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謝氏始祖謝君玄,字崇德,號拱宸。他原本居住在廣東南雄珠璣巷。廣東韶關南雄珠璣巷是一個具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古巷,作為古代中原紳黎向嶺南遷徒的聚集地,隨著社會發展和朝代的不斷更迭,也是珠三角等地區諸姓氏發祥地,從宋代到明代,從南雄珠璣巷南遷的氏族達153姓,所以名副其實的百家姓古巷,這153姓遍及珠三角各地,其中包含謝姓,也在芸芸眾生中南下移民,珠璣巷也成為了嶺南人的發祥地。
謝氏族譜
宋室南渡後,謝拱宸帶著兒子謝廷秀搬遷到東莞城內石崇巷居住。謝廷秀的兒子謝章祥是謝氏入莞三世祖。謝章祥(名文可,號國禎),考取宋景定甲子科進士,授迪功郎,官至湖北漢陽府教授,退休後回到故土,他從城內石崇巷遷居到東坑草塘,他居住的地方也因此被成為「謝屋巷」。
清同治三年甲子科舉人謝藎臣(東坑鎮文閣路井美人)所作《草塘謝氏家譜序》有如下記載:「東坑謝氏先世乃宋南渡時,有拱宸公由南雄珠璣巷而遷居東莞莞城,至廷秀祖復遷東坑草塘……」宋末元初,草塘謝氏乃當地望族。據常平板石樑氏二世祖母花氏墓碑記載,當時梁氏二世祖、常平地區中進士第一人梁文奎生有三子一女,文奎視其女如掌上明珠,當其女與草塘謝氏結親,他以一大片埔田作女兒的嫁奩,至今大朗東坑、常平一帶梁謝兩姓仍以表親相稱。這位與梁文奎結姻的就是前面所說的謝氏三世祖謝章祥之長子謝梅實(字石甫,號玉瓊),謝梅實於宋理宗寶祐年間(1253—1258)迎娶梁文奎之女,梁文奎以茅湧埔及草塘作嫁奩,於是謝家父子由石崇巷遷來草塘居住。謝梅實於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甲子科中舉人,授武寧縣知縣,其後裔主要分支為竹山、黃麻嶺、嶺貝坑。
舉人謝銘新在竹山立的桅杆
元末明初七世祖謝敬聰,號明四,由草塘謝屋巷遷居嶺貝坑。至明末十五世祖,有麗祖(名維賢,字念朋)和定祖(名大策,字運籌,號定一)兩叔伯兄弟由東坑嶺貝坑再遷來大朗鳳竹山(竹山舊稱),時在明崇禎七年,歲在甲戌,即公元一六三四年,距今383年,為竹山謝氏立村之歷史。根據竹山史料記載:本村謝氏宋始祖原居南雄縣珠璣巷,後南遷至東莞石崇巷,宋三世祖謝章祥再由東莞石崇巷徙居東坑草塘謝屋巷,明四世祖再遷居至東坑嶺貝坑。明朝崇禎七年即1634年明十五世祖分遷定居於此而形成。
近日,在竹山村委會,熟悉本村歷史的謝禮枝、謝洪照兩位老先生,以及熱衷於村族譜資料搜集和整理的謝滿堂、謝滿球兄弟等向記者介紹該村歷史淵源。
竹山社區熟悉社區歷史的謝洪照老人
謝滿堂、謝滿球兄弟已編好了本房的譜系,請人謄抄成房譜,並且製作了一幅宗族大吊線圖表。謝滿球將圖表鋪在村委會大廳裡,足有四平方米麵積,十分顯眼。因為熱心本族歷史文脈,但對本村祖先源流非常了解。他手拿紅外線小手電向我們娓娓介紹。
經請教東莞文史泰鬥楊寶霖先生,謝氏入莞始祖拱宸公最初落腳的地方石崇巷應該是現在莞城內的石湧街。舊時莞城有處地方叫「寶樹留坊」,相傳明代謝氏族人曾在此開辦學塾,「寶樹」源自於「謝家寶樹」的名句②,「寶樹留坊」(諧音流芳)因為得名。
記者翻查有關舊地圖發現,在民國陳伯陶所編的《東莞縣誌》內有一幅東莞城內地圖,在今天石湧街的位置,清末民初分為石湧一甲、二甲、三甲、四甲四個區域。其西北面有到湧,到湧出城外,穿北城牆,穿城牆之門為保障關,與北城門並列。保障關前,有橋跨到湧,麻石建造,橋欄麻石刻「拱宸」二字。記者推測,這裡的「拱宸」二字與謝氏始祖之號有密切關係。據手抄本《謝氏族譜》(實為竹山謝氏房譜)記載,南宋「始祖謝君玄字崇德,原號廣仁,後雍正九年(1731)重修東坑祠堂,始題神主更號拱宸以表公之德也,原配崔氏,續配倫氏。」而謝洪照老伯也說過,解放前在莞城賣麻街(今大西路)尚有謝氏祖屋,他小時候還在那住過,因為在農忙時,竹山的謝氏族人會到莞城去幫人家割禾。後因謝李兩姓發生大械鬥,牽連十多條村,於是就將莞城祖屋賣掉以作資用。
莞城石湧街
我們知道,古人有「名」③有「字」有「號」,《顏氏家訓》:「名以正體,字以表德。」 名與字的取法是有密切關係的,而古人的號與名、字是沒有必然關係的。如唐代大詩人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甫」是美男子,即「子美」,而「少陵野老」是他自取的號。因他祖籍襄陽古稱少陵之地。
