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泰國南部的合艾地區總算放晴了。
但是,昨晚上還是下了一場大雨,仍然不能割膠。
很遺憾,在泰國一周了,我們始終沒有看到千樹萬樹集中割膠的壯觀景象。
在合艾聯潤公司的橡膠加工廠,我們了解到,這個工廠的工人基本上都是來自緬甸,合艾當地人從事割膠和橡膠加工的越來越少了。
最近幾年,由於中國工廠大量向東南亞各國轉移,尤其是年輕勞動力充足的越南奪得先機,工業發展速度飛快,導致來泰國的越南割膠工人也在逐年減少。
泰國的割膠工也曾經有過一段非常舒服的日子。
2010年的時候,割膠的收入最高曾經到過280泰銖一公斤,那時候大膠園主的生活跟中國的煤老闆有得一比。後來一路掉到了120泰銖一公斤,膠農和割膠工不滿收入大幅下降,紛紛上街抗議。
泰國政府迫於社會壓力,在割膠收入100泰銖一公斤的時候進行國家收儲,但是隨著中國需求的減緩,高價的橡膠畢竟大勢已去,泰國政府被套在了半山腰,橡膠價格至今仍沒有回到收儲成本以上,而橡膠加工企業也大多在成本線上下掙扎。
現在,割膠收入已經低於40泰銖一公斤了,為什麼也沒見工人上街抗議呢?
答案,就是工人的就業機會更多了,大部分年輕的工人都能夠找到比目前割膠性價比更好的工作。這說明,中國近幾年的產業大轉移,已經在深刻改變東南亞的工業水平和就業市場,招工難的現象在泰國已經出現了。
考察過程中,我們在普吉、素叻和合艾,都能聽到橡膠加工廠的老闆說,工人很緊張,越南來的工人變少了,工人對收入的要求提高了。工廠的機器自動化,已成為這裡的必然趨勢。
中國100萬噸庫存還在消化中
儘管上遊工人割膠不積極、原料難收、工人成本增加,泰國的橡膠加工企業也在主動壓縮產量,對中國的出口有所減少,但是橡膠價格為什麼在雨季停割期間仍然在低位徘徊呢?
原因就在於,中國還會有100多萬噸的庫存有待消化。
2016年,中國的橡膠需求回暖,至2017年2月,上海的期貨橡膠一度運行至22000上方。連續兩年的期貨價格傳導刺激,在產區,泰國、越南導致了橡膠加工企業擴產和新建產能;在銷區,主要是中國,導致了貿易商庫存的重新累積和通過期貨遠期合約鎖定利潤的需求;在金融投機圈,私募基金借著供給側改革的大主題進行炒作。
在投機狂熱過度的時候,理性的產業資本選擇了套保。
而上海期貨交易所橡膠期貨新合約奇葩的大幅升水結構,給出了遠期豐厚的套保利潤,更加刺激了橡膠加工長單向遠期合約賣出套保的動力。
庫存重新高企,2017年2月以來,橡膠價格短暫的癲狂後又進入熊途,一年半時間過去了,離22000的高點已近腰斬。
目前,普吉、素叻、合艾地區的橡膠加工廠的加工利潤,已經到了虧損邊緣(比如聯潤工廠,噸加工成本1500元,還虧50元)。
很快,雨季就要過去了,10月以後,整個泰國就要進入割膠的旺季,橡膠加工的產量將會進入到一年最大的時期。
雨季的時候,橡膠價格沒有上來;旺季的時候,橡膠價格還是個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