挺拔、溫雅大方;有質樸、美德、永恆的美之意,在歐美各國極為流行。在我國,紫羅蘭廣泛應用於婚禮及喜慶場合布置,受到年輕人的追捧。目前在我國南部地區廣泛栽培,江蘇和上海的種植面積相對較少。紫羅蘭切花生產每畝種植可產花2萬~2.5萬枝,每畝收益可達2.5萬~3萬元。紫羅蘭栽培成本較低,管理簡便,經濟效益較穩定,逐漸受到種植者的青睞。
切花紫羅蘭常採用種子播種繁殖,從而可獲得優良種苗進行栽培生產。紫羅蘭播種繁殖一年四季均可,但在江蘇地區紫羅蘭切花生產主要作二年生栽培,一般以秋季播種繁殖為主,可根據上市時間提前100~120天播種繁殖。生產上一般採用穴盤播種方式進行種苗繁育,管理方便,種苗成活率較高。在江蘇地區紫羅蘭切花主要是利用設施栽培,採用連棟溫室或單棟大棚。紫羅蘭喜光照充足環境,溫棚膜宜選擇透光性較好的流滴膜作覆蓋材料,選擇排水良好、高燥、整潔乾淨的溫棚育苗。
紫羅蘭栽培周期短,生產上採用分批播種栽培方式,可延長採花期,周年生產可獲得較高產花量。像江蘇地區周年生產可分三茬種植:8月下旬播種栽培,當年12月至翌年1~2月採花;10月上中旬播種,翌年2~3月採花;11月上中旬播種,翌年4~5月採花。每批播種時間約間隔1個月,供花期可從當年12月延續到翌年4~5月。
播種育苗
紫羅蘭切花品種以重瓣率高的單枝型為好,重瓣植株可在幼苗生長期進行辨別。播種採用進口泥炭、珍珠巖、蛭石按7:2∶1的比例混合,pH值為6.0左右。採用穴盤進行播種,播後無須覆土,用微噴補水至基質全部溼透,放入發芽室後保持溫度22~25℃,光照約5000lx,7~9天便可發芽。發芽後及時移入溫棚管理,溫棚溫度調控在18℃左右,光照15000lx以下,中午高溫強光期要適當遮陰。30~40天小苗有3對葉片時便可移植。
苗床準備
紫羅蘭溫棚栽培時,選用富含腐殖質、pH值為6.5左右的沙質壤土。在種植前2周需進行土壤消毒後築畦。畦寬90~110cm,高20~25cm,畦距60cm,畦床疏鬆無結塊,畦面平整呈拱形。以8m棚為例,在棚內兩側留80cm走道後設置4條畦床,鋪設12cm×12cm網格定植網,每隔1.5m處設置立柱,相鄰畦面的立柱要錯開,張網要平、緊、齊,便於管理操作。
種苗定植
定植時宜選擇陰天或上午進行,每網格定植1株,定植時為便於苗床通風,方便後期管理,每畦種6行,可採用2 列間1列的方式種植。種植後澆1次定根水。
栽培管理
溫度管理。苗期棚內溫度白天保持15~18℃,晚間16℃,溼度65%~75%。定植後10~12天,小苗的根系向四周生長,緩苗期結束。在緩苗期結束後仍保持此溫度,有利於植株營養生長旺盛。當植株生長有8~10枚葉片時,如果給予3周5~10℃低溫,花芽就開始分化。以後棚溫保持20~25℃並及時換氣。進入採花期後溫度可適當調整到15℃左右。
光照管理。8~9月育苗時期若因光照過強需要進行適當防護,可用35%遮陽網遮陰,其他季節播種育苗可以不遮陰。冬季生長後期光照較弱時可適當補光,有利於植株生長,促進花芽分化。
肥水管理。緩苗期結束後可適當控水,追施以硝酸鉀或硝酸鈣為主的液肥。前期可施用1500倍氮磷鉀平衡複合肥(N-PK=15-15-15)以培育壯苗,後期可施用1000倍氮磷鉀複合肥(N-PK=10-20-10或N-P-K=10-15-25),以促進開花。每隔10~15天肥水交替施用。
抬支撐網。小苗生長至30cm時可進行第一次抬網,以後植株每長30~40cm需要及時抬網,防止植株倒伏。當植株下部有老葉時要及時清除,以利通風透氣,降低棚內溼度和防止病蟲害的發生。
花期調控
紫羅蘭為長日照植物,冬季採用補光促成栽培可實現產品提前上市。10月份移栽定植的,可在11月中旬植株開始現蕾進行補光,一般於日落後補光4~5小時。補光操作至花蕾著色停止,產品可提早1周上市。補光可用高壓鈉燈或白熾燈,設置燈具的數量應按實際功率確定。以8m×30m標準棚為例,棚內可種4畦,每兩畦間布一列燈,可布3列白熾燈。每列白熾燈間隔2m,相鄰燈泡間隔5m.補光燈應架設在距植株頂端1.7~1.8m的位置。
病蟲害防治
紫羅蘭栽培生長階段,因通風不良、溫溼度過高等原因,易發生黃萎病、猝倒病等病害,要加強防治。其中黃萎病主要是棚溫過高,病菌通過土壤傳染,嚴重時,整個葉片變褐並乾枯脫落。而猝倒病是由土壤溼度過大、土溫過高、栽種過密、幼苗生長瘦弱等原因引起的。紫羅蘭栽培主要蟲害是蚜蟲,蚜蟲的分泌物又易引發煤汙病等病害,發現後要及時噴灑藥劑。
最後,現在一些地區的切花種植和先進地區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存在分散經營、標準化水平低、產量不高、質量不穩、周年生產不均衡等問題,影響了產品市場競爭力,為了提高農民的收益,還需加快鮮切花設施化、智能化、規模化生產。我是農人答農事,如果您有其它的見解或補充可以在下方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