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匯天主教堂
徐家匯天主教堂是中國著名的天主教堂,位於中國上海市徐匯區徐家匯蒲西路158號,為天主教上海教區主教座堂,正式的名稱為"聖依納爵堂",堂側有天主教上海教區主教府,修女院,建築風格為中世紀哥德式。現在的這座主教座堂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動土興建,清光緒三十六年(1910年)9月大堂落成。整幢建築高五層,磚木結構。法國中世紀樣式。大堂頂部兩側是哥德式鐘樓,尖頂。高50米。大堂內聖母抱小耶穌像立祭臺之巔,俯視全堂,為整座教堂之中心。教堂佔地面積2670平方米,建築面積6670平方米,可容納3000餘人。
17世紀初,西方傳教士開始在上海地區活動。18世紀,中國天主教會經歷了諸多挫折,使江南地區的教會事業陷入困境。道光二十年(1840年)傳教士在江南教友多次的請願後,派遣耶穌會傳教士重回江南,至鹹豐七年(1848年),附近教友日漸增多,僅能容納200餘人的老堂已不敷使用,耶穌會南格祿會長決定在徐家匯創辦一所住院,提供給神父們每年前來避靜及歇夏。徐家匯天主堂由建築師陶特凡(W. M. Dowdall)設計,法國上海建築公司先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開始搭建工棚雕琢石柱。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7月31日正式動工。耗時四年建設,清宣統二年(1910年)10月22日舉行落成典禮,教堂規模宏大,裝飾華麗,被譽為"遠東第一大教堂",仍奉聖依納爵為主保聖人。老堂則劃歸聖依納爵公學使用,改稱聖母無原罪堂(1994年,老堂和耶徐家匯天主堂是天主教上海教區主教座堂,正式的名稱為"聖依納爵主教座堂",堂側有天主教上海教區主教府,修女院,為中世紀哥德式建築,平面呈長十字形,正面向東,兩側建鐘樓,高聳入雲。教堂坐西朝東,教堂高79米,寬28米,磚木結構,佔地面積2670平方米,建築面積6670平方米,可容納3000餘人。
整幢建築高五層,磚木結構,外觀是典型的歐洲中世紀哥德式。大堂頂部兩側是哥德式鐘樓,雙尖頂磚石結構,堂脊高18米,鐘樓全高約60米,尖頂31米,尖頂上的兩個十字架,直插雲霄。堂身上也有一十字架,頗似輪盤狀--生命恰如駕馭輪盤,恰當的比喻。堂身正中是盤型浮雕,繁複華麗,遠看極像羅馬鐘錶的形狀。外部結構採用清一色紅磚,花崗石鑲邊,屋頂鋪設石墨瓦,飾以許多聖子、天主的石雕,純潔而安詳。[4]徐家匯天主堂可舉辦婚禮。面向那些嚮往莊嚴、神聖、浪漫感覺的都市白領及知教堂全景照識階層。天主教會在婚姻聖事上一向倡導婚姻神聖、夫妻恩愛、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婚禮儀式:來賓入教堂-同時進行奏樂(天主教聖樂,《結婚進行曲》)、親友點蠟燭儀式-牧師領唱歌班進場-主席(牧師)宣召婚禮開始-伴郎、伴娘、新娘陸續進場-女方家長執新娘進場(全體起立)-女方家長入席-唱歌班(青年會)吟唱聖歌(或有關婚姻的歌曲)-禱告、獻詩-牧師(神父)證婚-新郎新娘(主婚人、介紹人用印)-新郎新娘互戴戒指、宣誓-揭紗 -獻詩(祝福的話)-謝恩(向雙方家長獻花或行三鞠躬禮,向來賓致謝)-禮成。
南關天主教堂
南關天主教堂位於瀋河區樂郊路40號,始建於清光緒四年(1873年),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被義和團焚毀,是法國傳教士方若望所建。2016年12月5日,國家旅遊局通報,南關天主教堂被警告。
