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商務範
高調炫富的新聞我們看多了,嫌自己「錢多」的人,最近也冒出來不少。
43歲的推特CEO Jack Dorsey日前就對媒體表示:希望在有生之年把所有的錢都捐出去!
這位身家49億美元的超級富豪,之前就說自己對錢沒有什麼概念,從來沒想過,自己居然會這麼有錢,所以希望能把錢捐給有需要的人。
之前,他就曾計劃捐出10億美元的Square股份來支持抗疫。他還說過一段特別有「哲理」的話:「我覺得萬物息息相關,如果有人生活在痛苦中,最終我也會痛苦」……
無獨有偶,科技狂人馬斯克,前一陣也表示「財富使我壓抑」,並轉臉就賣掉了自己4000萬美元的房產……
難道錢多了會燙手還是怎麼著?對此,扎克伯格最近出來表示:有時候,也許會吧,但更多時候,錢,可以帶給我「大手一揮挽救自己最愛的餐廳免於倒閉」的快樂……(前段時間受到疫情的影響,很多美國餐廳面臨倒閉,扎克伯格夫婦給自己常吃的幾家餐廳捐了80萬美元,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富豪們接連的「迷惑行為大賞」,看得吃瓜群眾是十臉懵圈,更讓人不禁好奇:這些處在金字塔尖,掌握著全球多數財富的一群人,彼此間的金錢觀究竟差距有多大?
----------我是分割線----------
當壕們直面財富:有人抨擊它,有人隱藏它
財富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是奮鬥目標,但對壕們來說,往往只是一串數字。因此他們在為錢拼搏的同時,也致力於偶爾停下來「反思」一下,這串數字到底意味著什麼?
小仲馬在19世紀就提出:「是做金錢的主人,還是做金錢的奴隸?」所以近2個世紀以來,用它來投資or享樂,善用or揮霍,甚至渴望or憎恨,都在壕們的一念之間。
△金錢究竟能不能買到快樂?
很多壕都說過:自己不想要很多很多的錢(大概是已經擁有很多很多的愛了),就像開頭提到過的Jack Dorsey和馬斯克,他們不僅全盤否認了錢本身,還一邊把自己的痛苦都歸咎於「賺錢太多」。
錢:有被冒犯到
如果你覺得這句話有點耳熟,那是因為每秒賺1000多美元、身家一度高達800多億美元的巴菲特曾說過:「金錢買不到快樂(可樂才行)」。
馬雲一邊在雙11掏空全國人民腰包,一邊也表示:「我以前對錢沒興趣,現在對賺錢更不感興趣。」
除了從本能剖析,身體力行告訴窮人「錢多了特沒勁」之外,有的壕還推己及人,把擁有財富升華到了對社會的反思,經常「揚言」:「再說我錢多,我就把它們都捐了!」
賈伯斯的遺孀勞倫娜,本身就是福布斯財富榜的常客。身家超過250億美元,住在千萬豪宅裡的她,最近在《紐約時報》上推心置腹地說:「當一個人擁有過多財富,不僅對別人不公平,對社會還很危險」……
身家一度超過700億美元的扎克伯格,也對積累財富表示過質疑。他表示沒有人該有那麼多錢,所以才和妻子才決定捐出99%的Facebook股份。
除此之外,比爾·蓋茨還提議過:應該向富人多徵稅!
作為首富的他,更是動不動就撇清自己和錢的關係:「很多錢對我來說都是多餘的,遲早有一天我要把他們都捐出去……」
△「隱藏」財富,悶聲發大財才是王道?
