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上古時期的「中原」到底在哪裡,它與後世所謂的「中原」概念是否相同?不妨聽聽郭靜雲老師和郭立新老師是如何與同學們討論的吧。
靜雲老師∶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稱之為"中原神話"。在此必須先說明"中原"概念所指出的空間。《詩·小雅·小宛》曰∶"中原有菽,庶民採之。"司馬相如《喻巴蜀檄》曰∶"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可見早期文獻中"中原"的意思是寬廣空曠而宜於農耕的肥沃大坪。但若仔細探究今日常用的"中原"概念,即會發現其意思不符合最基本的地理事實。現在的"中原"概念,經常涵蓋河南、陝西和山西之南部——即周文明的核心地區,這明確是違背自然地貌的一種政治性概念,因為此區域代表從周到北宋這些統一大國的中心區。但從自然地理的角度來看,這一"中原"的命名似有不妥。因為本地區包含了平原、山脈與峽谷,呈現出一種支離破碎的地貌。
對商周以來的混合文明來說,自然地理的邊界並不那麼重要。但對早期文明來說,這個邊界反而是很重要的。因而研究這些地理條件的異同,便可藉以表達不同生活方式族群的活動範圍∶如住在肥沃平地的農耕文化之發展區、山林遊獵族群的活動區,以及幾種雖然選擇了定居、但卻將農耕視為次要的中間地區,其生計可能是以馴養、漁獵或石器製造為主要的經濟基礎。此外,還有寬大的草原∶此一特殊的地理條件,導致了多族群的互相融合,並多次威脅到農耕文明國家。而且,草原恰恰是古代很多軍用技術的發明區,同時也是遊牧和遊戰生活方式的發祥地。
若從自然地理的邊界來探討,則"中原"這個概念應有另一種屬於自然地理條件的理解∶ 中心的平原地帶。在中國地圖上,這是分別以大別山和大巴山為東、西界的寬闊平原地,北緣到黃河南岸,而南邊則經漢江下遊涵蓋鄂豫平原,又過漢江連到鄂湘江漢、澧陽和洞庭平原,以構成寬闊的農耕地區。並且,因豫南地區及大別山間有許多谷地,其範圍本於河南,跨越大別山,到達淮潁平原的信陽、駐馬店、許昌,併到達黃河南岸的鄭州。若由自然地理的觀察角度來看,只有這個位處其間的寬闊平原,才能被稱為"中原"。而且,我們從自然地理的角度可以觀察到∶漢江下遊是這一廣大農耕區域的中心。
甲同學∶老師您怎麼能認為古人一定是這麼想的,也許他們把很窄的地方稱為中原。例如現在渭河谷地,雖然狹長,但其上有大量被稱為"原"的地點。其實"原"可以是相對的,狹窄的地區,一片平地就足以稱為原。再加上,古人只要認為自己那裡是中心,那麼就可以稱之為中原了,為什麼非得是老師所說的那個範圍才是中原?
詩螢同學∶那江漢平原的人就自認不是中心,擁有那麼一大片原野卻不說自己是中原?非得說自己是貧窮落後的"三苗"?以中山大學作為比喻,你作為中大的學生,是否會承認自己是遠離正統學術的南蠻地?恐怕你還是會標榜自己的母校是遠離政治中心,擁有學術自由的聖地吧。
甲同學∶這…(啞口無言)
靜雲老師∶我補充說明∶三苗是上古部落或部落聯盟名稱,是上古傳說中與堯、舜、禹時期共存的一族。很可能是今天長江中遊地區周邊山地,特別是鄂西山地的以遊獵和貿易維生的山地族群,他們曾深度介入長江中遊地區的文明化進程,在夏之前很可能經歷了一個由三苗統治的階段,"禹徵三苗"的記載背後所反映的,可能是夏戰勝三苗的史實。但從該傳說已可知,這是同一地區內勢力的鬥爭,而不是像現代教科書所講,好像大禹是自遙遠的北方外來的佔領者。
乙同學∶學姊,你的比喻不對。中國考古學界已經公認黃河中下遊的文化在中國處於領先地位,你怎麼能說長江中遊的文化比黃河中下遊的文化還發達?看半坡和廟底溝的彩陶,南方有嗎?再看龍山文化的蛋殼黑陶,南方有嗎?
