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公眾號」可以訂閱哦!
「我的一生都在一個無底的深淵邊行走,從一塊巖石跳到另一塊巖石,有時我試著離開我的狹窄的小路,加入那湧起旋渦的生活主流,但我總是發現自己被無情的拉回到深淵邊上,我將在那裡行走,直到我終於落入無底深淵的那一天,從我能記事起,我一直為一種深深的憂慮所苦惱,我曾試圖把這種憂慮表現在我的美術中,要是沒有憂慮和痛苦,我就象一艘沒有舵的船。」
--愛德華蒙克
01
說起愛德華蒙克,大家可能一臉懵,這人是誰啊?我只聽說過愛德華諾頓。但是要給你看這幅《吶喊》,大家肯定恍然大悟,喔原來是他呀!
不好意思走錯片場...
愛德華蒙克《吶喊》又譯《尖叫》
02
愛德華·蒙克(1863-1944)是具有世界聲譽的挪威藝術家,西方表現主義繪畫藝術的先驅。他的繪畫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畢卡索、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藝術養料,德國和法國的一些藝術家也從他的作品中得到啟發。
愛德華蒙克自畫像
愛德華從小命運多舛,他的前半生是一系列猶如暴風來襲一樣的不斷打擊。
蒙克於1863年出生在挪威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位知識淵博、閱歷豐富的軍醫,母親也受過良好的藝術教育.
世界就是如此的殘酷,從他五歲那年起,命運一次一次的告訴他,我要讓你的生活變成人間煉獄。
病房中的死亡
蒙克的媽媽在他五歲的時候死於肺病,最心疼照顧他的姐姐和另一個兄弟也在蒙克十四歲那年去世父親患有精神病,他向他的孩子們灌輸了對地獄的根深蒂固的恐懼,他一再告訴他們, 如果他們在任何情況下、以任何方式犯有罪孽,他們就會註定被投入地獄,沒有任何寬恕的機會。精神病也是家族遺傳,蒙克的小妹妹從小就被確診為。而五個兄弟姐妹中唯一結婚的哥哥,也在婚後不久病逝了。
病房中的孩子
蒙克自己也體弱多病,一個悲傷還沒有完全消化,另一個痛苦就接踵而來,一次一次的打擊著蒙克脆碎的心,他難過,他懊惱,他壓抑,他憤怒。這些事情已經到達了深度精神折磨的程度。死亡的殘酷烙印永遠地刻在了蒙克年輕而敏感的心靈深處,當年蒙克的心態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這大概就是為什麼蒙克的作品壓抑又悲觀的原因了。蒙克後年說:「病魔、瘋狂和死亡是圍繞我搖籃的天使並且他們伴隨我一生。」
死去的母親和孩子
03
蒙克的《吶喊》和他的所有作品一樣,都是有了這些經歷體驗才畫出的,藝術源於生活。蒙克的畫作用我們現在的說法就是「喪」
然而只有這樣在畫布上蒙克表現出自己的憂鬱、痛苦和不安,慢慢打開了自己幽閉著的情感通道,就比如我們分手了我們回去胡吃海塞,我們會到處旅行散心一樣,蒙克正是利用畫作的方式,通過藝術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發洩內心,蒙克創作大量的作品,倘若不是這樣,也許蒙克也早早像他的妹妹一樣精神崩潰了。
生命之舞
不幸的是,在1908年蒙克還是患上了精神分裂,即便如此他也絲毫也沒有減退對創作的熱情。他創作了與之前畫風不太相同的《掃雪回家》、光芒四射的壁畫《太陽》,和之前的壓抑陰暗不同,變得明亮、溫暖。這也被美術史學家們稱之為「第二時期」。也許這時候的蒙克心中的痛苦已經逐漸消散了吧。
太陽
04
蒙克在他過80歲生日後的一個月1944年1月23日,於奧斯陸附近的艾可利與世長辭。他向奧斯陸捐贈了1000幅油畫,15400張版畫,4500件素描和水彩畫,還有6件雕刻作品。
後來為紀念蒙克,建造了蒙克美術館。蒙克美術館對蒙克作品的收藏量為世界第一。位於奧斯陸的國立藝術畫廊收藏了蒙克的一些油畫作品。奧斯陸「大陸酒店」裡的「Dagligstuen」酒吧藏有不少蒙克的版畫精品
蒙克美術館
05
對視
愛德華蒙克通過自畫像、人物的動態、風景的描繪無一不向我們展現出內心的焦慮與不安,對生命的追問與不甘,可以說前半生的畫作都是黑暗的,用粗糲的筆觸可怕的顏色,猙獰的面容刻畫生命的愛欲痛苦與死亡恐懼,我們從蒙克的繪畫中,可以感受到人面對無法抵擋力量時的無助與悲傷
藝術史家稱愛德華·蒙克為「世紀末」的藝術家,因為他的作品反映了歐洲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生活面貌。在愛德華·蒙克生活的時代,再沒有別的藝術能夠像他那樣深入到人的靈魂之中,把心靈的美與醜赤裸裸的拋開展現給大家。
蒙克自拍三連照
※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點一個贊再走喔(*^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