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政權具備統帥之才的只有四個人,除了關羽和姜維外,還有兩人

2021-01-11 石頭訴歷史

統帥是指統領軍事力量的主帥,一名合格的統帥,至少包括三個條件:

一、具備合格的軍事才能。

軍事才能不僅僅指武藝,還有相應的領兵能力、作戰能力、練兵能力,具備相應的謀略,軍事素質過人,有過多年率領軍隊作戰的經驗。

二、能夠獨當一面和鎮守一方。

統帥可是方面軍主帥,是完全能夠在其他將領不在的時候,能夠獨當一面和鎮守一方,比如關羽常年鎮守四戰之戰和戰略要地的荊州,並且能夠威懾周邊之敵,常年保荊州平安,這就是關羽的軍事能力,不要總看結果,即使是歷史上有名的戰神項羽,最終也是戰死沙場,關羽鎮守的荊州如果不是主動對外攻擊,憑關羽的能力,曹魏和東吳都沒有能力拿下荊州。

關羽

三、個人能力突出,多次經過實戰的考驗。

這是作為統帥的個人能力,個人能力包括統帥的領導力、待人處事能力、處理複雜對外關係的能力,並且在實戰中經受了實點的檢驗,才能作為統帥。

以上面三點為標準的話,蜀漢政權具備統帥之才的只有四個人,分別是關羽、姜維、劉備、諸葛亮。

蜀漢的第一個統帥人物就是關羽。

關羽在歷史上被人稱為萬人敵,熊虎之將,這可是公認的,而且多是來自敵對陣營的評價,關羽的軍事才能也非常突出,被萬人敵就是指軍事謀略,而不是指武藝,真實的歷史上,是沒有武藝可講的,打仗大多數時候靠是謀略。關羽之所以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圍襄陽、樊城,靠的就是謀略和能力。

關羽

關羽作為劉備集團在創業階段的二號人物,地位非常重要,用曹魏群臣的話說就是:蜀,小國耳,名將唯羽。意思就是說關羽是蜀漢唯一的名將,同時作為鎮守蜀漢兩州之一的荊州,關羽鎮守荊州長達十年,能夠在十年時間,確保荊州不失,而且還有北伐的實力,這就是關羽的軍事才能。

另外關羽還是蜀漢集團唯一懂水軍的統帥,關羽是北方人,之所以懂水軍那是到荊州自學的,這就是關羽的能力,雖然關羽最終身死城破,但這卻是盟友背盟偷襲導致,關羽有責任,但孫權責任更大,關羽雖然失敗,但並不能否認關羽是蜀漢早期唯一的名將,當然也算是一員合格的統帥了。

蜀漢的第二個統帥人物是姜維。

姜維以一個降將成為蜀漢最高軍事長官--大將軍一職,這本身就有些神奇,更神奇的姜維一生不但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而且堅強不屈、前赴後繼、從不放棄地先後進行了十一次北伐,即使皇帝劉禪投降,姜維也沒有放棄復國的夢想,用了國家戰鬥到最後一滴血。

姜維

說姜維是統帥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姜維是蜀漢中後期唯一能夠一手擎天的將領,姜維作為蜀漢大將軍,他的存在就是對蜀漢的一道屏障,對曹魏的一道威脅,鍾會、鄧艾南徵蜀漢,要不是姜維及時封住劍閣,鄧艾根本不用穿越七百裡無人區就能攻破了成都。

姜維以蜀漢的弱勢,先後數十年發動十一次對曹魏的北伐,以弱擊強,只有靠能力和謀略來彌補實力的缺陷,在戰爭中作為主動發起攻擊的一方,一定是實力強大的一方,姜維在北伐中表現出來的勇敢、無畏、立志為國給了所有人深刻的印象,所以姜維是當之無愧的統帥。

蜀漢的第三個統帥人物是劉備。

劉備

劉備是蜀漢的開創者,也是首任皇帝,劉備以一介平民起兵,用了37年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並稱帝,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創業艱難,劉備早年四處徵戰時幾乎都是失敗,但劉備從來沒有放棄,並且同時不斷地向外展示劉備的個人意志。

劉備早年的戰爭,幾乎都是劉備個人領導的,雖然敗多勝少,但總歸有勝,比如正史上的博望坡之戰,這就是劉備親自率領的,劉備以誘敵深入之計,打敗了夏侯惇。在歷時兩年的益州爭奪戰,劉備完全是靠個人能力率軍作戰,終於拿下劉璋的人頭,佔據了夢寐以求的益州。