教堂190O年被義和團焚毀,現存建築為1912年由南滿教區南關天主教堂 法國蘇悲理斯主教利用《辛丑條約》中的庚子賠款在原址上重建的。義和團是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興起的民間武裝組織,以"扶清滅洋"為宗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發展到了盛京, 6月30日,義和團在大法師劉喜祿和張海的率領下首先燒毀了大東門外的英國教堂,接著又燒毀了洋人辦的教會醫院和講書堂。
最後他們包圍了南關法國天主教堂。主教紀隆指揮教徒負隅頑抗,義和團連攻幾日,都沒能攻破。7月3日,在清軍炮火的支援下,義和團終於將教堂摧毀,將法國人紀隆主教、5名法國神父、兩名中國神父、2名修女、400餘名信徒全部燒死在教堂內,造成歷史最大的"瀋陽教難"。這座天主教堂是1912年重建的,整個建築分成東、西兩個院落,教堂在東院的北端,南北長66米,東西寬17米,高40米,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1500人。教堂屬於典型的哥德式建築,頂部是兩個方錐形的尖頂,裝飾著十字架。教堂前面是三扇拱門,兩側有成排的小窗,內有二十四根石柱支撐,穹窿鑲嵌著巨大的花紋。
東堂
東堂坐落於王府井大街八面槽路東,三座圓拱形堡上立著三個十字架。俗稱東堂,是明末清初來華的傳教士利類思和安文思於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建造的,是北京城內的第二座天主教。1720年,東堂因地震倒塌,次年重建後又於1807年失火燒毀。1884年,重建羅馬式大教堂,但於1900年義和團運動中被燒毀,1904年法國和愛爾蘭用「庚子賠款」又在原址重建,既現在的東堂。斷斷續續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2000年在改建王府井金街時,將教堂原外牆拆除,教堂前改建成美麗的花園式廣場,為王府井又增添了一處亮麗的景觀。
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由義大利籍利類思和葡萄牙籍安文思兩位傳教士創建。明末,2人在四川傳教。清初被清兵虜至北京,在肅王府當差,順治十二年(1655),世祖福臨賜給他們一所宅院和一塊空地(即今址),他們即在空地上建築一座教堂,即北京城內第二座聖堂(第一座為南堂),也就是最早的東堂。東堂院內,中間為天主堂,坐東朝西,共約30間,堂頂立十字架3座,中間大,兩旁小。堂內有18根圓形磚柱支撐,兩側掛著耶穌受難等多幅油畫。堂南、西有教室,東有一院,內有花池、平房、樓房,為神父住處。東堂內曾保存有多幅宮廷畫師郎世寧繪的聖像,嘉慶十二年(1807年)失火後廢止。1884年,重建羅馬式大堂,在義和團運動中又被燒毀。1904年,用"庚子賠款"重建(法國和愛爾蘭兩國合建),即現在的東堂。東堂院內,中間為天主堂,坐東朝西,面闊25米,共約30間,坐落在青石基上,堂頂立十字架3座,中間大,兩旁小。堂內有18根圓形磚柱支撐,直徑65釐米,柱礎為方形,堂內兩側掛著耶穌受難等多幅油畫。佔地近1萬平方米。為東城區重點保護文物。
太極殿為魏晉南北朝時期正殿的通用名稱,太極東堂則是太極正殿的東廂房,史籍一般簡稱"東堂"。東堂與十六國時期尤其16國(或稱十六國北朝)政治的關係十分密切,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1.東堂是政治決策的重要場所;2.東堂是舉行文武要員及宮室勳戚喪禮的場所;3.東堂是皇帝宴賞大臣、講論學術與詢問政治的場所;4.東堂有時也是發生宮廷政變的場所。東堂的功能,據《資治通鑑》晉哀帝興寧三年(365)二月丙申"帝崩於西堂"條,胡三省注:"西堂,太極殿西堂也。建康太極殿有東、西堂,東堂以見群臣,西堂為即安之地。"可見,一般情況下,東堂是皇帝與群臣商討國事的地方,而西堂則是皇帝的歇息場所。這表明東堂的主要功能在於政治方面,而就史籍所透露的信息來看,太極東堂與魏晉南北朝,特別是十六國政權現實政治之間的聯繫,十分密切。