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你面對的敵人是當時的世界霸主,而你身後的家園才剛剛在歷經戰火後重建。沒有「東風快遞使命必達」,連飛機都是奢侈品,敵人卻早已掌握了先進的核技術並在實戰中運用過。
這似乎是註定了結局的戰爭。「你打你的原子彈,我打我的手榴彈」,毛澤東這樣形容這場中美之間的較量。
▽1950年中美部分經濟軍事指標對比 | 製圖@黃敏銳/可視化星球
02 1950年·凜冬來臨
10月25日,我國抗美援朝的第一戰,在東、西兩線戰場同時打響。這一天也因此被確定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紀念日。
在這之前,由於聯合國軍北進速度很快,志願軍未能到達預設的防禦陣地便已遇敵,於是將戰術靈活改變為運動戰。根據「東頂西打」的作戰意圖,東部黃草嶺一帶的志願軍依託山地地形,在交通沿線對經過的聯合國軍進行防禦阻擊,保證西部溫井地區的主力軍側翼安全。
▽ 第一次戰役示意 | 製圖@陳思琦&黃敏銳/可視化星球
這一役歷時12天,志願軍成功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畔驅至清川江以南,打破了敵人在感恩節前佔領全朝鮮的意圖。
11月7日,志願軍第9兵團進入朝鮮,強化東線戰力。這支軍隊原本在福建布防,倉促之下北上,冬裝還未配齊。
聯合國軍試探性地進攻,志願軍則採取了誘敵深入的戰術。20天後,聯合國軍進入志願軍預定戰場, 第二次戰役打響。戰鬥伊始,在美軍對志願軍位於平壤的司令部的轟炸中,擔任俄語翻譯的毛岸英光榮犧牲。
▽ 第二次戰役示意 | 製圖@陳思琦&黃敏銳/可視化星球
在朝鮮東北部的長津湖,平均海拔達1300多米。11月,這裡普降大雪,氣溫低至-40℃,凍死、餓死的志願軍戰士佔了傷亡減員的2/3。17天的長津湖血戰,志願軍痛擊聯合國軍,迫使其向南部港口撤退。整個第二次戰役過後,聯合國軍全線退至三八線南,中朝軍隊成功收復了平壤。
12月31日至次年1月7日,中朝軍隊在三八線附近200千米的戰線上,向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發起進攻,迫使聯合國軍向南撤退。漢城再度易主,南部一隅的釜山又一次成為臨時政府,直到停戰協議的籤訂。
▽ 第三次戰役示意 | 製圖@陳思琦&黃敏銳/可視化星球
三次作戰後,戰線南移,志願軍已是極度疲勞,後勤也難以跟上。聯合國軍開始謀劃反攻。李奇微接任美國主力軍——第八集團軍的指揮,開始了對志願軍的反擊。
第四次戰役,志願軍在漢城一帶防禦聯合國軍的「霹靂行動」進攻,東部部隊翻山越嶺,對橫城、砥平裡地區的敵人進行反擊,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西部戰場的壓力。3月,聯合國軍集中20萬兵力向北追擊,志願軍轉入運動防禦。
▽ 第四次戰役示意 | 製圖@陳思琦/可視化星球
03 1951年·寂靜之春
4月起,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在三八線附近向聯合國軍發動反擊,將南朝鮮軍4個師大部殲滅。5月中下旬,聯合國軍大舉反撲,將志願軍逼退至三八線附近的鐵原一帶。
▽ 第五次戰役示意 | 製圖@陳思琦/可視化星球
從這時開始,戰線逐漸穩定,雙方進入相持狀態。之後,沒有發生大規模、大兵團的運動戰,對峙與談判成為關鍵詞。
04 1951年·對峙之夏
7月10日,第一次停戰談判開始。西方記者百無聊賴中開始賭博這場談判會持續多久,有人說一個月,有人說不會超過兩周。
三八線附近,聯合國軍的防線由火炮、坦克群及步兵組成,每一層防線都制定了詳實的空軍支援預案,火力強大。志願軍的防線上,官兵們建設了龐大的地下防禦工程,他們被稱為「閉居洞中的龍」。這些坑道和交通壕在此後的戰役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一邊是談判桌上雙方的博弈,一邊是陣地中傾瀉的火炮彈藥,仿佛電影中蒙太奇般的場景,持續了兩年。
在雙方軍事分界線的問題上,聯合國軍要求中朝從現有陣地後撤10千米遭拒後,發起了進攻。夏秋防禦戰後,聯合國軍僅佔領了467km²土地就被迫停止攻勢,企圖不戰而攫取1.2萬km²土地的美夢宣告破滅。
▽ 夏秋防禦戰 | 製圖@陳思琦&黃敏銳/可視化星球
雙方都清楚,戰場上的勝利才是談判桌上最硬的底氣。
8月,聯合國軍對三八線以北的交通運輸線開始實施大規模的持續性轟炸,稱之為「絞殺戰」,以圖切斷志願軍的後勤供給。從中旬到月底,僅半個月的時間,1200千米的鐵路線能夠通車的僅剩290千米。槍林彈雨中,中朝軍隊調集高射炮兵保衛重點交通線,搶修被摧毀的橋梁和線路。
▽ 反「絞殺戰」示意 | 製圖@陳思琦&黃敏銳/可視化星球
近10個月的鬥爭,志願軍建成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基本保證了作戰物資的運輸補給。聯合國軍的絞殺以失敗告終。
05 1952年·血戰之秋
談判桌上對戰俘遣返問題依然爭執不下,雙方陷入僵持狀態。9月,志願軍發起全線戰術反擊。10月,聯合國軍發起進攻,以圖將談判桌上得不到的利益在戰場上奪回來。他們將視線落在了三八線以北的五聖山。
五聖山是交通樞紐的連接點,佔領了五聖山也就佔領了中部戰線的主動權。聯合國軍一面製造攻打五聖山西部的西方山的假象,一面暗中向五聖山增兵,迷惑志願軍的戰略部署。