劉備是白手起家的典範,個人創業的榜樣、堅韌不拔的模範,還在漢中之戰,第一次憑藉智謀打敗了曹操,斬殺了夏侯惇,劉備作為蜀漢方面軍的總司令,不僅打贏了戰爭,而且還逼退了曹操,這是巨大的勝利,當然,劉備也有夷陵之敗,但這並不影響他作為統帥,總體來說,劉備在37年的軍事生涯,能有這樣的成績也算可以了。

諸葛亮與劉備

蜀漢的第四個統帥人物是諸葛亮。

很多人會說諸葛亮也算是統帥?當然算。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後,獨掌大權,先是率軍平定了南中的叛亂,然後再率軍北伐,前後經過6年5次北伐,以極少的損失,獵取了最大化的利益,這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北伐時,蜀漢的損失非常少,大將一個也沒有死,除了病死之外,另諸葛亮搶佔了武都與陰平兩郡,斬殺曹魏名將張郃、王雙,步步蠶食曹魏邊境地區,有諸葛高在,曹魏西北邊境永無寧日。

諸葛亮是軍事家、政治家,不僅有軍事謀略,而且精通政治,另外諸葛亮還有軍事著作《便宜十六策》留下來,能夠寫軍事著作的人,一定是軍事家,同時也是統帥,諸葛亮執政時期,也是蜀漢歷史上國力最強大的時候,諸葛亮能在戰場上取得如此驕人的戰績,當然也算得上是蜀漢的統帥。

諸葛亮

總有人以《三國志 諸葛亮傳》中陳壽評價諸葛亮的話來說諸葛亮不懂軍事,那是錯誤的,陳壽的意思是說諸葛亮的軍事不如他的內政厲害,打個比方,可以這麼描述,諸葛亮的政治是100分,軍事是95分,軍事是不如政治,但人家軍事能力也是非常突出的嘛,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少有的全才,當然也算得上是蜀漢的統帥。

如果給四大統帥排一個名次的話,應該是這樣的:

