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中國文化,無論是在本土,還是在世界文化之林中都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在上千年的時間中,我們的老祖宗用自己最樸素的人生經驗和智慧總結出來一句句膾炙人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雖然有些難登大雅之堂,但是卻有著自己深刻的內涵和背後有趣的文化傳說。
俗語雖短,但卻十分的精闢,其中都蘊藏了一些人生中的智慧和忌諱。比如說俗語「人到四十,兩不碰,三不動,四不換」,說的是人生到了四十歲這個分水嶺有很多想法都和以前不同,古人認為這個時候的人上有老下有小,過日子應該求穩定;還有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說的保養身體之道、還有「兩腮無肉不可交,滿臉橫肉為兇相」說的是老祖宗的看人智慧等等。
而我們現在要說的一句俗語是「正月十三閻王忌」,他的下一句雖然有點粗俗,但確是很直觀地表達出了人們對神靈的敬畏和對美好生活的祈願,這句話就是「屙屎尿尿都不利」。
這句俗語的意思是到了正月十三這一天會諸事不順,連最基本的吃喝拉撒都不會順利。家中的老人也會告訴你,這一天最好不要不要出門。那麼為什麼說正月十三這一天諸事不宜呢?
閻王忌的由來
為什麼到了正月十三這一天會諸事不宜,連閻王對這一天都深惡痛絕呢?民間有這樣的一個傳說:
傳說,閻王有13個兒子,自己又是掌管著地府,有著億萬生靈的生殺予奪之權,於是就變得十分猖狂。一天他和人打賭,並且放出了一句大話,說自己有十三個兒子,就算是每月死一個,一年也死不完。
但是誰也沒想到,雖然閻王能夠掌控億萬生靈的生死,卻掌握不了自己兒子的生死。從農曆的二月十一開始,每隔28天閻王就會失去一個兒子。到了正月十三,正好所有的兒子都死光了。所以閻王對這一天都十分的忌諱。
閻王忌又叫楊公忌
關於楊公忌的傳說和閻王忌一樣,只不過是主人公由閻王變成了「楊公」。
民間還有一種說法是,正月十三楊公忌這一天是為了祭奠宋朝楊家將;還有一種說法是,楊公忌有十三天,是因為,楊家將一直是戰無不勝的,但總有那麼幾天會打敗仗,人們將這幾天總結下來,說不能在這幾天辦大事兒。
其實,楊公忌的真實由來是源自唐代國師楊筠松,人們稱他為「救貧」先生。
楊筠松根據「二十八星宿」順數,擬定了楊公十三忌,這十三個日子是從正月十三開始,沒隔28天為一忌。還有一種說法是,楊筠松一生救苦救難,得罪了很多歹人,但是由於自己救人於水火,積攢的福澤深厚,所以每次都會化險為夷。楊筠松的弟子,就把那楊筠松受害的十三天定為楊公的忌日。他的弟子們在這十三天中不會出門,在家為楊筠松做忌。
現在
現在人們已經沒有如此多的忌諱了,這也表明了在古代封建社會中人們信仰的是天命,而我們現在信仰的人定勝天!
一位偉人說過在《奮鬥自勉》中寫道「與天奮鬥,其樂無窮! 與地奮鬥,其樂無窮! 與人奮鬥,其樂無窮!」
我們現在也要有當初的精神,將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將自己的命運交給虛無縹緲的上蒼。
拯救我們的是一群群白衣天使,替我們負重前行的是一群群逆行的勇者,讓我們安居樂業的是一代代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