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地震震不倒,洪水淹不到,乾旱旱不了,這地方就是地靈人傑的大竹。其實大竹的好一兩句話說不完,在這裡我們只聊聊大竹的吃的。
一 、首先說說大竹的黃粑
黃粑,是大竹一種特有的食品。每年臘月十幾裡,我們大竹人就開始做黃粑。做黃粑的工序比較複雜,分為燒鹼灰,泡米(四成糯米、六成粘米),泡黃梔子,推磨(把米用石磨磨成漿),蒸黃粑,打黃粑,印花等。為了便於保存,做好的黃粑在第二天就必須放在燒好的穀草灰水裡浸泡,每次吃之前再拿出來。黃粑的吃法很多,可蒸好裹紅糖水吃、炕出鍋巴加糖吃、和醪糟一起煮著吃,和麵條一起煮著吃,最好的是在火上烤起吃。
二、在此不得不說的就是大竹的麵條
(這是一種造就了大竹的麵館80%都月收入上萬的一種神奇麵條)
說起大竹麵館,七嘴八舌都不得示弱。最早八十年代深入人心的恐怕要算「滿園春」了,店鋪不大,味道一流,每天六點開張,不到中午就打烊,門上貼一紙「單打獨鬥,只賣麵條」。據說慕名來滿園春吃麵的人經常看到的是長龍一條。因此,很多人對滿園春是可遇不可求。
前有古人後有來者,現在的「建平面」也毫不示弱。老闆同樣是技藝超群加記憶超群,一次性下鍋幾十碗面不渾湯,眼快手快動作之麻利,誰先來一分誰後到一秒,誰多菜誰少辣椒,他都記得清清楚楚。也無論你坐在哪個位置,他從不會端錯一人。
其實大竹的旮旯角角的麵館都生意紅火,不管是國外回來的,還是北京廣州來的,只要來了大竹不吃一碗大竹的麵條恐怕要終身遺憾。只要吃了第一碗不用你帶路他自己就會自覺的去吃第二晚、第三碗。從此大竹麵條在他們心裡魂牽夢繞。真不是吹牛,北方算是麵食當道吧,但北方來的朋友吃了大竹的麵條後回家再吃麵條時會不由自主的想起大竹麵條。大竹面主要是鹼面,做法獨特,入味快,口味香。因此要想在其他城市開個大竹這樣的面管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恐怕得先開個大竹麵條加工廠才得行。大竹面的訣竅不光如此,更重要的是臊子(雜醬),每家麵館都有自己的獨門雜醬秘方,傳內不傳外。要想偷師學藝那就的先交一筆不少的師傅錢。
大竹人吃麵條是有講究的,首先要來碗活湯,活湯裡放點蔥花先清清腸胃再吃麵條,大竹麵條還有種吃法就是鴛鴦,一半麵條,一半包面(北方人叫餛飩,四川人叫抄手)。混搭著吃那口味也莫擺了。來大竹的朋友用麵條來招待你真不是我們小氣,而是你們的福氣。
三、說起大竹美食,除了帶不走的麵條,再說說能帶走的美食。首屈一指恐怕要數「東漢醪糟」了,這才是大竹的真正驕傲,遠銷東南亞,享譽全球。
醪糟又名甜酒。是用優質糯米蒸熟降溫後,加曲藥混勻發酵而成。風味獨特,醇香清甜,有補氣活血,滋陰補腎,生津止渴的功效和食用簡便的特點。大竹東柳醪糟以其味道鮮美,造藝精良成為醪糟之佳品,特中之優釀。其實早在清代光緒年間,東柳醪糟就名揚遐邇,享譽川內外,凡路經大竹者,無不親臨品嘗,以祭口齒,清潤胃腸。 隨著東柳醪糟知名度的提高,市場份額的擴大,產品源源不斷遠銷北京、上海、西寧、山西、南京、天津、廣州、內蒙、烏魯木齊等國內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產品先後榮獲農業部優質產品稱號、科技進步一等獎、四川省巴蜀食品節金獎、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特準使用綠色食品標誌、第26屆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標誌產品。1995年東柳醪糟送展首都人民大會堂舉辦的華夏文化促進會成立五周年暨文化養生委員會成立大會,被大會指定為專用食品。1998年又被四川省技術監督局評為群眾喜愛商品,被四川省旅遊局評為四川省旅遊商品定點生產企業,1999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名牌產品。
其實說到大竹醪糟,很多老一輩的婆婆奶奶大媽級別的自己都會做。不為別的,家裡添了孫子孫女,當婆婆的必定出一窩自己親手釀的醪糟給兒媳婦坐月子吃,這個習俗一直演變下來凡事大竹的準媽媽們都會足足吃上一個月的醪糟。否者小孩沒奶吃就別怪老年人沒提醒你了呵。
大竹有這麼多的美食,進一步說明了大竹人不光愛生活、還會生活更懂生活。只有愛生活的人才會把日子過的有滋有味,只有會生活的人才會把日子過的其樂融融,只有懂生活的人才會齊心協力的把家庭建設的火火紅紅。生活過好了,我們生存的這個大家庭——大竹還能差到哪兒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