諸葛亮排名第1,姜維排名第2,關羽排名第3,劉備排名第4。

相關焦點

  • 蜀漢帝國滅亡之謎:劉禪麾下有姜維輔佐,為何卻要投降鄧艾?
    而蜀軍尚有十萬兩千人,而且成都城內已經在屯田和加固城防,成都的民眾打算死守到底了。而且劍閣的姜維,巴西的廖化,南中的霍戈(劉禪兒時的荊州玩伴),江州的閆宇,蠻人友軍和其他諸將都已經派兵在勤王的路上了。還有個更大的危機,東吳孫休知道劉禪有難,馬上讓老將丁奉出擊壽春,丁奉的弟弟丁封已經帶兵進入蜀地。哪怕姜維分兵,鍾會還是沒能攻克劍閣。
  • 夏侯淵之死促蜀漢鼎盛,關羽之死至蜀漢衰弱,影響三國局勢44年
    蜀漢政權是三國時期崛起最晚的政權,同時也是三國時期大起大落最嚴重的政權,更是三國時期勢力最弱小,最不穩定的政權,嚴格來說,劉備所建立的蜀漢政權應該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創業期從公元184年劉備開始參與平定黃巾起義算起
  • 蜀漢的四位「輔漢將軍」:除了姜維,另外三人分別是誰?
    到了魏蜀吳三國鼎立時,只有蜀漢打出了匡扶漢室的旗號,因此,在三國中,主要是蜀漢設立了輔漢將軍一職。在蜀漢歷史上,共有四人先後擔任輔漢將軍一職,其中就包括了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傳人姜維。
  • 為蜀漢終結者的鄧艾,後人卻很少對他讚許有加,反而欣賞姜維?
    在這三人中,鄧艾與姜維可謂是宿命中的對手了,兩人長期在戰場上對陣,彼此忽悠勝負,大多數時候,鄧艾都是佔據上風,當然,也是因為魏國的國力遠勝於蜀漢,若是兩方國力大致相當,那麼兩人基本算是平手,就軍略而言,兩人其實不相上下。除了軍略以外,鄧艾在政治、民生方面也有頗多建樹,在魏國淮南、淮北一帶興修水利,大舉屯田,使得淮水流域的水利和軍屯建設得到飛速的發展,魏國在東南的防禦力量也大大加強。
  • 蜀漢民有菜色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真的是罪在姜維北伐?
    ——三國志 諸葛亮病逝以後,繼任的蔣琬、費禕、董允等人也致力於蜀漢經濟發展,在以諸葛亮為首的蜀漢四相的努力下,國力最弱小的蜀漢卻也民殷國富,即使在陳袛時期,由於有蜀漢四相留下的基礎,整體政治環境還是很清明。
  • 蜀漢滅亡後,劉備,關羽,張飛的後人下場如何?
    劉備創立的蜀漢政權,在公元263年,被曹魏所滅。蜀漢滅亡後,後主劉禪移居魏國洛陽,封為安樂縣公,公元271年去世。劉禪這個人比較追求安逸的生活,有一次司馬昭宴請劉禪,於席間演奏了蜀地樂曲,蜀漢舊臣無不悲痛。只有劉禪怡然自樂,毫不悲傷。司馬昭故意問劉禪,想念蜀國嗎?劉禪爽快的回答「此間樂,不思蜀也。」
  • 魏延死後,除大將軍姜維外,蜀漢還有多少大將?
    有「五虎上將」,打下蜀漢江山。後有「平安三侯」,拱衛蜀漢安全。「平安三侯」是蜀漢中後期重要的軍事將領,他們的出現與蜀漢政權獨特的地緣環境和國防戰略有關。蜀漢立國,三大戰略(武侯祠)自關羽失荊州之後,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已然坐作古。
  • 蜀漢為何得其三還是敗於曹魏?
    事實上,除了臥龍和鳳雛這兩位之外,還有另外兩位與他們齊名,那就是冢虎司馬懿與幼麟姜維。所以,在這四個人中,蜀漢政權就佔了其中三個,只有冢虎司馬懿是屬於曹魏陣營的,那為什麼蜀漢政權最後還是敗給了曹魏呢?臥龍諸葛亮最初選擇跟隨劉備的是臥龍諸葛亮,當時劉備不懼怕世人議論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
  • 諸葛亮執政的11年中加速了蜀漢政權的衰亡?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了蜀漢政權,自此中國進入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時代。劉備在位時也是蜀漢的鼎盛時期,佔據荊州和益州等地獲取了大量人口、物資以及裝備,國力強盛。當時蜀漢的軍事力量常常在魏國和吳國之間佔據上風。
  • 戰報312,蜀王、蜀漢大都督姜維和蜀漢太尉鄧艾兩人進行金蘭結義
    玩《三國志11》戰報312,蜀王兼任蜀漢大都督姜維和蜀漢太尉鄧艾兩人進行金蘭結義。公元274年8月21日,在蜀帝劉璿的示意下,要求蜀王兼任蜀漢大都督姜維和蜀漢太尉鄧艾兩人進行金蘭結義。兩人本來就惺惺相惜,都是勇冠三軍能文能武的全能型人才,加上兩者的年齡相近,鄧艾78歲,姜維73歲,很適宜結拜為義兄弟,共同為蜀漢效力,為興復漢室而奮鬥。蜀漢兗州牧、陳留太守、蜀漢第二集團軍都督、太尉鄧艾說:那我們就遵照蜀帝劉璿陛下的旨意吧,結下義兄弟的誓約吧。