然而不管是在金錢的世界裡縱情享樂,還是赤果果地抨擊它,在吃瓜群眾看來,都是變相「炫富」。相比他們,那些懂得「隱藏財富」,悶聲發大財的人,反而更為難得。
比如沃爾瑪的創始家族沃爾頓家族,他們是彭博榜單上「2019年最富家族」榜首,坐擁1905億美元,連紐西蘭2017年的GDP也就比他們的資產高出那麼一點點,可謂是真·富可敵國。
但即使沃爾瑪超市家喻戶曉,也沒幾個人像熟悉比爾·蓋茨、巴菲特一樣熟悉他們家的人。因為這家人和所有低調的家族一樣,平時畫風低調樸素,也不愛成為聚光燈下的中心,他們更喜歡「躲在幕後」。
全球最大的食品生產商之一,旗下擁有德芙、M&M'S、士力架等品牌的瑪氏家族,年收入超過300億美元,平時也是「低調到塵埃裡」,別說炫富了,說是普通大家族也有人相信。
家族成員Stephen Badger曾說,在過去99%的時間裡,他們家確實都在主動減少曝光,不怎麼接受媒體採訪,因為他們想讓大眾記住的,是他們的品牌和產品——而不是他們多有錢。
同時,寶馬背後的匡特家族,也曾被不少媒體評價「極其神秘、安靜」,幾乎從家族創始人開始就和公眾保持距離,極少主動讓自己的名字出現在新聞報導裡。
壕就是原罪:吝嗇、做慈善都被diss
樹大招風,一旦你步入富豪級別,除了要時刻思考金錢的意義之外,怎麼賺錢怎麼花錢,更會被吃瓜群眾步步緊盯,幫你明著算帳。如果對金錢沒幾分「敬畏」之心,就會很容易落得個吝嗇鬼,甚至為富不仁的頭銜。連「做慈善」也有可能出力不討好……
△被diss為富不仁、吝嗇鬼?
疫情期間,通過做空美股在一個月內狂賺26億美元的對衝基金經理比爾·阿克曼,就因為錢被狠狠抨擊過。
當時他投入的資金僅為2700萬美元,結果翻了足足100倍,然而他不懂得見好就收,還在媒體上製造恐慌,給民眾灌輸「現金為王」的理論,說美國經濟的「地獄即將到來」 。引得網友紛紛罵他是偽君子兩面派,流著鱷魚的眼淚「發國難財」。
被diss的還有馬斯克,他在疫情期間不顧隔離政策,堅持讓特斯拉加州某工廠繼續運營,給出的理由是:這是一項重要的業務。
範主想起了之前谷歌創始人拉裡·佩奇說過的一句話:「如果我哪天死了,我會把錢都留給馬斯克(而不是慈善機構)。」——至少他(馬斯克)能造福人類。
是不是很諷刺?
印度作為貧富差距兩極化的國家,也經常因為富豪太富,窮人太窮,產生各種對比聲討。
作為首富的穆克什·安巴尼,之前將自家大廈Antilia——價值約15億美元,樓高27層,面積加起來比法國凡爾賽宮還大,建在了著名的貧民窟旁,無數底層窮人住在大廈周圍,奢華和貧窮形成鮮明對比。
雖然穆克什·安巴尼一家也經常接濟窮人,但此舉仍被說沒有同情心。
前陣子,貝佐斯和他的亞馬遜雙雙站上了財富之巔——亞馬遜市值超萬億,貝佐斯也很有可能成為第一個破萬億的世界首富,一時風頭無兩。
然而這位首富的口碑和財富卻呈反比,先是在澳洲大火修復計劃中捐款69萬美元,被諷刺做做樣子,然後是在疫情期間捐款100萬——作為全球最有錢的人,為國家捐的錢還不如和女友出門度假開銷的零頭,因此被抨擊吝嗇到了極致。
貝佐斯和女友在歐洲度假
說到吝嗇鬼,範主第一時間想到了曾經的「石油大亨」保羅·蓋蒂,2018年的一部好萊塢電影《金錢帝國》裡的主角就是他。除了在20世紀早期就擁有上億身家之外,保羅最大的談資,就是他吝嗇到極致的作風。
據說,他曾經為了防止家裡的工人偷打電話,拆掉了家裡所有的電話機,只裝了一部投幣電話;他寧願自己在酒店房間裡洗衣服,也不想花10美元叫客房服務……
不僅對外人摳門,保羅對家人的吝嗇更令人匪夷所思——哪怕孫子保羅·蓋蒂三世被綁架,他第一時間糾結的也是贖金的金額,一開始拒不付錢。
雖然後來因為看到了孫子被割掉的耳朵,而選擇了退讓,答應付給綁匪400萬美元,然而在做交易時,保羅依然討價還價到320萬,並先是自己支付220萬來避稅,剩下的讓兒子貸款支付……傳說中的親生爺爺~
因為爺爺的「吝嗇」,慘被割耳的保羅·蓋蒂三世(Paul Getty III)
△被diss做慈善也是自私自利?
