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工科學子,我覺得交大比復旦強,主要原因是因為東川路男子職業技術學院對面是華師大,2019級新生復旦男女生比例接近1:1,交大2:1,復旦的男生怎麼會懂的交大男生的痛。好在交大對面華師大是1:2,簡直是完美,雖然數據調查顯示華師大的女生一半都被內部消化了,交大男生並沒有佔到半點便宜,有個念想終歸是好的。
不開玩笑了,我們回到正題,我認為交大工科和醫學更強,復旦文科和理科更強,不過都是國內前十的頂尖名校,其他專業也都不會太差。
我國高校三對真正的同城雙子星
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史丹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世界名校也有很多同城雙子星,這些學校都是鼎鼎大名的高校,一個是綜合類名校,一個是理工科名校,似乎這樣的分布是歷史上那些偉大的教育家們故意的。
在國內也有這樣的高校,比如天津的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成都的川大和電子科大,廣州的中山和華南理工,湖南的中南大學和湖南大學,南京的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這都是比較出名的雙子星高校。不過這幾所的對比不夠強烈,今天我要說的這三對高校,那是真正照鏡子的三所同城雙子星。
北大和清華、復旦和交大、武大和華科,你看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跟美國名校雙子星分布也很相似嘛,北京、上海、武漢,分別在我國地理位置上最為特殊的三個地方,也是真的神奇了。北大、清華跟哈佛、麻省理工一樣都住對門;幾個雙子星高校也都是一個綜合類高校,一個是理工類強校;更甚的是,連高考招生分數都是照鏡子,你文科比我高兩分,我理工科比你高兩分,你在這個省招生分數比我高兩分,我在另外一個省再拉回來;名氣方面北大比清華稍大,復旦也比交大稍大,武大也比華科稍大。
單單是高考招生分數也就罷了,就連教育部給的學科評級,對於A+專業數量那都是頗有學問的,你看A+專業排名裡面,北大21個、清華也21個,復旦5個、交大也5個,武大4個、華科也4個。這叫什麼?這叫大智慧!為有關部門的Boss們點讚,為學科評級專家組的專家們點讚,這都是神之操作。
回到復旦、交大,工醫選交大、文理選復旦
根據上一期教育部學科評估分數顯示,復旦和交大在A+學科門類評級上都是5個,交大的專業分別是生物學、機械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臨床醫學、工商管理,復旦的專業分別是哲學、理論經濟學、政治學、中國史、數學。
數據可以看得出來交大明顯工科和醫學更強,復旦則是在文科和理科優勢更大。當然不是說除了優勢專業,兩所高校在其他領域就不強,本質上作為國內的頂尖高校,基本上不太有太弱的專業,畢竟生源質量擺在那裡,學科建設也擺在那裡,科研經費和師資力量擺在那裡。只不過這可以作為你選擇高校的一個參考,最終怎麼選擇,這些並不是唯一依據,而且讀本碩和讀博又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讀本碩學校更重要,讀博導師更重要。
總體來說,我認為復旦和交大是交替領先,不過這些年我國教育、科技、經濟突飛猛進,理工農醫類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大,很多做理論研究、尤其是人文社科類確實處於學生選擇的劣勢當中,正所謂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已經是一個廣泛認知。
這樣的結果就造成了理工類強校越來越受大家歡迎,交大風頭越來越盛,這一點在全國也具備很大的普遍性。我舉個例子,我讀高中的時候,文科班和理科班的數量比例大概還不到1:2,我自己在理科實驗班,所以有深刻的體驗,當時我們班上大家的基本認知就是,二選一選清華不選北大,選交大不選復旦,選華科不選武大,大家不是覺得哪個更好哪個更差,而是在整個大環境下,做出了一個傾向性選擇,這個選擇也不一定有明確的標準和依據,大家只是憑感覺哪所大學理工科更好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