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G導讀: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飛速發展,歷史文化街區在我國各地發展迅速,但其建設與改造卻良莠不齊,存在著文化挖掘深度不足、商業氛圍營造過度、過於重視形式表層的包裝、文化集聚程度不高等問題。因而,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已成為城市更新的重要議題。
歷史文化街區是一座城市歷史記憶的凝聚點,也是城市發展與更新中所關注的重點。然而,當前許多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卻存在嚴重的同質化現象:一方面,「千城一面」的街區不斷湧現,過度化的商業氛圍破壞了其原有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不注重經濟開發,導致商業活力缺乏的街區也比比皆是,歷史遺蹟更是無人問津。
如何平衡街區尺度與現代化體驗、文脈傳承與時尚活力之間的矛盾呢?通過對以下的案例分析,也許可以獲得一定的啟示。
一、南京老門東:街區的「危機」與「重生」
老門東地處南京老城南,因位於中華門以東而得名。自古以來,老門東都是南京傳統生活、市井文化的縮影。近年隨著城市化的高速推進和主城區的現代化更新,高強度的地產開發使得這裡土地證供應緊缺、衰敗日益明顯,並存在著整體布局紊亂、居住條件惡劣等亟待改善的問題。
老門東被地方政府列入「危房改造計劃」,從而陷入被大規模拆遷的困境。2002-2009 年間,在多方努力下,「危改」終止,老門東的保護與開發才終於塵埃落定。
01.街巷空間的的「肌理修復」
在歷史上,老門東因為兵防要求,形成了東西向通往中華門城堡的三條「街」,和南北方向建築之間的若干「巷」。設計者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等方法,還原了最接近歷史原貌的街區肌理,並對街巷、院落尺度做了一些調整,使得建築群落在視覺上具有統一性和完整性。
02.建築形態的「微創手術」
在建築形態方面,老門東進行了細部微更新:譬如在老牆體前增設玻璃欄板,形成了強烈的新舊質感對比;建築外牆上變形的鏤花圖案,看似來源於民居建築,卻又隱約映射出現代主義的構圖邏輯;時尚的符號化店招既滿足視覺需要,又能與建築融為一體等等。
03.注重功能業態的多樣性
在功能業態上,選擇設立門檻。一方面,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傳統的文化生活形態,如畫坊、茶館、民俗博物館、手工藝工作室等,整合到歷史街區內並進行改造提升;另一方面,引入現代性生活的文娛功能,如精品民宿、酒吧、音樂餐廳、文創精品店等,適應不同人群對商業、文化的體驗訴求和消費理解。
二、杭州「南宋御街」:新舊夾雜、和而不同
南宋御街曾是南宋都城臨安城的南北中軸線,也是皇帝朝拜祖宗時的專用道路。全長約4.3千米,又稱為「十裡」御街。改造前因為街區密度過大、年久破舊阻礙了開發,逐漸陷入日漸衰退和沒落的困境。
圖片來源:「中國美術學院學生處」微信公眾號
2007年,杭州市召集專家對街區改造進行了論證和策劃,經過勘察調研,10月南宋御街改造策劃及初步概念基本完成。
01.堅持街區整體統一規劃
通過立面改造、植被裝飾等,給街區注入活力與生機。在整體規劃中採用園林手法,利用水系貫穿整個街道,形成自然的脈絡,把較寬的「道」改成更適宜步行的「街」,賦予空間形式多樣化,從而增添了街區魅力。
02.原汁原味與現代時髦「相得益彰」
改造過程中,對傳統建築外觀上儘量保持原有的形態,維護其內部空間;對現代建築進行立面改造,進而達到沿街立面的協調統一;對新建的建築,強調其空間多樣性。
03.打造文化沉浸式體驗
還原了南宋時期的街區空間格局,包括道路、兩邊的水池、廊道小品以及多樣化的沿街建築立面,同時設置了《四世同堂》、《印刷史話》等主題雕塑,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式的風格,帶給人們不同的沉浸式體驗。
三、寬窄巷子:再現老成都的生活韻味
作為成都市三大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的寬窄巷子,由三條東西方向的老街(自北向南依次是寬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以及老式街道和院落組成,古蹟較多、風格雅致,一直都是老成都的文化名片。