  • 終蜀漢一朝,只有九人被明確封為縣侯,沒有諸葛亮和「五虎上將」
    兩漢沿襲秦朝的二十等爵,蜀漢又沿襲東漢的封爵制度,除了親王以外,最高等級為列侯,在列侯中最高等級為縣侯。從《三國志》的記載上來看,蜀漢只有九人被明確封為縣侯。但是為人所熟知的諸葛亮、"五虎上將"卻不在其列。那麼被封縣侯者九人都是誰呢?他們有什麼共同點呢?被封縣侯者九人首先我們來看到底有哪九個人獲得縣侯的爵位。
  • 三國時期,五位將領出自今天水市一帶,除了姜維還有誰?
    天水市歷史悠久,是秦國早期文化的發祥地,有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公元前688年秦國在此設立了邽縣和冀縣,是中國歷史上建城設縣最早的地方。在漢末三國時期,今甘肅省天水市一帶可謂兵家必爭之地,也出了不少人才。那麼,問題來了,漢末三國時期,五位將領出自今天水市一帶,除了姜維還有誰?
  • 他真的想和姜維光復蜀漢嗎?
    他為司馬氏政權數立大功,特別是在伐蜀之戰中,滅亡了蜀漢,功勞很大。但是蜀國剛滅,他又轉而反對司馬氏,隨即很快敗亡。鍾會之亂的歷史背景和過程鍾會之亂時處三國後期,此時魏國在司馬氏的掌管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
  • 明明鄧艾攻滅了蜀漢,為什麼後人欣賞失敗的姜維,而不喜歡鄧艾?
    三國時代的結束,應該從鄧艾攻滅蜀漢開始。蜀漢坐擁劍閣天險,無數能徵善戰的將士於此折戟,只有鄧艾兵行險著,偷渡陰平,進攻綿竹,迫使劉禪舉國投降。按說鄧艾這樣傑出的戰績應該被後人所稱頌,但結果卻是手下敗將姜維受到了後人的敬仰。為什麼史書對勝利者不誇讚,反而欣賞失敗者呢?
  • 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將,而姜維卻不能進?姜維到底差在哪裡?
    對於這九位名將,分別是諸葛亮、張飛、關羽、張遼、鄧艾、周瑜、呂蒙、陸遜、陸抗,也即蜀漢三位,曹魏兩位,東吳四位。值得注意的是,在武廟72將中,鄧艾這位消滅蜀漢的名將得以入選,但是,對於和鄧艾齊名的姜維,則無緣這份榜單。在不少喜歡三國歷史的朋友看來,姜維和鄧艾之間的關係,正如同諸葛亮和司馬懿一樣,二者的能力和水平,是比較接近的。
  • 鄧艾攻擊到成都時,蜀漢還有不少部隊,劉禪為什麼要投降
    蜀漢投降的時候,根據《三國志》記載整個蜀國上下只有90餘萬人口。《三國志·後主傳》: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這就出現了一個情況,雖說當時蜀漢地區還有幾萬軍隊(除去數萬北伐軍),但是真正能用來對付鄧艾的沒有多少。雖說鄧艾只率領數千人奇襲成都,但是在他兵臨城下之前已經在綿竹打敗了諸葛瞻,說明蜀漢軍隊留守部隊戰鬥力非常低下。所以,當時劉禪即使集結留守部隊出城和鄧艾野戰,在經歷了長途跋涉已經疲憊不安的曹魏軍隊大概率擊敗蜀軍。
  • 蜀漢真是一個窩裡鬥政權嗎?
    除了大數據分析,具體到個人,則更能反映益州人士不僅沒被輕視,反倒被劉備和諸葛亮兩位創業不易的當家人極盡拉攏和團結。真正的情況是,益州人正是蜀漢政權的中堅力量,而且被劉備和諸葛亮等最高領導人重視和重用。二、益州人敵視蜀漢政權?
  • 為什麼關羽的諡號是「壯繆」?
    公元260年劉禪為了表彰先輩功臣的功績,為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四個人追加了諡號,其中關羽的諡號為壯繆侯。壯繆侯在古代並不是一個好的諡號,古代的諡號有好有壞,好的諡號是宣揚大臣的功績,壞的諡號則是羞辱大臣的過失,一個人如果獲得壞的諡號,還不如不獲得諡號。
  • 鄧艾和鍾會如果沒有攻下蜀漢,名將姜維能否反殺魏晉軍團?
    第二次是公元244年,曹真的兒子曹爽,外甥夏侯玄兩路13萬大軍伐蜀,面對氣勢洶洶的魏軍,蜀漢政權的姜維、廖化、王平、蔣琬和費禕將相合力,在興勢之戰(今天漢中地區)中殺得魏軍屍橫遍野。而蜀軍沒損失多少,曹爽臉丟大發了,為司馬家奪權埋下了伏筆。 在魏國第一次到第三次伐蜀期間,蜀漢政權有諸葛亮五次北伐,姜維11次北伐,很煩。
  • 姜維在蜀漢平步青雲,有兩人對他幫助不亞於諸葛亮
    在三國演義小說中,諸葛亮對姜維直接是當作接班人來培養,但我們知道小說和歷史不同,歷史上諸葛亮對姜維雖然沒有小說中那麼看重,但姜維的升遷卻也可謂是遠超同儕了。和姜維一起投奔蜀國的還有尹賞和梁虔,這兩人的記載很少,不知道諸葛亮給了他倆什麼官職。蜀漢對主動投降者的待遇普遍很高,他們二人最後分別做到了執金吾和大長秋,和九卿同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