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們一次獻血量都是 200 ml。《獻血法》第九條也對一次獻血量及獻血的間隔時間有如下規定: 「血站對獻血者每次採集血液量一般為 200 ml,最多不得超過 400 ml。兩次採集間隔不少於 6個月」。
但是實際上,受「一般」和「最多」兩個概念的束縛,再加上無償獻血開展的艱難,以前人們一次獻血量都是 200 ml。
但是現在,專家們逐漸發現,一次獻血量為 200 ml的弊端很大,給安全輸血帶來很負面影響,於是,針對一次獻血量 400 ml 的科學性就開始展開了探討。
首先,為什麼說一次獻血量為 200 ml的壞處很多呢?
1、一次獻血量為 200 ml缺乏科學依據。根據血液的基本生理特點,加上獻血間隔時間為 6個月,這根本不可行。同時 200 m l的採血量也為較低水平,不僅在國際上 ,而且在亞洲地區也是最低的。
2、200 ml獻血增加了輸血的不安全性,多人份的輸血使得輸血副作用的危險性至少增加 1倍。
3、200 ml血液中有效成分相對含量少,分離困難,質量難以保證。因此輸注效果不明顯。
4、200 ml獻血導致檢驗標本數的增加。使得因各種原因引起的誤差 (如: 機器誤差、操作誤差、人為誤差等 )等不安全因素增多,增加了漏檢概率。
5、一次獻血量為 200 ml不利於國際工作的開展。
中國加入 WTO以後,國際間的學術交流日益增多,由於獻血單位標準上的不統一,我們國內的輸血工作與國際接軌很難。例如 W TO提供的某一地區用血量的計算公式:
全年用血數 (單位 )= 當地人口數× 2%
全年用血數 (單位 )= 急診床位數× 6. 7
這個單位即是以獻血量 450 ml~ 500 ml為依據的。
6、一次獻血量為 200 ml會耗費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尤其是單位採血量少,獻血間隔時間太長,會增加採血、儲存、運輸、檢測等的服務成本,影響血站的運作。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對200 ml獻血量的不可行性以及400 ml獻血量的科學性都已經有一定的了解了吧。
總結來說就是:一次 400 ml獻血量符合人體血液生理 ,不會影響人體健康。一次200 ml獻血量過少 ,不能有效地刺激血液容量感受器,還會造成血液資源等的浪費,不利於血液相關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