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孕嬰育兒經
十月懷胎對於孕媽媽來說是幸福的,但同時也要承受著孕期帶來的諸多不適,胎兒從一顆黃豆粒大小,直到臨近預產期體重可達2500g-4000g,為了給胎寶寶更多的空間,不僅子宮會被撐大,體內的各個臟器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壓迫,看到準媽媽內臟的變化,不禁讓人感嘆:「媽媽的偉大」
懷孕以後準媽媽的內臟會發生哪些變化?
1、胃部的變化
隨著胎兒一天天長大,留著胃部的空間會越來越小,這時為了給胎寶寶「讓位」,準媽媽的胃部會逐漸向上方推移,由於子宮對胃部的壓迫,可能會導致有些孕媽媽偶爾會感到胃部不適或脹氣,同時也會使孕媽媽胃口變小,很容易感到飽腹感。
此時的孕媽媽可以少食多餐,這樣不僅可以減少胃部的負擔,也不會影響給胎寶寶提供足夠的營養輸送。
2、腸道的變化
腸道大致分為大腸和小腸,其總長度約為人體身高的4-5倍,因為每個人的腸子長度不同,因此總長度約6.5-8.5米左右,在孕後期,原本在腹腔內排列有序的腸子,也會因為胎寶寶的變大而被擠得沒有規律。
此時的孕媽媽可能偶爾會出現便秘的情況,這是與腸道位置和空間變化有關,孕媽媽可以吃一些易消化類食物,防止便秘的發生。
3、膀胱的變化
由於膀胱距離子宮較近,因此懷孕後膀胱的變化是最早出現的,隨著子宮內胎寶寶的長大,會對膀胱產生的壓迫也跟著越來越大,這種情況在孕後期會比較明顯,多數準媽媽在孕後期會有尿頻的現象,平時兩三個小時才會小便一次,到了孕後期不到半小時就可能想要小便了。
此時的孕媽媽如果想要外出,要事先了解一下所去的地方附近是否有公廁,可更好地方便所需。
4、子宮的變化
胎兒從胚胎期直至出生一直生活在子宮裡,而子宮也會從原本梨子大小,會被撐到西瓜大小,增大將近20倍,子宮頸及子宮壁也會隨之變薄。
了解完懷孕後準媽媽各個內臟的變化,才能更深一層地體會到媽媽的不易,在生產後寶寶和羊水還有胎盤會一併產出,寶媽會感覺身體被掏空了一樣,腹腔忽然有了很大的空間,這時幫助五臟六腑的有序歸位就顯得很重要了。
生產後如何讓五臟六腑歸位,恢復正常
1、產後捆綁腹帶
由於地球的地心引力作用,不太利於脹大的子宮和內臟器官有序的歸位,這時寶媽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捆綁腹帶,這樣不僅可以幫忙內臟器官的順利歸位,還可以有效的預防子宮下垂等情況的發生。
要注意的是捆綁腹帶時,不要過緊,以免影響體內血液的流動,也不要太松,如太松又起不到預防內臟下垂的作用,選擇腹帶時要選擇純棉透氣的材料,以免給寶媽帶倆不適感;在晚上睡覺前,不要忘記解掉腹帶,以免影響睡眠質量。
2、注意飲食結構
生產後應注意飲食結構,產後第一周應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第二周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添加一些煮熟的青菜和水果等,儘量不免暴飲暴食,以免影響到還未恢復正常功能的胃腸道器官。
3、適當的鍛鍊身體
待身體逐漸恢復後,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適當的鍛鍊一下身體,平時做一些提臀或收腹的動作,也可以有效幫助身體的恢復,注意鍛鍊要循序漸進,不要強度過大。
無論孕期中五臟六腑的變化,還是產後的恢復都是寶媽要經歷的過程,這也讓我們不禁感嘆母親的偉大,希望寶媽能夠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同時寶爸對妻子多一些理解和照顧,一同迎接美好的新生命。
高級育嬰師、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想要了解更多母嬰育兒知識可以在文章右上角點擊關注,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更多的人,就請點讚、收藏和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