相比為富不仁,一毛不拔的鐵公雞,很多熱衷慈善的壕們總能得到一片讚譽。像巴菲特、比爾·蓋茨這樣的慈善大戶,捐款數額高達幾十億,在一邊賺錢的同時,也一邊給自己樹立了良好的公眾形象。
可是慈善真的像字面意思那麼簡單嗎?這幾年,關於富豪做慈善的動機,大家也在爭論不休:他們的初衷究竟是善心大發還是沽名釣譽?是真正想把錢捐給需要的人,還是只想巧妙避稅?
美國學者,曾任哈佛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的Robert Reich就曾直言不諱地抨擊道:「美國的億萬富翁們都在為慈善事業捐款——但他們大部分都是自私自利的垃圾。」
Robert Reich教授
前陣子美國疫情嚴重,很多大佬捐錢的捐錢,捐物資的捐物資,研發疫苗的研發疫苗,還被《福布斯》點名表揚。但在Robert教授看來,他們的捐款和他們的貪婪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他點名批評首富貝佐斯,抨擊他是在借著做慈善分散人們的注意力。比如貝佐斯雖然在2000~2018年間共捐款約2億美元,但總額只是他淨資產的0.12%。在福布斯富豪榜的榜單上,除了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大部分人都和貝佐斯的捐款比例一樣。
更何況,之前亞馬遜剛剛被曝出不給員工提供病假,並開除了一位爆料倉庫工作環境有感染風險的員工……
借慈善「撈名聲」的,黑石集團的「掌門人」蘇世民算一個。這位身家170億美金的華爾街之王,曾積極致力於慈善行業,尤其是各國高校:清華大學、牛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等都收到過他的捐贈。
但同時,他的以慈善換冠名的行為也曾被詬病,比如有次捐贈,在已經有了以他名字冠名的足球場後,他仍希望捐贈學校也以他命名,結果遭到了聯合抵制,才不得不作罷。
誠然,商人做生意講究回報,做慈善當然也不能是「虧本買賣」,只利用一小部分財富就能換取名聲,甚至達到避稅的目的,何樂而不為?在美國富豪當中,慈善其實早已成了「主流文化」,他們有一套完善的慈善捐贈體系,怎麼捐風險低回報大,怎麼捐又漂亮又省錢,都是有門道的。
拿比爾·蓋茨來說,只要他的慈善基金每年捐款超過總資產的5%,不僅可以少支付「富人稅」,還能獲利超過15%投資回報,賺大錢妥妥的。
扎克伯格的「如意算盤」打得更響。他在女兒出生後承諾捐出99%股份,雖然讓大部分人覺得不可思議,事實上,他所有捐款的最終流向,都是自己成立的責任公司,而不是非盈利慈善機構。
這樣一來,不僅能借著慈善的名義避稅,還能繼續掌握公司的話語權,拿去投資,迅速「保底」,可以說是win win了。
扎克伯格的做法在同時代富豪之間相當流行,前面說要把錢全都留給馬斯克的谷歌創始人拉裡·佩奇,就曾「弄虛作假」過,打臉來得非常快。
他的基金會這些年陸續向慈善機構捐出了超過4億元,看似慷慨大方,但事實上,這筆錢最終流向的卻是他自己的DAF帳戶(捐贈人指導性基金)。
換句話說:假裝大把撒錢做善事,其實錢一分沒給出去,都自己悄咪咪留著花……真是便宜都讓你佔了。
金錢傳承觀:分給子女少部分,信託基金墊後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體現在金錢和物質上往往是天經地義,但對於頂級富豪來說,他們並不只有給錢那麼簡單。對子女的財富分配,更能體現出他們對於財富傳承的理念~