回到「拱宸」兩字,宸是帝王居住處,引申為王位、王權,「拱宸」就是拱衛皇權的意思,亦即表示臣子對最高統治者的忠心。古人取號時亦有根據所居地名地貌的,如東坑角社蘇氏始祖蘇東坡,「東坡」這個號就是其被貶湖北黃岡時以其所居地名起的「東坡居士」;又如常平周氏始祖周敦頤,號「濂溪」。因他晚年隱居廬山蓮花峰下一溪邊,以故裡濂溪取名,世稱「濂溪先生」。同樣道理,東莞謝姓始祖謝君玄因所居地石崇巷附近有拱宸橋,故以「拱宸」二字作自己的號。
南宋三世祖謝章祥遷居東坑草塘的這一支族人經800多年的繁衍,日益壯大,今天謝姓已經是東坑第一大姓。自南宋至現代,人才輩出,在古代,明代有舉人謝良翰,清代有進士謝琳(字他山,草塘人),舉人謝文琬、謝藎臣、謝紀常等,特別是井美人謝藎臣,著有《生春草堂吟草》,存詩100多首,傳頌至今。及至近代,有草塘人謝景丸(1868—1952),為東莞民國四大名醫之一;新門樓人謝志光是我國現代放射學創始人之一,首創的「謝氏位」至今仍為國內外醫學工作者所採用。革命戰爭年代,這裡湧現了謝星南、謝金重、謝陽光、謝曉東等一批革命先輩。
走在竹山村,這裡是一座雞犬相聞、民風古樸的嶺南特色村莊。
在竹山謝氏宗祠,裡面一座兩進的宗祠模樣的古建築,始建於清光緒二年,公元1875年。距今已有141年的歷史。瓦面是灰瓦,只有簷邊有一排琉璃瓦筒,整座建築確實較我們之前看到的傳統意義上的宗祠簡陋,且有改建過的,但不失素雅古樸。
謝氏宗祠距今已有140餘年歷史
祠堂的建築風格淳樸古舊,是典型的傳統廟宇建築。祠堂結紅色的門楣上有「謝氏宗祠」四個端莊正楷大字,正面門楣兩側都有壁畫、彩繪。因時隔久遠,牆身大多褪色、剝落,其中所畫的風鳥花物,仍依稀可辨。透過這些壁畫、彩繪可以窺見謝氏祖輩帶給後人的福澤庇蔭。
宗祠大門聯為:「崇山毓秀,德澤流芳」,把謝氏始祖的字鑲嵌上去了。中堂聯為「日暖烏衣盛,風和寶樹榮」。簷下的花鳥木雕擋板保存完整,栩栩如生,壁上的人物故事壁畫十分精美古雅,依舊原汁原味保存著。
謝氏祠堂內景
祠堂所用柱梁均為堅固的材料,在其上面雕龍刻鳳,搭建成三角形支架左右對稱,屋簷流水處,精雕細刻著一些花草、人物、門檻高有二十公分,兩側各安放一尊大石。據村中老人透露,此石有一個很雅致的名堂。叫「上馬石」是地位顯赫的人跨上高頭大馬之用。安放於此,寓意希望族人能考取功名,揚名聲、顯父母,光耀門楣。所以凡有考取功名的人,都要在祠堂內舉行祭祀告天儀式。這裡現已用作竹山「老人之家」的使用場所了。
注釋:
①《竹書紀年》竹簡於西晉太康二年(281)從魏安釐王墓中出土,記述了從夏商周以來至魏哀王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
②寶樹堂:東晉時,謝安一門稱貴,顯赫當朝。有一次謝安退朝回家,聖駕竟然親臨其宅,安焚香恭迎。帝視堂前貞松瑞柏,上掛滿燈籠,光彩茂盛,帝曰:「真寶樹也!」於是御書「寶樹堂」三字賜謝家。後之子孫,追慕前徽,以寶樹名其祠堂。
③名主要用來自稱,此外也供同輩或長輩稱呼用。字有尊重的意味,專供他人稱呼自己時用。 古人之名是由父輩所起,而字則不同。《儀禮•士冠禮》記:「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禮記•曲禮上》又載:「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即說,字是男子二十、女子許嫁時由主持冠禮和婚禮的賓客或長輩所起(秦漢以後,也常自命其字),以供平輩、晚輩或他人稱呼。
本文主要採訪人及參考資料:
謝洪照、謝禮枝、謝滿堂、謝滿球
1、竹山《謝氏鄧祖房譜》(手抄本)
2、清.謝藎臣《東坑草塘謝氏家譜序》
3、楊寶霖《東莞氏族源流講稿》
4、《東坑鎮志》2008年版
5、《東坑歷代詩文集》2005年版
6、民國《東莞縣誌》
7、《中華姓氏通史•謝姓》
8、《大朗鎮志》2010年版
9、《東莞歷代碑刻選集》
10、《香港史》[英]弗蘭克•韋爾什(Frank Welsh)著
另:竹山社區有個「日光臺」的地方,有著一段抗日的歷史。爽朗仔下來將在新欄目《大朗古仔》中為大家講古仔,敬請留意!
【「姓氏探秘」往期回顧】
(點擊可看)
大朗陳氏1 2 3 大朗葉氏1 2 大朗劉氏
大朗張氏 大朗梁氏 大朗鍾氏
大朗李氏 大朗吳氏 大朗鄧氏
大朗彭氏 大朗黃氏
大朗黎氏 大朗周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