由於城市的發展和人口的湧入,改造前的寬窄巷子是成都市區內環境差、危房多、安全隱患突出的典型街道。
2008年6月,為期三年的寬窄巷子改造工程全面竣工,修葺一新的寬窄巷子由45個清末民初風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藝術與文化底蘊的花園洋樓、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築群落組成。
圖片來源:搜狐旅遊
01.開放、多元、動感的空間
按照「修舊如舊,落架重修」的原則,寬窄巷子力求儘可能的保留古建築,還原歷史建築的本來面目。改造後,寬窄巷子內部新舊建築混雜,約有20%的老建築得以保留,40%進行更新,其餘40%均為新建。
青磚牆、高門樓、花牆裙等的保留和翻新,既體現了南方川西民居的特色,也包含了北方滿蒙文化的內涵。有部分店鋪設置了大面積的落地玻璃和鋼結構支撐,具有現代感。
02.院落式情景消費景區
圖片來源:搜狐旅遊
寬窄巷子既保留了文化街區的風韻和骨骼,又繼承性的創造了新的文化與場所精神,將城市記憶、生活場景、文化片段、商業空間融為一體。
四、武漢曇華林:打造江城新名片
曇華林位於武昌老城區東北部,是一條東西向的明清古巷。這裡也曾是近代西方各國建立教堂、傳布教義的地方,更是辛亥革命的搖籃之一。因而,曇華林被譽為活著的「武漢近代史書」,並已成為江城新名片、文青聚集地。
由於歷史遺留等原因,曇華林街區存在內部交通組織無序、外圍的城市空間銜接生硬、街區內產業缺乏實質性聯繫等問題。2013 年,武漢市正式啟動對曇華林街區更新建設,並於2015 年編制相關更新規劃,規劃獲批後,相關更新改造分為兩期。
曇華林片區更新規劃總平面圖
01.維繫原真風貌 完善基礎建設
在建築空間層面上,一方面,曇華林原有的街區肌理在更新中被予以延續,其原有裡弄布局特徵得以保護並修繕;另一方面,持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譬如增加停車場、完善街區汙水排放設施建設、構築局部雨汙分流系統等。
02.大力發展文創產業 打造「武漢798」
街區總體產業空間布局中,文化產業空間佔有率已達到40%,其中研發類產業( 以藝術工作室為主) 空間佔有率為30%。因為曇華林緊鄰湖北美術學院,文創產業是其核心產業,曇華林有發展成為「武漢798」之勢。
結語: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不僅能夠挖掘出城市的文化與特色,還有豐富城市的內涵。因而,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不一定是「大拆大建」,而是要在「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的路徑中,做到因地制宜、推陳出新,實現城市真正的有機更新。
作者、編輯:Jane
參考文獻及部分圖片來源:
1.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中國城市更新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8:410-428.
2. 傅紅昊.淺議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改造[J].建築與文化,2019,06.
3. 楊勝,溫天蓉,曹冬梅.文化創意導向下歷史街區的有機更新——以武漢曇華林社區為例[J].淮陰工學院學報,2018,05.
4. 葉露,王亮,王暢.歷史文化街區的「微更新」——南京老門東三條營地塊設計研究[J].建築學報,2017,04.
5. 孫璐,邱萍,王杏丹.基於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及運營——以成都寬窄巷子為例[J].中國市場,2015,30.
6. 路彬,李營輝.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對城市空間重塑的思考.「美與時代城市版」微信公眾號.2019.
7. 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如何守住文化IP.「奇創旅遊規劃」微信公眾號.2018.
8. 小課堂|淺談歷史文化街區的微更新.「小課堂|淺談歷史文化街區的微更新」微信公眾號.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