△留得越少,教育投資越多
很多富豪都選擇了只留一小部分財產給子女,比爾·蓋茨很早就對媒體表示,他97%的財產都打算捐掉,孩子們只能繼承3%,所以他們的人生必須靠自己。
對於這一點,蓋茨自豪地說:「我的孩子們對此非常理解和贊同。」
畢竟,錢只是個數字,他會真正花大錢的地方,是在子女的教育投資上。他非常支持大女兒Jennifer Gates學馬術,為了方便她走到哪練到哪,在美國各地豪擲千金,為女兒買馬場。
賈伯斯遺孀勞倫娜·鮑威爾,之前承諾將來捐出250億美元財產時,也曾表示不會把它們留給後代。原本可以衣食無憂的三個孩子,不知道將來會不會跟媽媽鬧上《金牌調解》……
無獨有偶,她的女兒Eve Jobs也是個馬術迷,雖然遺產沒女兒的份兒,但教育投資卻毫不手軟。勞倫娜曾在佛羅裡達州惠靈頓以15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一座牧場,裡面有能夠容納20匹馬的畜棚、騎馬越障訓練場,還有4個臥室和室內泳池。
有錢人家的孩子們果然都是有模板的。
就連傳說中未來要繼承億萬家產的希爾頓家族大小姐帕裡斯,其實也並沒有多少錢可以分到——所以她在娛樂圈拼命打拼也就不難理解了。
因為從她的曾爺爺、創始人康拉德開始,就決定把97%的遺產(約1350萬希爾頓酒店股份),捐給康拉德·N·希爾頓基金會搞慈善,當時給倆兒子巴倫和他的弟弟,分別留了50萬美元...
而第二代「掌門」巴倫,生前就學父親訂立了遺囑,也是將資產的97%捐給康拉德·N·希爾頓基金會,然後剩下的再分給各家子女、孫輩等,平均每人差不多只能分到560萬美元左右。
也就是勉強夠剁手15隻愛馬仕喜馬拉雅鑽石搭扣鉑金包的水平……
△成立信託基金,避免遺產稅等損耗
看到這裡,相信有人要「翻白眼」了:才不是一分不留好嗎,肯定還有一堆信託基金啦!更何況一旦將巨額遺產給子女,光是遺產稅就要交出一半,這筆帳怎麼看都不划算。
所以沒錯,成立信託基金,給子女們存錢,才是家族遺產傳承最重要的方式。英國王室也是這麼做的~
早在1994年,女王的媽媽就給自己的曾孫成立了信託基金,把自己2/3的錢都留給了威廉和哈裡,屆時兄弟倆能分到的錢約合1.2億人民幣。
黛安娜去世前,也曾將自己的1.8億遺產放在了信託基金裡,其中一大半,都已經在威廉和哈裡30歲時被繼承了。
古老的甘迺迪家族,如今依然坐擁10億美元資產,而讓家族這麼多口人衣食無憂的,正是信託基金的設立在為他們「保駕護航」。
甘迺迪總統的爸爸老約瑟夫,在建立龐大商業帝國的同時,就精明地設立了一層又一層的信託基金,保證家族無論何時都有穩定、充足的財富基礎。
1998年,家族出售了部分房產,當時有報導稱,共賣了約6250萬美元。因為有基金的保護和嚴密的交易策略,甘迺迪家族幾乎完全省掉了接近交易額一半的資本利得稅。
而富過六代的洛克菲勒家族更有遠見,大衛·洛克菲勒深知金錢可以成就一個家族,也可以毀滅一個家族,所以為了防止繼承人爭奪財產,內耗損失,他們也選擇了家族信託。
信託受益人30歲之前只能得到分紅,不能動用本金,受益人去世,本金會自動傳給受益人的子女。這樣家族的資產就不會因為傳遞、爭奪而被分割和減少。
----------我是結束的分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