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新疆的人都知道在北疆有這樣一片神奇的土地,是我國最重要的西北邊疆之地伊犁河流域。伊犁河流域位於新疆天山北支婆羅科努山與南支哈爾克山之間,南北三面為天山山脈所包圍,西面則深入哈薩克斯坦境內,是中國天山水資源最豐富山段,伊犁河也是新疆徑流量最豐富河流。
伊犁河流域恰好位於新疆與中亞地區的交界點,向東可以沿天山山脈走巴裡坤湖或輪臺山道進入玉門關或者南疆一帶,向西則可以避開高聳入雲的帕米爾高原,走兩河流域(伊犁河與楚河)南下進入中亞核心區域,是毋容置疑的交通地理樞紐。除了交通價值之外,這裡的水草還可以培育戰馬,在歷史上對於這樣的風水寶地,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西漢初年,匈奴崛起,迫使大月氏西遷伊犁河谷,塞王南遷。後元四年前後,烏孫西遷伊犁河谷等地,建烏孫國。元封元年前後漢朝與烏孫結盟。前60年,漢朝在新疆設立西域都護府,管理烏孫等國,伊犁等地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元明清三朝時期,伊犁地區始終作為新疆地方首府存在。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伊犁河流域等地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封地,到明末清初,西蒙古厄魯特再度崛起建準噶爾地方政權,政治中心由塔城移駐伊犁河谷。再到清王朝於1762年在新疆地區設置伊犁將軍,在伊犁設置惠遠城。伊犁在新疆的核心地位長期得到地方少數民族與中央政府的認可。
19世紀60年代,沙俄多次入侵新疆地區,並強迫清政府籤訂了包括《中俄勘分西北界約》在內的多個不平等條約,割去了新疆近5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其中就包括伊犁河盆地與半個伊犁河谷)。 1871年(同治十年),沙俄趁阿古柏入侵新疆之際復侵佔新疆伊犁,眼看整個伊犁河流域即將全部淪陷。在左宗棠與曾紀澤等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國通過《伊犁條約》勉強保住了半個伊犁河谷,讓中國西部門戶不至於完全敞開於沙俄的槍口之下。
在當年沙俄侵佔的伊犁河流域,俄國人建立了後來哈薩克斯坦的最大城市阿拉木圖,也是今天哈薩克斯坦的經濟與文化中心。可以想見,如果我們能夠完整地保留伊犁河流域,那麼我們的西北或將是另一番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