上甘嶺位於五聖山南麓,是一個只有10餘戶人家的村莊。附近有兩個無名山頭,按高度被分別被命名為597.9高地和537.7高地。兩個高地總面積只有3.7平方公裡,雙方在此鏖戰了43個晝夜。
▽ 上甘嶺戰役示意 | 製圖@陳思琦/可視化星球
聯合國軍在第一周持續猛攻,火力之猛甚至將山頭削低了2米。10月19日,志願軍向597.9高地發起衝擊,第135團2營6連通信員黃繼光在爆破器材用盡後,以傷痕累累的身軀堵住敵軍轟鳴的機槍眼,為部隊反攻創造了機會。
此時,志願軍的地表工事被全部摧毀,志願軍被迫退守反斜面坑道。坑道環境逼仄難忍,在地空火力封鎖下,戰士們只能在夜間搶運少量彈藥和物資,後勤亦是傷亡慘重。25日,志願軍12軍增援上甘嶺,並帶來多個重火力炮。在外面炮兵的支援下,志願軍成功突擊恢復了7處陣地,開始了反擊。
最終,上甘嶺戰役以聯合國軍的失敗告終,他們不得不再次回到談判桌上。
06 1953年·止戰之夏
經歷了漫長的拉鋸,6月,停戰談判達成一致,作戰雙方籤訂停戰協議在即,韓國政府卻突然打開戰俘營,假借「就地釋放」之名,變相扣留朝鮮人民軍戰俘2.7萬餘人。針對這一破壞和談的行為,志願軍發動夏季反擊作戰,即金城戰役。這是決定韓戰是打是停的關鍵一仗。
▽ 金城戰役示意 | 製圖@陳思琦/可視化星球
兩周時間,志願軍斃傷俘聯合國軍與南朝鮮軍7.8萬人,將陣地向南擴展了178平方公裡,有力地推動了談判的進程。
7月27日,中朝代表與聯合國軍代表在板門店籤訂停戰協定。自當天晚上10時起,雙方停止在朝鮮的一切敵對行為。
此時,距離志願軍入朝作戰已經過去了33個月,197653名戰士埋骨異鄉。(數據源自民政部、總政治部於2014年統計。)
▽ 2020年9月27日,中韓交接第七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中國駐韓大使邢海明為烈士棺槨覆上國旗。 | 來源@視覺中國
夜裡,開城舉行慶祝晚會,劇團上演了傳統劇目《西廂記》和《梁祝》。當舞臺上的祝英臺準備為梁山伯殉情時,臺下的官兵們齊聲喊:「不要死!參軍去!」
這是我們最可愛的人,這是他們為我們戰鬥得來的和平新生活。
戰後5年,志願軍在維護停戰協定的同時,也在幫助朝鮮人民重建家園。4萬餘間民房,4000餘條堤壩,3600多萬棵樹木,見證著這支仁義之師的善舉。1958年,志願軍按計劃全部撤離朝鮮,朝鮮群眾熱情相送。
07 1953年以後·立國之戰
停戰協議籤訂後,聯合國軍第三任司令官克拉克將軍承認,自己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沒有籤訂勝利的停戰條約的陸軍司令官。彭德懷總司令說:「西方侵略者在幾百年來在東方的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新中國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抗美援朝則使得中國能夠站得更加昂首挺胸。1954年4月,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在日內瓦舉行的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的國際會議。自那時起,一個政治大國與軍事大國開始崛起。
時光上溯到1894年,甲午戰爭在朝鮮半島與黃海海域打響。清政府的失敗使得長久以來的朝貢體系徹底崩潰,朝鮮就此脫離清廷的附屬。
▽ 甲午戰爭平壤之戰中被打敗的清軍 | 19世紀日本畫家水野年方繪製
近60年過去,當志願軍在第三次戰役中進佔漢城時,遠在福建的一位92歲老人當即賦詩一首:
師入三韓大有聲,海東形勢一番更。美軍屢敗終難振,華裔方興孰敢輕。 結日陰謀違夙約,援朝義舉治群情。中蘇兩國臨斯世,同德同心致太平。
老人叫薩鎮冰,甲午戰爭時任北洋水師副將。
一甲子前黃海飲恨,眼看北洋水師起高樓而頃刻崩塌,羸弱的清廷風雨中飄搖苟延殘喘;一甲子後「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志願軍的身後是朝陽中初生的新中國。
還有什麼比一雪前恥的勝利更能讓人激動呢?還有什麼比能打勝仗的中國更讓人自豪呢?今日的山河無恙,是對英靈最好的告慰。
當我們唱起「一條大河波浪寬」的時候,當我們的軍人從韓方接回志願軍烈士遺骸覆上國旗的時候,當上甘嶺戰役中那面有381個彈孔的戰旗在閱兵式上隨戰車駛過天安門的時候,我們會感到血脈僨張。這是70年風雲激蕩出的盛世之音,是70年血肉澆灌的和平之花。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 2019年國慶70周年閱兵式上的戰旗方隊 | 來源@CCTV
4.王樹增,遠東韓戰[M].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0
5.齊德學,如何評價抗美援朝戰爭[J]. 中國近現代史研究,2010
6.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抗美援朝戰爭史[M]. 2000
7.沈志華,毛澤東、史達林與韓戰[M]. 2003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
可視化星球 原創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