詩螢同學∶你說的中國是什麼中國啊?上古社會的時候,哪裡有什麼中國啊。至於長江中遊的文化比較發達,因為我自己研究的是盤龍城文化,所以我很清楚。至於彩陶的情況,廟底溝文化不是在長江中遊正要進入古國時代時就解體了,變得支離破碎了嗎?我不是說黃河中下遊的文化就一定落後,我只是說黃河中下遊的地理不適合發展大型的早期古國,不適合醞釀原生大文明。
梓浩同學∶其實山東龍山黑陶出現得那麼晚,大家還追捧它,真是讓人費解。相反,年代上早得多的屈家嶺文化的薄胎全黑陶卻無人關注。看來,長江流
域的文化,在後娘眼裡不是親生的"崽"。(笑)
柏熹同學∶ 這年頭,啃老族不是都過得特別爽嗎?(幽默熹又一次發揮了他的特長,全班同學大笑)
靜雲老師∶各位同學,我們還是就事論事,讓材料來說話。首先,地理材料告訴我們,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大的連續性平原只有江漢平原。其次,在進入古國時代,屈家嶺文化的北漸,石家河文化的北進,盤龍城文化的強大,這都顯示了長江中遊文化的強勢。只有到了殷商,原本在草原森林交界地帶活動的北方族群南下到黃河下遊北岸活動,並形成新的中心,自此以後黃河流域才掌握政權。從文化的角度來說,黃河流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傳承了江漢中原農耕大文明的脈絡。
在殷周時代,江河中原文化脈絡才大量擴散到黃河、渭河、汾河流域,河北、山東二省,以及許多其他地區。由於殷周政權中心靠近黃河,憑藉黃河作為要道,將原來屬農耕文明北界的地區發展成為中央,中央和邊緣的關係至此產生變化。因此,歷史上的"中原"概念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從自然地理所指的中間農耕平原(以澧水為南、以黃河為北、以江漢為中),變成以股周王畿為中心的殷周政權的影響區域,直至漢唐帝國更加確定了傳統的"中原"概念,並影響後世對"中原"的認識。
梓浩同學∶所以說,"誰掌握了現在就掌握了過去,誰掌握了過去就掌握了未來",說的就是對歷史記憶的篡改。"中原"這個歷史記憶,就是從殷商開始才形成的,而漢唐帝國對"中原"概念的加強,則是藉助中原這個歷史記憶加強"漢"民族的邊界,增強自身的認同感。因此,我們"漢"民族似乎從來沒有懷疑過這個"一脈相承"的概念。
靜雲老師∶ 所以,我們不宜採用周以來的(實際上主要是東漢以後的)政治化"中原"概念,而是需要回到自然地理的角度來思考。因此我提出"江河中原"概念,以此表達中國自然地理中的寬曠平原、農用的肥沃大平原,即是殷周之前農耕大文明發展最大的區域。
立新老師∶我們以往在研究這一段歷史的時候,往往是用一種"單線式倒推"的方法進行研究。比如說秦漢帝國時期陝西、河南那一帶最重要,是京城所在地;再往前走,周的都城也在渭河谷地;再往前走,殷商也是在安陽;再往前走,雖然沒有文獻記載了,我們還是繼續走到新石器時代,並認為黃河地區還是最重要的。
在建立了以黃河地區為核心的標尺後,我們再去比對各地方的考古學文化,大家都按照"核心區"的標尺去套。例如,最先發現並定名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都是黃河流域的文化,然後大家都知道仰韶文化以彩陶為代表,龍山文化以黑陶為代表。於是,全國各地都開始套用這個標尺,把各地的彩陶文化貼上"仰韶文化"的標籤,又將黑陶文化全部統稱為某地龍山文化。如果有同學有興趣去做一下知識考古學的回溯,就可以發現在考古學史上,考古學家對大溪文化的最早認識是根據其出土的彩陶而命名為長江中遊的仰韶文化。隨著大溪文化遺址的發掘數量越來越多,才逐漸把剛開始時的錯誤認識矯正過來。
從這裡就可以看到"套標尺"的做法很有問題。現在大家逐漸發現這樣的思路是不對的,但在一些人的思維框架裡面,不知不覺,有一些概念已經根深蒂固,總是以考古材料去迎合自己內心的假設。要怎麼跳出這個框架?那就是要尊重事實和細節。我們現在的認識,很容易被考古學的發掘史、發現史所左右和誤導,我們要跳出這樣的框架。
柏熹同學∶說的也是,看中原地區不同年代積累的考古材料就是比其他地區多啊! 看來還是早起的鳥兒……不,是早挖的遺址名聲大!哈哈!
立新老師∶哈哈,回過頭來講,又如稻作的起源問題,學界已經有很多的討論了。回顧稻作起源問題研究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最早期大家認為是印度起源的、東南亞起源的;因長江下遊河姆渡遺址的發掘,大家又認為是長江下遊起源;後來又有了彭頭山和八十壋的早期稻作遺址,又有不少專家認為是長江中遊起源。實際上是我們被一些考古新發現和新材料牽著鼻子走,這很難避免盲目性和偶然性。
我覺得,這裡面有一個結構性的問題,我們一直以來沒有注意整體背景的思考,而且總是被新出材料搞得暈頭轉向,像牆頭草一樣兩邊擺。其實,只要當材料累積到一定程度,我們不妨環顧一下四周,做一做通考的工作,嘗試重建整體性的背景,從事物起源與發展背後的一系列動力去思考,思考古人為什麼要這樣做,思考怎樣的過程才能出現眼前的結果。具體材料和細節可以幫助我們重建當時的情景,回到過去的狀態。材料越豐富,細節越多,重建的場景就越可能趨於真實和清晰。從這樣的背景出發再看具體的材料,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前面所講的盲目性和偶然性的。
靜雲老師剛才提出"雲夢澤蘇美爾"和"雲夢澤埃裡都城"的概念,我希望靜雲老師從這方面多講一講。我們是自由討論的形式,在老師報告的過程中,同學們可以自由地提出問題,或者發表自己的一些看法,與各位老師積極互動。
【說明】本文摘自《時空之旅:文明搖籃追蹤》(上海文化出版社2017年)頁90-94,作者郭靜雲、郭立新、範梓浩、劉麗霞、趙柏熹、邱詩螢、史明立、江俊偉、劉秀美等,歡迎個人轉載,機構轉載請與本公號聯繫。轉載或引用務請說明作者與出處,若有出入請以原書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