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十三朝古都,地理「居天下之中」,可「四方入貢道裡均」。它不僅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歷朝帝王理想的建都之地,經歷歷史的沉澱,幾乎在它的每一寸土地下都埋藏著數不盡的歷史、說不完的故事。意外的萌點、悠遠的詩意、縹緲的玄秘、未解的謎團……洛陽綻放出蒙娜麗莎式的微笑。
前倨後恭
蘇秦,字季子,東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陽軒裡人。他出身農民,少有大志,曾隨鬼谷子學遊說術多年。後辭別老師,下山求取功名。
蘇秦先回到洛陽家中,變賣家產,然後周遊列國,向各國國君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但無一個國君欣賞他,蘇秦只好垂頭喪氣,穿著舊衣破鞋回到洛陽。
洛陽的家人見他如此般落魄,都不給他好臉色,連蘇秦央求嫂子做頓飯,嫂子都不給做,還狠狠訓斥了他一頓。蘇秦從此振作精神,苦心攻讀。把頭髮束住吊在房梁上,用錐子刺自己的腿,「頭懸梁,錐刺股」便由此而來。
一年後,蘇秦掌握了當時的政治形勢,開始二次周遊列國。這回終於說服了當時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合縱抗秦,並被封為「縱約長」,做了六國的丞相。當此時的蘇秦衣錦還鄉後,他的親人一改往日的態度,都「四拜自跪而謝」。蘇秦不由嘆息:「人生在世,地位財富,真不可忽視啊!」
這即是「前倨後恭」的典故。今人多用此形容那些先前傲慢而後來謙恭,以及見風使舵,見機行事的人。
洛陽紙貴
人們常說:自古洛陽出才子。西晉時著名的文學家左思,就是古代文壇上燦若群星的洛陽才子之一。
左思從小出身貧寒,且相貌醜陋,但他卻視榮辱如浮雲,看名利為糞土,把精力都用在學習和文學創作上,寫出了許多流傳至今的名詩佳作。其中,《三都賦》問世後,受到朝野各界熱烈讚頌,一時風行洛陽,豪貴之家爭相傳抄,洛陽市場上的紙價也因而昂貴起來。以後,「洛陽紙貴」便成了著名典故,常用來稱譽某些作品迅速而廣泛地傳播流行。
左思(三都賦》中的洛陽城,早已被無情的歷史風雨化作一片廢墟,而今日的洛陽城,又是歷史上任何時期無法比擬的。相信千年前的左思倘若再生人間,看到今天的洛陽,他一定會有一部更加精美華採的《三都賦》風行洛陽街頭,也將會有一段新的關於「洛陽紙貴」的佳話。
挑肥揀瘦
遠在東漢劉秀時期,光武帝劉秀曾在都城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大學——太學,這座太學即位於洛陽開陽門南5裡遠的地方。當時,在太學裡發生了許多有趣的故事,「挑肥揀瘦」就是其中之一。
當時太學裡,有位教學博士,姓甄名字,很有學問。有一年臘月三十,光武帝劉秀下詔賞賜太學裡的教學博士們每人一隻羊,讓太學高高興興地歡度春節,可當羊趕到太學大院後,卻出現了問題。原來這每隻羊大小不等、肥瘦不一,如何分配才合理呢?教學博士們七嘴八舌,吵嚷了半天,也沒有商量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好辦法。
這時,甄宇站起來說道:「我們都是教學博士,為人師表,不能斤斤計較,挑肥揀瘦!」說罷,他便從羊群中挑出那隻最小最瘦的來,徑直牽了去。這下,大家不再爭論,你謙我讓,很快就分完了這群羊,各自高高興興地回家去了。
這段讓羊的佳話傳了出去,洛陽城裡的人無不讚揚甄宇,還給他起了個帶有敬意的別號「瘦羊博士」。從此,「挑肥揀瘦」這個成語也就傳開來了。
樂不思蜀
人們常把樂而忘本,無故國故土之思,稱作「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就產生於三國時的洛陽。
當時魏軍入川,蜀後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於是設宴款待,並以歌舞助興。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誦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
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谷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棵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道:「咦,這話怎麼像是谷正說的?」
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
洛神的傳說
在洛河兩岸,流傳著一個膾灸人口的洛神宓妃的故事。
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兒因迷戀洛河兩岸的美麗景色,降臨人間,來到洛河岸邊。那時,居住在洛河流域的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有洛氏。宓妃便加入到有洛氏當中,並教會有洛氏百姓結網捕魚,還把從父親那兒學來的狩獵、養畜、放牧的好方法也教給了有洛氏的人們。
這天,大伙兒勞動之餘,宓妃拿起七弦琴,奏起優美動聽的樂曲來。不巧,這悠揚的琴聲被黃河裡的河伯聽到,這個浪蕩公子便潛入洛河,看到宓妃,一下子就被宓妃的美貌所吸引。於是河伯化成一條白龍,在洛河裡掀起軒然大波,吞沒了宓妃。
喜歡請關注「大院二零」,多謝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